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82306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242768.X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内模控制的构网型全功率风电变流器控制方法,包括:采集构网型全功率的风电变流器的控制量;利用预设的内模控制根据控制量,确定有功功率电流给定值;利用电流环控制,根据有功功率电流给定值,确定风电变流器机侧变流器的调制电压;利用直流电压同步控制,根据控制量,输出控制同步角度;利用电压电流双环控制,根据控制量,输出控制输出电压;根据调制电压实现风电变流器的机侧变流器控制,以及根据控制同步角度以及控制输出电压实现风电变流器的网侧变流器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8244184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666657.5
申请日:2024-05-28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装置并网稳定性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并网变流器的序阻抗校核方法及装置,包括:获取并网变流器在理论参考系下的dq阻抗理论值,并将其转换为并网变流器在理论参考系下MIMO序阻抗理论值;将所述并网变流器在理论参考系下MIMO序阻抗理论值转换为并网变流器在归算参考系下MIMO序阻抗理论值;基于所述并网变流器在归算参考系下MIMO序阻抗理论值对并网变流器的测量阻抗进行校核;其中,所述并网变流器的测量阻抗为并网变流器在测量参考系下的MIMO序阻抗测量值或并网变流器的等效SISO序阻抗测量值。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考虑变流器并网端口参考系相位值的任意性,克服了已有阻抗转换公式依赖于参考坐标系初相位为零这一假设条件的局限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318072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109111.1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风电场群无功电压协调控制方法及装置,包括:基于风电场群中各风电场的有功功率划分各风电场的调控优先级;基于风电场群总的无功需求量和所述各风电场的调控优先级对各风电场进行无功分配。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综合考虑了风电场群的并网消纳需求,同时兼顾风电机组与无功补偿装置的协调控制,通过优先预留无功补偿装置的可调容量,优化调控了风电场群的无功调节能力,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29390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252961.7
申请日:2023-09-26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
Inventor: 王伟胜 , 黄勇 , 李光辉 , 张进 , 何国庆 , 吴福保 , 郭梓暄 , 刘可可 , 高丽萍 , 肖云涛 , 高彩云 , 雷雨 , 刘纯 , 甄妮 , 马俊华 , 王俊 , 余芳芳
Abstract: 本发明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并网逆变器控制结构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包括:对并网逆变器进行基频负序电压扰动后,采集并网逆变器的基频负序阻抗;根据并网逆变器的基频负序阻抗,计算基频负序阻抗和采集的基频正序阻抗之间的差值,并计算所述差值与基频正序阻抗的比值;根据所述差值与所述基频正序阻抗的比值,确定并网逆变器的不对称控制采用情况;当并网逆变器采用不对称控制结构时,基于所述基频负序阻抗与理论阻抗的对比结果,判断不对称控制结构中的负序电流控制环节采用的控制模式,本申请利用基频正序阻抗和基频负序阻抗之间的内在关系,识别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结构,有利于提高并网逆变器控制结构的识别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079908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944486.3
申请日:2023-07-28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柱复合绝缘子及支柱复合绝缘子中伞套长度的确定方法,支柱复合绝缘子包括:芯棒、第一伞套、两个第二伞套和两个法兰;芯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法兰一一对应地连接;第一伞套套设于芯棒的中间部位,两个第二伞套一一对应地套设于芯棒靠近两个端部的位置处,两个第二伞套与第一伞套的两个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第一伞套的材质为硅橡胶,至少一个第二伞套的材质为耐候性环氧树脂。本发明中,耐候性环氧树脂材质作用于芯棒的高场强区,减少了在高场强区的界面问题,有效地减缓了第二伞套与芯棒的界面老化,进而减缓了支柱复合绝缘子两端的老化,避免出现界面老化失效的风险,保证了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减少了电网运维负担。
-
公开(公告)号:CN114844094A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210333540.6
申请日:2022-03-3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优化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的优化方法及装置,包括:将风火联合调频线性离散化模型的相关参量代入预先构建的目标优化模型并求解,得到最优的风火联合调频线性离散化模型控制域控制量增量;基于所述最优的风火联合调频线性离散化模型控制域控制量增量调节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的参数;其中,所述相关参量包括:状态量、扰动量、系统频率偏差输出量和风电机组有功功率输出改变量,所述风电机组虚拟惯量控制的参数至少包括下述中的一种:偏差项系数和微分项系数。该方案能够通过感知频率的变化,自适应调整偏差项系数和微分项系数,以获得较优的惯量调频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610438A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2010312812.5
申请日:2020-04-2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G01R31/3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带合闸电阻的开关设备的容性关合性能进行评价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对开关设备的考核断口按照标准C2级断路器电容器组电流关合试验进行电流关合试验;计算所述开关设备在一次标准C2级电容器组电流关合试验预击穿过程中的电弧能量与实际运行工况中单次关合的平均电弧能量的比值M;对所述开关设备进行多次标准C2级断路器电容器组电流关合试验,记录所述开关设备通过电流关合试验的次数为A;确定所述开关设备在实际运行工况下的可靠开合次数为A*M次。
-
公开(公告)号:CN108051736B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711217709.7
申请日:2017-11-28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IPC: G01R31/3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频繁开合容性电流的开关设备的试验评价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对待评价开关设备进行C2级标准试验;并计算试验中A次关合预击穿过程中的累计电弧能量与实际运行工况中单次关合的平均电弧能量的比值以及试验中B次短燃弧开断而未发生重击穿所对应的实际运行工况中开关设备可靠开断次数;基于上述计算对开关设备进行连续X个循环的裕度试验;如所述开关设备可靠开断,则判断该开关设备满足实际运行工况需要的可靠开合次数;所述C2级标准试验中在断路器中加装合闸电阻以提高开关设备触头的使用寿命;所述方法及系统可验证开关设备是否满足工程中开关设备长期安全运行的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18739442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12063.0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跟网型与构网型变流器融合控制方法,包括实时采集变流器网侧电压Uabc和电流Iabc,得到变流器有功输出功率P和无功功率Q;根据变流器运行工况构建电网强度Gi与融合权重因子λ间的分层模型;构建构网有功控制环和锁相环融合的同步回路;构建构网无功控制环、跟网功率控制环、电流内环融合的多环控制回路。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该方法的稳定裕度更大;当电网强度发生变化时,权重因子可以自适应响应,避免了频繁的控制切换,鲁棒性更强。此外,构网控制和跟网控制环路共用了一个电流内环,节约了控制资源。综上,本方案有助于提升新能源高渗透率场景下,变流器的稳定运行和抗扰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260976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693635.8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7/16 , H02J3/24 , H02J3/38 , G06F113/0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能源场站的阻抗聚合方法和装置,通过对新能源场站内的新能源机组的二维序阻抗矩阵进行插值和坐标转换,得到新能源机组在参考坐标系下的阻抗,并按新能源场站内各集电线路的新能源机组在参考坐标系下的阻抗进行聚合,得到各集电线路的阻抗,最终根据各集电线路的阻抗确定新能源场站的阻抗。本申请考虑到每个新能源机组的阻抗,能够精确获取新能源场站的阻抗,进而实现新能源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而且本申请无需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即可通过新能源机组的二维序阻抗矩阵和新能源机组在参考坐标系下的阻抗实现新能源场站的阻抗聚合,易于实现,适应性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