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462084B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710631816.8
申请日:2017-07-28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赵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机冷却系统与辅机冷却系统的组合结构,目的在于,实现冬季时辅机冷却系统的切换,利用主机间接空冷系统的冷却水来冷却辅机系统设备,实现节约水耗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主机冷却系统和辅机冷却系统,主机冷却系统包括主机间接空冷塔,主机间接空冷塔的出端连接至凝汽器,凝汽器连接至循环水泵,循环水泵连接至主机间接空冷塔的进端;辅机冷却系统包括辅机冷却塔,辅机冷却塔的出端连接至各辅机设备的进端,各辅机设备的出端连接至辅机冷却塔的进端;所述各辅机设备的出端连接至循环水泵的入口,所述主机间接空冷塔的出端连接至各辅机设备的进端。
-
公开(公告)号:CN103993627B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410228471.8
申请日:2014-05-27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E03B11/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水池位置的布置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蓄水池在间冷塔内的布置方法,目的在于结合具体的工程要求,节省投资,节约占地面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布置不同用途的若干个蓄水池,若干个蓄水池按容积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将容积要求最小的蓄水池设置为矩形,其余蓄水池设置为L形,所有蓄水池组合成矩形,所有蓄水池均设置有进、出水管。本发明针对不同的工程环境,根据多个不同用途的蓄水池分区布置,使总体占地最合理,可实现多个蓄水池按需要的容积组合布置成规则的矩形,可有效利用冷却塔内空间,减小了对其他设施的影响,节约了厂区占地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03993627A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1410228471.8
申请日:2014-05-27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IPC: E03B11/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水池位置的布置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蓄水池在间冷塔内的布置方法,目的在于结合具体的工程要求,节省投资,节约占地面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内布置不同用途的若干个蓄水池,若干个蓄水池按容积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将容积要求最小的蓄水池设置为矩形,其余蓄水池设置为L形,所有蓄水池组合成矩形,所有蓄水池均设置有进、出水管。本发明针对不同的工程环境,根据多个不同用途的蓄水池分区布置,使总体占地最合理,可实现多个蓄水池按需要的容积组合布置成规则的矩形,可有效利用冷却塔内空间,减小了对其他设施的影响,节约了厂区占地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07941037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397804.X
申请日:2017-12-21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F28B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B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低位布置的辅机冷却水系统,包括由地面往上依次布置的多台辅机设备,多台辅机设备由分隔面分为高位布置辅机设备和低位布置辅机设备,高位布置辅机设备和低位布置辅机设备分别采用一套辅机干冷系统;辅机干冷系统包括高位水箱、辅机冷却水泵及辅机干冷塔,高位布置辅机设备和低位布置辅机设备中对应的多台辅机设备均并联连接;高位布置辅机设备或低位布置辅机设备中,辅机设备的出口连接辅机冷却水泵的入口,辅机冷却水泵的出口连接辅机干冷塔的入口,高位水箱的出口连接辅机冷却水泵的出口,辅机干冷塔的出口连接辅机设备的入口。本发明的系统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制造要求及成本,同时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941037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1711397804.X
申请日:2017-12-21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F28B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低位布置的辅机冷却水系统,包括由地面往上依次布置的多台辅机设备,多台辅机设备由分隔面分为高位布置辅机设备和低位布置辅机设备,高位布置辅机设备和低位布置辅机设备分别采用一套辅机干冷系统;辅机干冷系统包括高位水箱、辅机冷却水泵及辅机干冷塔,高位布置辅机设备和低位布置辅机设备中对应的多台辅机设备均并联连接;高位布置辅机设备或低位布置辅机设备中,辅机设备的出口连接辅机冷却水泵的入口,辅机冷却水泵的出口连接辅机干冷塔的入口,高位水箱的出口连接辅机冷却水泵的出口,辅机干冷塔的出口连接辅机设备的入口。本发明的系统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制造要求及成本,同时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941036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397783.1
申请日:2017-12-21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F28B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B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位布置的辅机冷却水系统,该方法将主厂房内的辅机设备布置在0m至65m,全部辅机设备冷却由一套机械通风干冷塔进行冷却。高位水箱布置在65m层,辅机冷却水泵布置在中间某层,辅机干冷塔布置在汽机房前的空冷平台上或汽机房上部。辅机冷却水泵出口顺水流方向依次接高位水箱、辅机干冷塔、辅机设备冷却器。该布置将辅机冷却设备系统设计压力控制在约0.8MPa,降低了系统的设计压力,降低辅机冷却水泵的设计压力,取消厂区辅机冷却水管道,节约整个设备及系统管道的投资,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462084A
公开(公告)日:2017-12-12
申请号:CN201710631816.8
申请日:2017-07-28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赵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机冷却系统与辅机冷却系统的组合结构,目的在于,实现冬季时辅机冷却系统的切换,利用主机间接空冷系统的冷却水来冷却辅机系统设备,实现节约水耗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主机冷却系统和辅机冷却系统,主机冷却系统包括主机间接空冷塔,主机间接空冷塔的出端连接至凝汽器,凝汽器连接至循环水泵,循环水泵连接至主机间接空冷塔的进端;辅机冷却系统包括辅机冷却塔,辅机冷却塔的出端连接至各辅机设备的进端,各辅机设备的出端连接至辅机冷却塔的进端;所述各辅机设备的出端连接至循环水泵的入口,所述主机间接空冷塔的出端连接至各辅机设备的进端。
-
公开(公告)号:CN107941036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1711397783.1
申请日:2017-12-21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F28B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位布置的辅机冷却水系统,该方法将主厂房内的辅机设备布置在0m至65m,全部辅机设备冷却由一套机械通风干冷塔进行冷却。高位水箱布置在65m层,辅机冷却水泵布置在中间某层,辅机干冷塔布置在汽机房前的空冷平台上或汽机房上部。辅机冷却水泵出口顺水流方向依次接高位水箱、辅机干冷塔、辅机设备冷却器。该布置将辅机冷却设备系统设计压力控制在约0.8MPa,降低了系统的设计压力,降低辅机冷却水泵的设计压力,取消厂区辅机冷却水管道,节约整个设备及系统管道的投资,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356129A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710632825.9
申请日:2017-07-28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F28C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械通风冷却塔的降噪装置,目的在于,降低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噪声,同时在保证机械通风冷却塔的通风条件下,对冷却塔进风阻力影响小,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在冷却塔底部的进风口上设置的进风消声器,以及在冷却塔顶部的风筒上部设置的排风消声器,进风口的风道和风筒安装平台外采用隔墙封闭,所述进风消声器和排风消声器固定在隔墙上,所述进风消声器和排风消声器均包括若干个消声单元,若干个消声单元呈阵列化布置,进风消声器的消声单元轴线沿水平向设置或与水平向呈角度设置,排风消声器的消声单元沿竖直向设置,相邻消声单元间的间隙为风道。
-
公开(公告)号:CN203881205U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420254017.5
申请日:2014-05-16
Applicant: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IPC: F28F25/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下多层水槽闸板启闭机阶梯式布置装置,包括入口均位于中央竖井中的若干层配水槽,配水槽上下布置,每层配水槽的入口均突出其相邻的上一层配水槽入口,形成阶梯;每层配水槽的入口均各自设置闸板启闭机;所述闸板启闭机包括设置在配水槽入口上的闸门,闸门连接启闭装置。本实用新型可满足控制区域内的配水系统独立运行及检修要求,也适用于上下多层水槽需要闸板启闭机控制水流的设计,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提升了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