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893737B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510953701.1
申请日:2015-12-1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落叶松胚性细胞的遗传转化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落叶松胚性细胞的遗传转化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a1)取落叶松胚性细胞,悬浮于重组农杆菌侵染液进行侵染;(a2)完成步骤(a1)后,收集落叶松胚性细胞,进行恢复培养;(a3)完成步骤(a2)后,取落叶松胚性细胞,采用抽滤脱菌装置进行脱菌。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用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落叶松进行快速定向遗传改良,为研究外源基因在落叶松体内表达调控及其功能验证和胚胎发育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00427586C
公开(公告)日:2008-10-22
申请号:CN200510090282.X
申请日:2005-08-1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体培养获得针叶树种胚状体的方法及其培养基。本发明所提供的针叶树种胚状体固体培养基,包括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和成熟培养基,所述成熟培养基分为成熟培养基1或成熟培养基2。应用上述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获得针叶树种胚状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和成熟培养,得到所述胚状体。本发明通过对培养各阶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提高了胚性愈伤组织质量,早期原胚质量大大改善,与现有技术相比,体细胞胚培养发生状况取得了重大突破。
-
公开(公告)号:CN100357428C
公开(公告)日:2007-12-26
申请号:CN200510090283.4
申请日:2005-08-1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体培养获得针叶树种胚状体及其培养基。本发明所提供的针叶树种胚状体液体培养基,包括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和成熟培养基。应用上述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获得针叶树种胚状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和成熟培养,得到所述胚状体。本发明通过对各个阶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提高了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早期原胚质量大大改善,本方法比现有培养系统中每克胚性愈伤组织上发生5~25个子叶胚,畸形胚占到70%以上,且体细胞胚生根率0~7%等状况提高了几十倍,真正突破了针叶树体细胞胚规模化发生难关。
-
公开(公告)号:CN1733903A
公开(公告)日:2006-02-15
申请号:CN200510090282.X
申请日:2005-08-1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体培养获得针叶树种胚状体的方法及其培养基。本发明所提供的针叶树种胚状体固体培养基,包括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和成熟培养基,所述成熟培养基分为成熟培养基1或成熟培养基2。应用上述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获得针叶树种胚状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和成熟培养,得到所述胚状体。本发明通过对培养各阶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提高了胚性愈伤组织质量,早期原胚质量大大改善,与现有技术相比,体细胞胚培养发生状况取得了重大突破。
-
公开(公告)号:CN104450675B
公开(公告)日:2017-11-21
申请号:CN201310452575.2
申请日:2013-09-25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1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基因组DNA中获得侧翼序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基因组DNA上的已知序列设计三条方向一致用于扩增侧翼序列的特异性引物,按距离侧翼序列由远及近的顺序将其依次记为GSP1、GSP2和GSP3;2)以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引物SAP(序列1‑15中任一)和所述GSP1进行第一轮PCR扩增,得到PCR产物1;3)以所述PCR产物1为模板,以引物SEP(序列16和17)和所述GSP2进行第二轮PCR扩增,得到PCR产物2;4)以所述PCR产物2为模板,以引物SNP(序列18)和所述GSP3进行第三轮PCR扩增,得到PCR产物3,从而获得所述侧翼序列。本发明所提供方法具有如下优点:操作简易、高特异性扩增、高成功率、容易得到大的片段、耗时短等。
-
公开(公告)号:CN104450675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310452575.2
申请日:2013-09-25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1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基因组DNA中获得侧翼序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基因组DNA上的已知序列设计三条方向一致用于扩增侧翼序列的特异性引物,按距离侧翼序列由远及近的顺序将其依次记为GSP1、GSP2和GSP3;2)以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引物SAP(序列1-15中任一)和所述GSP1进行第一轮PCR扩增,得到PCR产物1;3)以所述PCR产物1为模板,以引物SEP(序列16和17)和所述GSP2进行第二轮PCR扩增,得到PCR产物2;4)以所述PCR产物2为模板,以引物SNP(序列18)和所述GSP3进行第三轮PCR扩增,得到PCR产物3,从而获得所述侧翼序列。本发明所提供方法具有如下优点:操作简易、高特异性扩增、高成功率、容易得到大的片段、耗时短等。
-
公开(公告)号:CN1733906A
公开(公告)日:2006-02-15
申请号:CN200510090285.3
申请日:2005-08-1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针叶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培养基。本发明所提供的针叶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培养基,包括如下组分:KNO31836-2836mg/L,NH4NO3243-360mg/L,KH2PO470-130mg/L,CaCl2·2H2O 300-450mg/L,MgSO4·7H2O 130-250mg/L,H3BO32-11mg/L,ZnSO4·7H2O 3-7mg/L,MnSO4·H2O 6.5-10.5mg/L,Na2MoO4·2H2O 0.11-0.21mg/L,KI0.28-0.63mg/L,CuSO4·5H2O 0.01-0.035mg/L,CoCl20.01-0.035mg/L,2,4-二氯苯氧乙酸0.1-3.6mg/L,6-苄氨基嘌呤0.02-3.2mg/L,蔗糖5-120g/L。本发明通过调节培养基中2,4-D(2,4-二氯苯氧乙酸)、BA(6-苄氨基嘌呤)的浓度比例关系,来优化针叶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培养基,有利于胚性细胞的保持和快速增殖,将培养得到的胚性细胞与组织接种于无激素培养基上过渡培养,可以促进产生大量的子叶胚,并能够提高正常子叶胚比例的发生,可以广泛应用于落叶松等针叶树种的培养、发育。
-
公开(公告)号:CN112753578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2110097023.9
申请日:2021-01-25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枸杞愈伤组织组织诱导以及快速增殖的方法,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选取生长健壮的枸杞茎段;选择枸杞的茎段作为外植体,将消毒后的将茎段用切成2‑3cm长度的小段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茎段插入深度为1‑2cm。接种到诱导培养基,在22‑24℃,光照2000Lux,每天光照培养16小时以及暗培养8小时。本发明以枸杞为材料产生的茎段外植体愈伤组织组织既可用于细胞悬浮培养获得代谢产物,也可以经愈伤组织胎发生或器官发生获得再生植株,进而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材料活性高、增殖倍数可达到3~7倍。
-
公开(公告)号:CN106893737A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510953701.1
申请日:2015-12-1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落叶松胚性细胞的遗传转化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落叶松胚性细胞的遗传转化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a1)取落叶松胚性细胞,悬浮于重组农杆菌侵染液进行侵染;(a2)完成步骤(a1)后,收集落叶松胚性细胞,进行恢复培养;(a3)完成步骤(a2)后,取落叶松胚性细胞,采用抽滤脱菌装置进行脱菌。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用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落叶松进行快速定向遗传改良,为研究外源基因在落叶松体内表达调控及其功能验证和胚胎发育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00394844C
公开(公告)日:2008-06-18
申请号:CN200610003188.0
申请日:2006-02-2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转基因杨树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自地上主茎高50-160cm处截断杨树;2)将杨树断伤面用浓度OD600值为0.3-0.5的携带有外源目的基因的重组农杆菌菌悬液侵染3分钟-24小时;3)自侵染后第三天,每隔1-2天在步骤2)经重组农杆菌侵染的断伤面上涂浸对农杆菌具有致死作用抗生素进行选择培育,得到杨树转基因再生植株。在实际应用方面,该方法将产生以下积极效果:(1)加速优良外源基因向杨树中的转移,有利于杨树的品种改良;(2)为杨树的无性繁殖提供一条新途径,提高了杨树的生产力及集约栽培水平,可用于解决植被恢复等生态问题及并可满足市场对林木的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