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道进口脉冲水流补水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257230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544226.1

    申请日:2024-05-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道进口脉冲水流补水方法及系统,通过在鱼道进口采用一种无动力脉冲水流装置,能够产生周期性的脉冲水流,使得下游更大区域内的鱼类能够感应到水体流场变化,进而做出上溯反应。脉冲水流具有较长的间歇时间,鱼道进口流场逐渐恢复原状,鱼类感应区边界逐渐回退,便于鱼类追踪、洄游,到达鱼道进口聚集,实现上溯。通过优化脉冲水流装置的水力设计,并辅以数学模型分析验证,形成一套既节省水量与能耗,又能提升诱鱼效果的脉冲水流补水系统。

    一种标定掺气测量设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09029B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0584139.4

    申请日:2023-05-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标定掺气测量设备的方法,包括:根据标定要求连接掺气设备;设置标准静置水体;开启测量设备;设置标准水气两相流场;数据采样;计算掺气量;计算校正系数。本发明利用水中气泡自然上浮特性,以竖置的等截面积圆筒和底部气泡盘、数据采集和处理、空气压缩机等简单设备,将两相流场中液体和气体两部分体积的计量简化为综合液位的计量,并溯源至基本测量的长度,形成了统一精确的测量基准。通过这一测量基准,对各种掺气设备进行标定,以建立精确的测量体系。圆筒中产生的均匀的水气两相流场即标准掺气浓度源物质,只与进气量一项参数有关,改变进气量的大小即可改变均匀水气两相流场内的体积掺气浓度指标的大小。

    一种过鱼设施模型中试验用鱼的选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02295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912924.8

    申请日:2023-07-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过鱼设施模型中试验用鱼的选择方法,根据过鱼对象选择同种类的幼鱼,使用来描述鱼类的游动能力,其中k是一个无量纲变量,L是鱼的体长,单位m,保证了缩尺模型中水流流速指标与鱼类游泳能力指标的量纲和谐。以长度比尺λl为换算标准,根据目标鱼类的平均体长进行计算,获得一个试验用鱼的体长数值;以流速比尺λv为换算标准,根据目标鱼类的临界流速和模型最大流速相匹配的原则,进行试验用鱼体长的计算,获得另一个试验用鱼的体长数值。将分别按照长度比尺和流速比尺计算所得的试验用鱼体长数值进行比较,选择较大者作为最终试验用鱼的体长。本发明很好的解决了过鱼设施模型中试验用鱼的选择问题。

    一种无闸控制的分层取水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45413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1710604925.0

    申请日:2017-07-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闸控制的分层取水装置和方法,包括:与水库连接的导流道,导流道上设有多块分层并呈辐射状设置的整流板,整流板与进水通道两侧的导墙固定连接,导流道尽头设置支墩,支墩上辐射状整流板所指向的辐射中心设有带有圆柱形筒体的转筒,筒体外圆面上相差180度设置进水孔和出水孔,转筒通过旋转驱动机构与控制器连接。本发明辐射状设置的整流板对准各个不同的水体分层,使用转筒形成可以任意转换的流道,实现在同一取水口高程可实现多目标分层取水效果,且具有连续性。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仅依靠简单的传动机构实现分层取水装置的工作和关闭状态,与传统分层取水设施相比,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河道温升引鱼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35277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0149372.6

    申请日:2020-03-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河道温升引鱼装置,包括:设置于河道的邻近所述鱼道口的河道侧壁处的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平行于河道水流方向且邻近所述河道侧壁设置的多级加热室,所述多级加热室依次相连,加热线圈设置在每个加热室的底部;和通过过流室与多级加热室相连的出水管。根据本发明的河道温升引鱼装置利用鱼类对温度的敏感性来提高鱼道过鱼率。

    一种鱼道出口系统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030906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817140.3

