-
公开(公告)号:CN11959866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311167383.7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6F30/1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段内均衡改造的射孔参数优化方法及系统,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开发技术领域。采用Petrel‑Kinetix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建立压裂模型,计算各射孔簇间裂缝扩展阻力差异;基于修正的射孔节流模型,计算射孔摩阻;根据孔眼摩阻值,选取多个压裂段,交叉布置多套射孔方案;开展鹰眼测试,将压裂段内各射孔簇孔眼冲蚀差异最小对应的射孔方案作为最优的射孔方案;以最优的射孔方案进行施工,通过管外光纤利用声波反演实时监测各射孔簇砂液分配比例;以预设的梯度升排量,确保各射孔簇同步起裂且均衡进液。本发明可以优化射孔方案,确定施工排量,实现段内多个射孔簇同步起裂以及均衡扩展,最大程度动用储层油气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889814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310488589.3
申请日:2023-05-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1N33/24 , G01N15/08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发技术领域,是一种二氧化碳作用下的致密储层孔渗演化测试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岩心物性表征,得到溶蚀前的矿物组成、孔隙度、气测渗透率及孔径分布;利用稳态法开展测量二氧化碳‑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岩心流动实验;向岩心中注入碳酸,使碳酸充分老化致密岩心;利用稳态法再次开展测量二氧化碳‑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岩心流动实验;再次进行岩心物性表征,对比岩心流动实验前后致密岩心的矿物组成、孔隙度、气测渗透率及孔径分布,获得致密储层二氧化碳动态溶蚀特征。本发明充分发挥稳态法优势,更好地体现了二氧化碳动态溶蚀作用下的两相渗流规律,可以简单而准确地测量致密储层二氧化碳动态溶蚀特征及二氧化碳‑水两相相对渗透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72046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311265573.2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E21B43/26 , G06Q10/067 , G06Q10/0635 , G06Q50/02 , G06T17/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压裂对生产井干扰的方法,根据地质上识别的不同等级的断裂、天然裂缝等高渗流通道与新井轨迹相互关系,从控制高渗流通道的注入能量方式出发,通过定量优化新井压裂参数实现控制对生产井生产的影响,指导风险段针对性压裂方案设计,提升区块整体开发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法可以提高控制压裂干扰措施的有效性,为现场的压裂方案优化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可以提高油田的整体开发效果;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思路可方便快捷地实现控制压裂干扰措施的制定。
-
公开(公告)号:CN119860207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311367984.2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逆混合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泵注设计方法,属于水平井压裂技术领域,包括获取目标油藏基本参数,确定储层改造需求;根据目标油藏改造需求,通过数值模拟,确定储层改造设计方案,确定目标区域主体的压裂改造参数;根据目标油藏改造需求,优化逆混合泵注工艺;根据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优化二氧化碳前置施工参数;利用压裂改造参数、逆混合泵注工艺和二氧化碳前置施工参数,构建逆混合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泵注程序。本方法降低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施工难度,提升二氧化碳前置压裂增产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82986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311318291.4
申请日:2023-10-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页岩油水平井支撑缝宽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地层参数,填入Saphir中确定诊断分析模型;向诊断分析模型中导入压力数据和流量数据,得到压力段历史、流量段历史和压差‑压力导数双对数散点图;对压差‑压力导数双对数散点图进行历史拟合,得到压差‑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确定变井储压降和总压降,根据主缝半长、裂缝高度、变井筒储集时间,计算出需要的裂缝体积从而计算出裂缝缝宽。本发明评价方法能对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有效利用,预测的缝宽准确性较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