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61646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011129189.6
申请日:2020-10-2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徐敬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流调控双循环耦合型高温热泵系统,高温热泵系统由热源供给单元、高温热泵循环单元和热产物生产单元组成,热源供给单元通过蒸发器与高温热泵循环单元连接,高温热泵循环单元由准两级压缩式热泵循环与双闪蒸注气压缩式热泵循环耦合而成,热产物生产单元依据热产物的温升变化,依次通过第二冷凝器、过冷器和第一冷凝器与高温热泵循环单元连接,采用双闪蒸注气压缩式热泵循环与准两级压缩式热泵循环耦合的方式,在不同温度阈值范围内对热产物进行多级供热,减少了大温差换热造成的火用损失,提高了大温跨条件下高温热泵系统的热力学性能,改善了系统的热交换效率和制蒸汽效果,有利于工业废热回收及高温热泵系统制蒸汽领域的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4977732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701663.0
申请日:2022-06-2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低电压纹波交错并联高增益直流变换器在传统交错并联控制方法下低占空比情况不均流导致电压增益范围有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错并联高增益直流变换器自动均流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基于交错并联相开关电容的安秒平衡原理,通过改变中间升压电容的充放电时间,改变各相电感电流的大小实现各相电感电流均分。该均流控制方法在原电路工作模态的基础上并未引入新的工作模态,同时不需要依靠电流传感器进行均流补偿反馈,也无需增加的控制自由度,而是在传统交错并联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各交错并联相的占空比及移相角度,实现了交错并联高增益直流变换器在低占空比时主动均流,扩展了变换器输入输出变比可调范围,使其能够适用于宽输入输出场合,是一种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1854225B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010741387.1
申请日:2020-07-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昊姆(上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压力级补气式高温热泵蒸汽系统,属于高温热泵系统应用扩展领域,所述热泵蒸汽系统包含热源入口,热源节流阀,蒸发器,热源出口,补气压缩机,主体压缩机,冷凝器,回热控制阀组,第一回热器,过冷器,一级膨胀阀,第一闪蒸器和二级膨胀阀等组件构成,通过系统内多级压力调控,有效提高系统制热效果及制蒸汽效率,高温热泵循环模块部分采用低压、中压、高压以及补气压四级压力有效控制循环冷媒的工作状态,降低系统内压缩机的耗功,提升系统制热效果进而提升了制蒸汽的效率,有利于高温热泵系统结构优化及热泵制蒸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1854225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741387.1
申请日:2020-07-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昊姆(上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压力级补气式高温热泵蒸汽系统,属于高温热泵系统应用扩展领域,所述热泵蒸汽系统包含热源入口,热源节流阀,蒸发器,热源出口,补气压缩机,主体压缩机,冷凝器,回热控制阀组,第一回热器,过冷器,一级膨胀阀,第一闪蒸器和二级膨胀阀等组件构成,通过系统内多级压力调控,有效提高系统制热效果及制蒸汽效率,高温热泵循环模块部分采用低压、中压、高压以及补气压四级压力有效控制循环冷媒的工作状态,降低系统内压缩机的耗功,提升系统制热效果进而提升了制蒸汽的效率,有利于高温热泵系统结构优化及热泵制蒸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06321534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610835929.5
申请日:2016-09-2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5B11/165 , E21B19/09 , F15B11/04 , F15B2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洋浮式钻井游车大钩升沉补偿装置,采用双活塞式液压缸作为补偿液压缸,将高压气瓶与双活塞式液压缸的高压气腔相连,从而在活塞杆上提供一个被动补偿力;同时将液压泵输出的液压油经过比例方向阀通向双活塞式液压缸的上、下高压油腔,从而在活塞杆上提供一个可以控制大小与方向的主动补偿力,被动与主动补偿力共同驱动钻机负载实现升沉补偿功能。PLC根据运动参考单元检测到的平台升沉运动信号与激光测距仪检测到的补偿液压缸活塞杆运动信号,通过位移闭环控制来驱动活塞杆实现升沉补偿功能。本发明可以提高补偿控制精度,降低系统能耗与制造成本,提高补偿液压缸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4295255A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410520013.1