    申请日:2020-08-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鱼道出口系统,所述鱼道出口系统适应水位变动,包括:基台、基座、动力轴、鱼道出口段和旋转筒。基座固定于水底,动力轴的上端固定到基台上,动力轴的下端能旋转地固定到基座上。鱼道出口段以圆柱螺旋线形式从下往上延伸,鱼道出口段的鱼道侧壁上设置有多级鱼道出口。旋转筒的顶部固定连接到基台以在动力轴的带动下能旋转,旋转筒的筒壁上设置有多级外壁口,旋转筒上的多级外壁口与鱼道出口段的多级鱼道出口相对应,以在动力轴旋转旋转筒时依次打开多级鱼道出口。根据本发明的鱼道出口系统不需要切换多个闸门的启闭,只需进行旋转筒的旋转动作。

    一种鱼道进口处河道流场的调整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192935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730448.8

    申请日:2016-08-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道进口处河道流场的调整方法和系统,包括分流墙,分流墙的水平截面形状为纵向轴线为直线的长条形,分流墙的纵向轴线与河道流向成一定角度,分流墙的起始端与设置鱼道进口的河岸保持一定距离,分流墙的高度自水底直到高出水面。本发明采用流场调整设施将鱼道进口处的水流流场分为外侧流场和内侧流场,在内侧流场产生适宜洄游鱼类的流场,同时防止外侧流场对内侧流场产生干扰,利用分流入口高流速带阻挡鱼类越过鱼道进口。本发明利用河道水流动力调整流场,有效调整河道局部流场,适宜于目标鱼类洄游聚集,为鱼道进口布置提供便利。本发明所设置的流场调整设置结构简单,施工量小,无需太多维护,经济适用于各种水工工程。

    一种适应水位变动的鱼道出口和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49378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592808.2

    申请日:2016-0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60 E02B8/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应水位变动的鱼道出口和设计方法,包括:溢流段,溢流段与出游段连接,溢流段由多个长度与宽度与常规水池相同的溢流池连接形成,鱼道与溢流段之间、溢流段与出游段之间、各个常规水池之间、各个溢流池之间均设有过鱼设施;出游段的宽度与常规水池相同,出游段的侧墙高度略高于水库上游水位变动差的最高值;出游段和溢流段各个溢流池的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本发明采用在鱼道的出口设置溢流段和出游段的方式,使不断变化的上游水库的水位在流入鱼道时首先按照鱼道的各个常规水池的水位变化等差下落,以保证水流进入鱼道后不会增加流量,干扰鱼类的游动,形成一个即便上游水库水位变化,保证鱼类能够顺畅进入上游水库的溢流段。

    一种竖井泄洪洞系统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5178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1192484.X

    申请日:2023-09-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竖井泄洪洞系统,在环形溢流堰下部喇叭口末段与竖井井身段连接处设置突扩结构,在突扩处设置通气管;在竖井与下平洞连接处顶部,沿下平洞纵轴线方向设有压板。下泄水流通过环形溢流堰进入喇叭口形收缩段,在突扩结构进入竖井井身段,形成四周具有稳定空腔的脱壁流,避免了竖井井壁的接触,竖井突扩体型、压板体型简单,施工量小,无需太多维护,经济适用。水流进入平洞,下平洞设置压板以消减水面紊动,调节水流方向和稳定水面为主要作用,同时不影响下部过水面积,不对下泄水流起到加速作用。本发明的有效消除了竖井井壁被水流冲刷的威胁并有效调整下平洞流态,消除了安全隐患,保护了竖井洞身及平洞结构安全。

    一种标准体积掺气浓度仪器校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698920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584990.7

    申请日:2023-05-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标准体积掺气浓度仪器校验系统,包括:稳态的体积掺气浓度标准源发生装置,以及与体积掺气浓度标准源发生装置依次连接的掺气仪、数据采集器、数据处理和显示装置;体积掺气浓度标准源发生装置包括:一上端开口底部封闭的截面形状上下一致且底部密闭的竖置筒,竖置筒上端对大气敞开并设置固定测量设施的平台,竖置筒底部设置一个出气面与竖置筒截面形状相同或接近相同的气泡盘和气泡石。本发明利用水中气泡自然上浮特性,以竖置的等截面积圆筒和底部气泡盘、数据采集和处理、压力空气源等简单设备,将两相流场中液体和气体两部分体积的计量简化为综合液位的计量,并溯源至基本测量的长度,为标定掺气设备形成统一精确的测量基准。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