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226850A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2010059512.0
申请日:2020-01-19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安徽长江渔歌渔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养殖美洲鲥的新式环形温棚系统及其构建方法,主体钢架通过防锈钢管搭建而成,主体钢架中间开设有预留蓄水槽,预留蓄水槽外侧开设有环形塘沟,预留蓄水槽中间设置有旋转式温感降温喷淋装置,主体钢架表层进行双层覆膜,主体钢架中上部区域覆盖黑色遮阳网;主体钢架内部铺设有微孔增氧管道,微孔增氧管道连通有溶氧控制器,微孔增氧管道通过进水管道与外部水源连通,微孔增氧管道通过底排污管道与外部的尾水净化区连通。本发明通过改良传统温棚建造结构,选址建设新式环形结构,首次使用中空型环型温棚,具有占地少、投入低、效果好且与美洲鲥环形群游无歇的习性高度契合等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1226850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010059512.0
申请日:2020-01-19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安徽长江渔歌渔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养殖美洲鲥的新式环形温棚系统及其构建方法,主体钢架通过防锈钢管搭建而成,主体钢架中间开设有预留蓄水槽,预留蓄水槽外侧开设有环形塘沟,预留蓄水槽中间设置有旋转式温感降温喷淋装置,主体钢架表层进行双层覆膜,主体钢架中上部区域覆盖黑色遮阳网;主体钢架内部铺设有微孔增氧管道,微孔增氧管道连通有溶氧控制器,微孔增氧管道通过进水管道与外部水源连通,微孔增氧管道通过底排污管道与外部的尾水净化区连通。本发明通过改良传统温棚建造结构,选址建设新式环形结构,首次使用中空型环型温棚,具有占地少、投入低、效果好且与美洲鲥环形群游无歇的习性高度契合等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963194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799539.8
申请日:2024-12-09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上海市海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IPC: A01K61/13 , C12M1/00 , C12N1/12 , C12N1/20 , C12R1/89 , C12R1/225 , C12R1/25 , C12R1/245 , C12R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小球藻和益生菌防控鲫鱼病害的系统及实施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用于培养小球藻种液的第一培养桶、用于培养益生菌液的第二培养桶、用于将第一培养桶和第二培养桶内的小球藻种液和益生菌液输送至池塘的第一泵体、用于向第一培养桶和第二培养桶输送水源的第二泵体、用于将小球藻液和益生菌液喷洒至池塘水面的喷射头和用于对第一培养桶和第二培养桶遮光培养的遮光伞。本发明中的系统成本低、效率高,能够节省时间和人力,现培即用,最大程度的保证藻菌投放应用活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73618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740440.0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生态环境保护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淡水养殖池塘的菌藻共生系统及其构建方法,该包括以下步骤:(1)分别将蛋白核小球藻及枯草芽孢杆菌培养至对数期;(2)取步骤(1)中培养到对数期的蛋白核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调整浓度后加入培养基中置于培养室进行培养,即得所述菌藻共生系统。本发明能够高效且稳定地去除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提供一种稳定高效的净化机制,还可替代化学药品添加来调节水质,避免二次污染和对水生生物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提升了系统的对温度、光照等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46458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900730.7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IPC: C12Q1/70 , C12Q1/6851 , C12N15/11 , C12R1/9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白斑病毒QPCR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和应用,所述中华绒螯蟹白斑病毒QPCR试剂盒包括用于检测中华绒螯蟹白斑病毒的引物对,所述引物对包括如SEQ ID N0:1所示的上游引物WSSV‑F及如SEQ ID NO:2所示的下游引物WSSV‑R。依据上述引物对所构建的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反应结束即时便可根据扩增曲线判定结果,实现同时检测和鉴别中华绒螯蟹白斑病毒,该方法既可以节约时间的成本,又可以减少污染,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624003A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1361801.1
