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76070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111419407.4
申请日:2021-11-26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西北分部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使柔性直流电网输电能力最大的功率疏散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采集送端换流站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功率,然后在送端任意一个换流站发生直流单极闭锁故障时,将双极直流线路最大传输功率PR1和双极换流站与交流系统最大交换功率PR2比较大小,依据两者大小关系制定不同功率分配策略在送端换流站之间进行功率疏散。通过将发生单极故障的送端换流站的功率采用极间转带从故障极传输带健全极,以及故障极站间转带传输至正常运行的送端换流站,使柔性直流电网系统处于临界运行状态,从而保证了柔性直流电网系统在发生单极故障时具有最大输电能力,充分保证了柔性直流系统输电的效率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30010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000092.9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西安工程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脱冰跳跃振动无线监测装置,包括微处理器、无线传输模块、监测终端、加速度传感器和MEMS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MEMS位移传感器均设置在被测线路上的导线线夹内,加速度传感器、MEMS位移传感器的传感信号接入微处理器的输入端,微处理器的输出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监测终端通讯连接。本发明的装置,整套监测装置采用太阳能供电,适应多种复杂工况,保证监测装置在户外长期稳定工作,对于事故频发地带可以增加监测单元数量监测更多数据,对实时掌握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对输电线路的脱冰跳跃的振动状态进行有效地监测,为输电线路长期运行和安全运作提供了更高效可靠的决策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7728333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431229.6
申请日:2023-10-3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Abstract: 本发明申请提供了一种覆冰导线弧垂自调节装置及方法,包括支撑框架、组合滑轮传力机构和自适应配重机构;自适应配重机构通过组合滑轮传力机构与绝缘子串和导线的连接点传动连接,用于根据绝缘子串和导线连接点的升降而自动减增配重;该装置及方法通过采用支撑框架、组合滑轮传力机构和自适应配重机构,能够实现自动调节覆冰导线的静态弧垂,工作期间无需人工干预,能有效避免静态覆冰造成的线路故障跳闸问题;仅在覆冰超过设定阈值时动作,其他时间不工作,在夏季和大风天气下不会动作,疲劳破坏的可能性低,装置可靠性较高;且装置核心部分位于杆塔上和杆塔内,需要更换或维护时,工人直接登塔操作即可,无需带电作业,安全风险低。
-
公开(公告)号:CN117094192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000993.8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西安工程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风作用下的输电线路脱冰跳跃动力响应模拟分析方法,步骤包括:步骤1:采集输电线路的结构、设计、气象参数;步骤2:建立输电线路的导线‑绝缘子耦合响应有限元模型;步骤3:模拟覆冰输电导线周围的湍流气动系数,进行横风和升力荷载量的换算;步骤4:为输电线路施加覆冰、横风和升力荷载,撤除覆冰荷载模拟强风作用下的输电线路覆冰与脱冰过程;步骤5:进行复杂条件下的输电线路脱冰过程模拟,得到脱冰动力响应特征,并分析脱冰动力响应特征。本发明的方法,很好地弥补了脱冰对导线在竖直维度的影响,脱冰过程中存在复杂空间维度变化的不足。
-
公开(公告)号:CN221305462U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322937977.3
申请日:2023-10-3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覆冰导线弧垂自调节装置,包括支撑框架、组合滑轮传力机构和自适应配重机构;自适应配重机构通过组合滑轮传力机构与绝缘子串和导线的连接点传动连接,用于根据绝缘子串和导线连接点的升降而自动减增配重;该装置通过采用支撑框架、组合滑轮传力机构和自适应配重机构,能够实现自动调节覆冰导线的静态弧垂,工作期间无需人工干预,能有效避免静态覆冰造成的线路故障跳闸问题;仅在覆冰超过设定阈值时动作,其他时间不工作,在夏季和大风天气下不会动作,疲劳破坏的可能性低,装置可靠性较高;且装置核心部分位于杆塔上和杆塔内,需要更换或维护时,工人直接登塔操作即可,无需带电作业,安全风险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