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20563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111320971.0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卧式反应堆能动反应性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级支撑式多节控制鼓,用于设置在卧式反应堆的堆芯外围的辐射屏蔽层的孔道(12)中,包括若干串联设置的圆筒状的控制组件(4),控制组件(4)的一侧外表面设有中子吸收板(6),通过旋转控制组件(4)将中子吸收板(6)朝向或偏离所述堆芯,实现对堆芯的功率控制。本发明对卧式反应堆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易于布置,相比传统控制鼓结构在保证慢化性能的前提下直径可调范围更大、对驱动机构要求更低、正常运行温度限值更高,轴向可灵活调整布置控制组件(4)的个数,对整堆的小型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型号的卧式反应堆。
-
公开(公告)号:CN113270211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110333078.5
申请日:2021-03-29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节式控制鼓,包括套设在传动轴上的多节环形石墨组件,每一节环形石墨组件内设有控制鼓主体,控制鼓主体包括内包壳和外包壳,外包壳支撑在环形石墨组件上,内包壳与传动轴连接,由传动轴带动实现转动,B4C板随内包壳共同转动,实现对堆芯反应性的调节。本发明的环形石墨组件填充了控制鼓内部,充分利用了其空间,保证了反应堆的慢化效果;多节式设计减小了每节包壳的长度,从而减轻了每节控制鼓的重量,降低了包壳的扭矩;通过多点支撑承受传动轴、控制鼓包壳及吸收体芯块的重量,避免了在长寿期中其产生过大的挠度从而造成结构失效;控制鼓内包壳与外包壳间填充有石墨粉,减小摩擦损耗,提高了控制鼓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5006256B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510340790.2
申请日:2015-06-18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5/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反应堆上堆芯板,包括穿设有若干上支承柱的上堆芯板上层板,所述上支承柱与所述上堆芯板上层板垂直固定,还包括位于所述上堆芯板上层板正下方并平行于所述上堆芯板上层板的上堆芯板下层板;所述上支承柱位于所述上堆芯板上层板和上堆芯板下层板之间的部分套有弹簧;所述上堆芯板下层板上设有与所述上支承柱一一对应、能够通过所述上支承柱的沉头孔。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上堆芯板,可以在保证压紧燃料组件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燃料组件辐射生长所需的空间,满足核反应堆长周期换料的使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424656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10497152.0
申请日:2017-06-26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17/022 , G21C17/06 , G21C17/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7/06 , G21C17/022 , G21C17/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乏池失冷工况乏包壳高温高压试验的棒束装置,包括插入多层定位格架内的棒束结构,在棒束结构的中心位置设置预制乏燃料包壳,棒束结构中一部分为加热棒,加热棒围绕中心棒设置,在棒束结构中设置多层热电偶,在棒束结构的中心位置上部空缺部位设置带法兰的套筒,所述预制乏燃料包壳通过所述套筒插入棒束结构中。本发明实现了测量乏池失冷工况下乏燃料包壳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乏包壳在不同温度下的内压爆破强度的功能,同时能够保证预制乏包壳在进行试验操作时不损坏外层的氧化膜。
-
公开(公告)号:CN107389467A
公开(公告)日:2017-11-24
申请号:CN201710485755.9
申请日:2017-06-23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01N3/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18 , G01N2203/0019 , G01N2203/0044 , G01N2203/02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乏燃料包壳高温机械性能试验的装置,包括乏燃料包壳试样,乏燃料包壳试样外侧设有热电偶固定环,在乏燃料包壳试样的一端套有金属帽,一个内部设有通孔的锥形螺钉从所述金属帽内侧向外穿出,并通过螺母与金属帽固定,所述螺钉与金属帽中间放置一个金属密封圈,所述螺钉的通孔用于插入引压管,在所述螺母的端部连接延长杆,引压管穿过所述延长管的内孔,并与延长杆另一端外的引压管接头固定连接。本发明具备测量包壳温度、保持乏包壳氧化膜的完整性、高温下保持很好的密闭性、连接位置承压能力大于同温度下包壳的承压能力、方便将试样插入或抽离高温加热装置等特点,满足了乏燃料包壳进行高温机械性能试验的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04680316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510075275.6