申请日:2022-11-02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高温低碳高效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养殖构造及方法,属于渔业养殖技术领域,包括:太阳能板、太阳能板储存云台、云台支撑柱、蟹塘周边阻拦围网、太阳能控制箱、导轨中部支撑柱、导轨中部承重横梁和导轨;太阳能板闲置时堆叠放置在太阳能板储存云台上,使用时铺设在导轨上,太阳能板储存云台安装在云台支撑柱上,太阳能控制箱在太阳能板储存云台一侧,蟹塘周边阻拦围网安装在蟹塘四周,导轨与导轨中部承重横梁固定连接,导轨中部承重横梁与导轨中部支撑柱固定连接,导轨两端与云台支撑柱连接。本发明构造具有施工维修简单、设计运行巧妙、运行智能可控、养殖方法科学高效、环保防高温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486393A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1227656.8
申请日:2022-10-09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Abstract: 一种培养蟹苗活饵的工程化循环水系统构造及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仓储系统和活饵培养系统,仓储系统包括投料门、出料口和出料管;活饵培养系统包括肥料预混池、小球藻培养池、活饵培养池、分级过滤池和活饵收集池五个区域;沼气为红外线沼气取暖炉提供热量,材料发酵后通过出料管到达肥料预混池,同时通过水泵B将活饵收集池中的水抽入肥料预混池,使水流依次流经活饵培养系统的五个区域,通过气提水装置使发酵肥进入小球藻培养池,发酵肥以及产生的藻类流向活饵培养池,轮虫成熟后,进入分级过滤池经过滤网筛选,进入活饵收集池中的活饵收集网袋;本发明具有环保高效、投资成本低、耗能低、对环境无污染,供应稳定安全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838036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801462.9
申请日:2020-08-11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保本增收的六月黄河蟹养殖方法,采用水源净化、消毒调水、增氧助长、水草栽培、良种混养、套餐投喂、三壳保本、成蟹增收等一系列措施综合提升全公蟹六月黄的数量和质量,提前销售回拢本金,降低河蟹养殖风险。本发明在河蟹常规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两蟹一池、两蟹两卖的河蟹高效养殖新方法。通过诺亚1号全公蟹六月黄短期养殖+早熟系申江1号河蟹长期养殖的长短搭配,既提高了池塘空间利用效率,又做到了分批高价提前上市。改变传统的秋季集中上市导致价低伤农的现状,充分利用夏季缺鱼的窗口期拓展“诺亚1号”全公蟹六月黄销售先保本,回拢本金。
-
公开(公告)号:CN115644095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343131.0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雌激素类污染物的暴露系统,其中,暴露系统包括:暴露模块,暴露模块包括:第一暴露缸养殖小球藻,第二暴露缸养殖大型溞,第三暴露缸养殖斑马鱼,对小球藻进行雌激素类污染物的暴露处理;虹吸模块,虹吸模块包括第一虹吸管和第二虹吸管,第一虹吸管和第二虹吸管分别具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其中,通过挤压第一气囊使第一虹吸管将第一暴露缸的物质吸入第二暴露缸,通过挤压第二气囊使第二虹吸管将第二暴露缸的物质吸入第三暴露缸,使得大型溞和斑马鱼进行雌激素类污染物的暴露处理,如此实现在同一套养殖系统中分别对小球藻、大型溞、斑马鱼三种不同的水生生物进行毒性暴露实验,增加的虹吸模块使得实验过程简单方便,污染较少。
-
公开(公告)号:CN117598226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572126.1
申请日:2023-11-23
Applicant: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郑尧 , 曹丽萍 , 徐钢春 , 庄红根 , 邵乃麟 , 戴飞 , 聂志娟 , 杨西伟 , 鲍明明 , 毛辉 , 刘亚楠 , 孙毅 , 李全杰 , 高俊 , 高建操 , 朱昊俊 , 杜金梁 , 胡佳雯 , 张诗允 , 张超 , 房芷若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高密度美洲鲥生态养殖的养殖方法及温棚,包括在池塘内使用围网建立围网养殖区域作为鱼苗集中驯化区域,采用高密度养殖,所述围网上有增氧装置对池塘增氧;在鲥鱼的第一成长阶段,随着鱼苗的成长,通过逐渐变换围网,使集中驯化区域逐渐扩大;第一成长阶段完成时,对鲥鱼起捕;捕捉鲥鱼到低密度养殖程度时,停止捕捉鲥鱼,撤去围网,鲥鱼进入第二成长阶段;改变投喂的饵料,对剩余的鲥鱼进行育肥料投喂;第二成长阶段完成时,将剩余鲥鱼全部捕捉。通过围网养殖区域的不断扩张,避免鲥鱼的集中驯化后对鲥鱼进行分池产生的损伤;在围网的底纲和上纲区域形成一面气墙,鱼群受到气墙的隔离,避免鱼群与渔网直接接触从而避免剐蹭掉鳞或受伤。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