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13911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62470.1
申请日:2024-02-05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级选举的TDMA卫星通信系统主站热备份方法,它涉及卫星通信领域中TDMA系统抗毁顽存技术。本发明中的多主站由一个系统主站、一个备份主站、一个第一次备站和若干次备站组成。多个次备站采用竞争的方式产生一个系统主站,主站指定两个次备站分别作为系统的备份主站和第一次备站,其余次备站处于待激活状态。本发明克服了卫星通信系统长时延、高误码的特点,通过分级选举的状态机转换机制解决了主备切换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并支持任意具备足够的收发能力的站点作为TDMA卫星网络主站的备份,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抗毁性。本发明完全基于卫星信道随路信号实施,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切换灵敏快捷、稳定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4422013B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111592685.X
申请日:2021-12-23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1部队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IPC: H04B7/185 , H04L5/00 , H04B1/7097 , H04L1/00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适应抗干扰卫星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及设备,干扰产生时,率先检测到干扰信号的第一业务站产生抗干扰方案;将抗干扰方案通过扩频信令传输至第二业务站,指示业务载波信息的变化;值守解调器接收扩频信令,根据扩频信令进行自适应解调。该技术方案相对传统调制解调器具有自适应接收功能,加快了卫星通信过程中部署抗干扰措施的速
-
公开(公告)号:CN101674127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0910075610.7
申请日:2009-10-10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IPC: H04B7/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频时分多址卫星通信系统复合型同步控制方法,它涉及卫星通信领域中的同步控制技术。它采用辅助测距与自测距结合方法,能有效实现系统的快速初始捕获定时,并有效解决了大量地球站同时入网问题;采用设计的主站辅助闭环控制和自发自收闭环控制结合的方法,有效实现了具有不同发射与接收能力的多类型地球站的精确同步保持定时。本发明具有入网速度快,同步控制方式多,能够适应多类型站型同网工作,不受网络容量限制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基于卫星透明转发器通信的多频时分多址网状组网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5801714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211508105.9
申请日:2022-11-28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IPC: H04L49/905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卫星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处理转发卫星通信星上低资源消耗星地拆组帧方法,包括(1)发送侧地面终端在对链路层帧拆分时,根据物理信道突发长度、帧类型、优先级以及分配的时隙资源对链路层帧进行拆分,并添加链路层帧头,按序填充在突发中;(2)卫星根据链路层帧头中的帧类型进行识别,将管控帧进行重组,将业务帧进行转发;(3)接收侧终端对接收的链路层帧,根据拆分标识、源地址和优先级进行重组。本发明将链路层帧进行拆分,用于适配物理层突发长度,有效降低突发空闲空间,明显提高链路传输效率;同时业务帧采用端到端处理方式,由地面拆分和重组,无需卫星参与,可极大降低星上处理复杂度,适用于星上处理卫星通信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901094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455268.4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合作扩频突发帧的发送与自适应快速捕获方法,涉及卫星通信领域。本发明中的扩频突发帧结构设计采用突发头前导序列和数据载荷的非合作设计能够实现扩频突发的快速捕获,且易于解调同步处理的资源优化设计;基于格雷互补码构建扩频前导序列实现了突发扩频功能,构造的前导序列较短且具有较好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可实现低信噪比下突发扩频的高可靠性接收;较短的扩频突发设计能够保证较高的传输效率;接收端基于该扩频突发帧结构,采用恒虚警捕获算法能够实现突发扩频比的自动快速匹配。
-
公开(公告)号:CN118487648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684654.4
申请日:2024-05-30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多载波传输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属于卫星通信领域。本发明包括测试计算机、交换机、载波发送设备、卫星信道模拟设备、信关站信道设备以及合路器。测试计算机通过交换机与载波发送设备以及信关站信道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并配置载波发送设备发送不同载波组,每个载波组经卫星信道模拟设备传输至信关站信道设备,由信关站信道设备对每路载波信号进行解调,并将解调结果发送至测试计算机进行视图显示以及文件导出。本发明大幅减少测试时对陪测设备的数量需求,提升了对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多载波信号传输性能指标的测试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074787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316669.5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IPC: H04B7/185 , H04W40/02 , H04L45/76 , H04L45/745 , H04L45/0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体制融合卫星通信系统及其信道选路方法,涉及卫星通信领域中路由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本发明针对卫星用户接入TDMA、FDMA两种体制融合的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一种基于信道路由表的信道选路方法,由TDMA信道终端生成信道路由表,与业务选路单元进行信道路由表的同步,业务选路单元利用信道路由表对用户业务进行信道选路,并且对业务进行TCP加速处理。采用该方法,TDMA信道始终保持在网状态,FDMA信道可根据需求进行单向建链。该方法能够有效保证业务利用所需信道进行传输,并且提高可靠数据传输的信道利用率,节省卫星资源,帮助用户减少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879697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284642.2
申请日:2024-03-13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IPC: H04B7/185 , H04W72/0453 , H04W72/0457 , H04W72/50 , H04W72/52 , H04W28/082 , H04W28/08 , H04W84/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MF‑TDMA卫星网资源动态均衡方法,属于卫星通信技术领域。本方法采用分布式监测、集中统计方式进行业务量动态监测,对检测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结合用户站传输能力,在网络不重构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地球站接收载波按需动态调整,实现空闲载波的充分利用,有效提高载波资源利用效率,达到网络内各载波承载业务均衡的目的,同时调整过程中业务不中断。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业务时空不均衡情况下用户业务通信困难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具有较强实用性,特别适合于透明或铰链转发的网状卫星通信系统组网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387439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0036098.0
申请日:2022-01-13
Applicant: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IPC: G06V10/26 , G06V10/80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455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遥感图像智能应用技术领域,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学和PolSAR特征融合的语义分割网络,用来实现端到端的光学和PolSAR融合地物分割任务。由双路孪生卷积特征编码器、注意力机制模块ASCAM和对称跳跃连接解码器组成。其中双路孪生卷积特征编码器采用ImageNet和大量的标注后PolSAR和光图像分别对每一路编码器进行预训练。然后设计ASCAM,通过扩张空间矩阵获取局部位置的光和PolSAR各通道对分类任务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将扩张空间矩阵与双路孪生卷积特征编码器的数据进行结合,实现了注意力对特征融合过程的加权引导。最后通过卷积实现加权后特征的融合,并设计了对称跳跃连接解码器,将融合特征与光学和PolSAR中编码过程特征进行跳跃连接,最终实现了端到端的地物分割。
-
公开(公告)号:CN114422013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111592685.X
申请日:2021-12-23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1部队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IPC: H04B7/185 , H04L5/00 , H04B1/7097 , H04L1/00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适应抗干扰卫星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及设备,干扰产生时,率先检测到干扰信号的第一业务站产生抗干扰方案;将抗干扰方案通过扩频信令传输至第二业务站,指示业务载波信息的变化;值守解调器接收扩频信令,根据扩频信令进行自适应解调。该技术方案相对传统调制解调器具有自适应接收功能,加快了卫星通信过程中部署抗干扰措施的速度,提高了系统顽存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