申请日:2014-09-30
Applicant: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中海油研究总院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E21B2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2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簧液压式隔水管串悬挂装置及悬挂方法,该装置包括一呈环状结构的上盘面,一与上盘面相对设置且呈环状结构的下盘面,多个沿上盘面内边缘均匀分布的可伸缩的销子,两个或两个以上设置在上盘面与下盘面之间的高压立柱,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设置在上盘面与下盘面之间的普通立柱;其中,高压立柱包括一液压缸,液压缸的底端紧固连接下盘面的顶面,液压缸内插设一活塞连杆,活塞连杆的顶端紧固连接上盘面的底面,液压缸的上、下两腔体内充满高压液;普通立柱包括一外筒、一位于外筒内部的内筒、一设置在内筒底端的活塞和一套置在外筒、内筒外部的高强度弹簧,外筒底端紧固连接下盘面的顶面,内筒顶端紧固连接上盘面的底面,高强度弹簧的顶端抵在上盘面的底面,高强度弹簧的顶端抵在下盘面的顶面。
-
公开(公告)号:CN101798909A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1010140448.5
申请日:2010-04-0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洋浮式钻井平台钻柱升沉补偿装置,是在天车升沉补偿装置中采用复合液压缸作为升沉补偿液压缸,将液压泵输出的高压液压油经补偿控制阀通向复合式补偿液压缸内缸的无杆腔和外缸的有杆腔,从而对外缸活塞杆提供一个可以控制的附加力,该力与补偿液压缸外缸无杆腔作用的液压力的合力向天车提供支撑力。根据平台升沉运动对该附加力的方向和大小进行控制,改善升沉补偿系统的补偿效果。控制单元根据检测得到的平台垂直方向的运动速度,向液压系统发出控制指令,驱动补偿液压缸的活塞推动天车运动,补偿平台的升沉运动,使天车、游车和大钩在允许的范围内相对于井底在垂直方向上处于静止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9880685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898449.4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切削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钻头切削齿力学参数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该装置包括:平台组件、测量组件、夹持组件和切削组件;所述平台组件,设置有底部平台、上平台和移动平台,所述上平台通过固定滑杆固定于所述底部平台的上方,所述移动平台滑动设置于所述固定滑杆上,所述移动平台位于所述底部平台和所述上平台之间;所述夹持组件,固定于所述底部平台上,用于夹持待切削件;所述切削组件,固定于所述移动平台的下方,用于切削所述待切削件;所述测量组件,设置有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切削组件和所述移动平台之间,所述位移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切削组件的一侧,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末端为滚轮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975499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953932.8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一种连续可调变阻尼波浪能装置,所述波浪能装置包括:主浮体,用于将波浪能转换成浮子和主浮体之间的动能,完成一级能量的转换;所述阻尼板位于水面以下提供阻尼力,保证主浮体在波浪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使浮子在波浪的作用下沿浮筒作垂向运动;转换组件,用于将薄或的波浪能转换为可用的电能并进行存储;通过滚珠丝杠的逆运动方式将浮子和浮筒的垂向相对位移转换为旋转运动,带动齿轮箱将转速放大带动发电机发电;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连续可调变阻尼器,用于根据波浪环境调节装置的阻尼参量,以提高装置的能量捕获效率,同时在恶劣海洋环境下将阻尼参量提升到最大值来锁住浮子和浮筒,提升装置的存活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82222B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366775.0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级闪蒸多级回热压缩高温热泵系统,属于高温热泵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在系统制热压缩循环回路中运用双压缩机进行多级压缩,利用双闪蒸回热器对双压缩机进行回热补气,降低压缩机的能耗以及液击风险,在膨胀过程中利用分流回热以及多个热交换器,进行分级换热膨胀,减少膨胀过程损失,在热产回路采用多个热交换器,实现热产的分级换热,降低热交换损失,分级膨胀以及分级换热的方式实现热泵系统能够根据余热回收量以及热产需求进行调控的能力,最终有效提高系统制热量以及制热能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