申请日:2015-02-12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4S10/54 , G06Q10/06393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机组耗铀率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获取核电机组的燃料管理方案,以及核电机组的额定热功率和额定电功率,并根据所述的燃料管理方案,确定待计算的燃料循环内的堆芯内各燃料组件的燃耗增量,以及燃料组件在卸料时的最终燃耗,最后根据所述的燃耗增量、最终燃耗、核电机组的额定热功率和额定电功率计算所述燃料循环内的发电耗铀率。本发明的发电耗铀率计算方法,通过堆芯燃料管理方案及核电机组的主要参数,利用计算循环中各燃料组件的堆芯燃耗历史和初始富集度,进行发电耗铀率及发电天然铀耗的快捷和简便的计算该方法摒弃了传统计算方法中大量的假设项,减少了输入数据,提高了计算的精度和可信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071448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010748010.9
申请日:2020-07-30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温气冷堆控制棒的底部组合型防撞结构,包括设置在控制棒棒体下端的缓冲节,在棒体与所述缓冲节之间设置弹簧和薄壁压溃筒,通过弹簧的压缩和薄壁压溃筒的屈曲实现对落棒事故时控制棒下落产生动能的吸收,达到对传统设计中控制棒与下反射层的刚性碰撞进行优化的目的,避免对控制棒及石墨层造成破坏。按照冲击载荷吸收元件所在腔室与冷却剂流道的布置关系,本发明可分为开放腔式及封闭腔式两种结构,均为通体中空式结构,可以根据控制棒设计需要兼容实心式控制棒及中空式控制棒。本发明将两种缓冲元件组合式布置,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设计缓冲结构造成的控制棒对反应堆轴向上的反应性控制价值损失,且更易于对缓冲元件进行更换。
-
公开(公告)号:CN117747155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519088.3
申请日:2023-11-15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IPC: G21C21/04 , C04B35/48 , C04B35/622 , C04B35/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ZrO2基含钆可燃毒物材料,其组分包括ZrO2、Gd2O3、以及Y2O3,其中,Gd2O3的含量X为0.1mol%≤X≤3mol%,Y2O3的含量Y为3mol%≤Y≤7mol%,其余为ZrO2。本发明还公开一种ZrO2基含钆可燃毒物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采用上述ZrO2基含钆可燃毒物材料加工而成的可燃毒物芯块、包括上述可燃毒物芯块的可燃毒物棒。本发明的ZrO2基含钆可燃毒物材料在常温下的单斜相含量较低,可稳定在高对称的立方相结构,力学性能好,结构稳定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178268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110289233.8
申请日:2021-03-18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IPC: G21C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卧式耐高温多节式控制鼓,包括设置在控制鼓孔道内的石墨芯轴、石墨节、B4C板,石墨芯轴两端固定,石墨节套设在石墨芯轴上,B4C板位于石墨节内部,石墨节由驱动机构控制旋转。本发明的石墨芯轴与石墨节的组合设计填充了控制鼓内部,充分利用了其空间,保证了反应堆的慢化效果;并且降低了需转动部分的重量,降低了运行过程中的应力及磨损。石墨节可设计为多节结构,从而降低转动过程中每节石墨节受扭矩产生的最大应力,并分散了热膨胀及辐照肿胀,避免由此产生开裂。B4C板装配于石墨节内部的设计,可通过控制二者间隙,避免由于热膨胀及辐照肿胀引起的尺寸变化造成二者间产生相互作用力;同时可以避免B4C板作为控制鼓外缘与孔道摩擦。
-
公开(公告)号:CN113936818B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111026524.4
申请日:2021-09-02
Applicant: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均匀化的包覆颗粒弥散燃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均匀化的包覆颗粒弥散燃料制备方法,所制得的均匀化的包覆颗粒弥散燃料在常规包覆颗粒弥散燃料的基础上实现了TRISO包覆燃料颗粒的径向均匀分布,降低了包覆颗粒弥散燃料在堆内运行时的温度梯度,有效地保护了包覆颗粒弥散燃料的完整性,降低了放射性产物释放风险,同时还解决了气冷微堆的中子物理、热工水力理论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