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645081B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310674921.1
申请日:2013-12-1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N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角度和尺寸可调的锯齿状结构面试样制作模具,包括定位底座,模具外框和齿形活动板,定位底座为设有定位标尺的矩形框体,上表面设有整排齿形槽,齿形槽的外圈两侧设有内凹止口;齿形活动板由多个可伸缩槽板与插板的组合件连接构成,插板固定在槽板中;齿形活动板通过槽板连接铰链安装在定位底座齿形槽中;模具外框罩在齿形活动板外,且放置于定位底座之上。模具的使用方法是确定好试验的结构面起伏角度和尺寸,连接好单个槽板和插板组合件,再将组合件连成齿形活动板,安装好齿形活动板、模具外框,对模具涂脱模剂,浇筑试样,养护,脱模得到需要的结构面;重复上述步骤数次,可得到数个结构面。本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
公开(公告)号:CN103215973B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310126233.1
申请日:2013-04-12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预制桩倾斜的方法,操作步骤为:一在预制桩上部设一槽口,预制桩在地基立稳后,将检测发送器挂在槽口上;检测发送器为长方体,在长方体内壁两个竖直面上分别装一个加速度计;二打开检测发送器开关测量预制桩倾斜状态,打开与检测发送器配套的移动接收器开关,接收检测发送器发送的信息;三移动接收器接收检测发送器发送的数据,通过移动接收器上的表盘读出基桩倾斜方向θ,从显示器上读出基桩倾斜角ɑ;四对预制桩纠斜后继续打入预制桩,在预制桩上挂的检测发送器快接触土体前将其取下,用于下一个预制桩施工检测。本方法操作简单,使用的检测发送器和移动接收器,结构简单,跟随施工进行动态测量,对预制桩施工起指导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884411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410109917.5
申请日:2014-03-2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算机控制泥样制作精确配料装置,装置包括上位机、控制单元和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由至少1组执行单元组成;上位机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与控制单元连接,步进电机通过步进电机控制驱动电路同控制单元连接,称重传感器通过称重反馈电路同控制单元连接。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该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上位机发送指令,使控制单元控制执行机构中的执行单元相互独立地进行投料工作。本发明用计算机控制泥样制作中所需的配比,自动化投料到搅拌机的搅拌池,能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和试验准备时间,保证投料配比的精度,对岩土工程中泥样制作相关的试验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3711135A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1410013186.4
申请日:2014-01-13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E02D17/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拱结构抗滑桩,由多个钢筋混凝土单体桩和拱结构联合而成,所述单体桩的横截面均呈等腰梯形,且桩两侧面均设有阻滑齿形成摩阻段;单体桩以等腰梯形短底边的纵截面一侧作为桩后端承接滑坡推力,桩后端一侧为受压区,等腰梯形长底边的纵截面作为桩前端,桩前端一侧为受拉区;所述拱结构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接在两单体桩之间,拱结构把单体桩间的滑坡推力均匀地传递到等腰梯形两侧。本发明抗滑桩的摩阻段增强了桩侧的阻滑效果,提高了抗滑桩的抗滑能力。本发明使用时采用不等间距布设法,形成中间密两侧疏的联拱桩间距布设格局。本抗滑桩整体刚度大、桩顶位移小,使用时可适当加大桩间距,减少抗滑桩数量,降低工程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03645081A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1310674921.1
申请日:2013-12-1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N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角度和尺寸可调的锯齿状结构面试样制作模具,包括定位底座,模具外框和齿形活动板,定位底座为设有定位标尺的矩形框体,上表面设有整排齿形槽,齿形槽的外圈两侧设有内凹止口;齿形活动板由多个可伸缩槽板与插板的组合件连接构成,插板固定在槽板中;齿形活动板通过槽板连接铰链安装在定位底座齿形槽中;模具外框罩在齿形活动板外,且放置于定位底座之上。模具的使用方法是确定好试验的结构面起伏角度和尺寸,连接好单个槽板和插板组合件,再将组合件连成齿形活动板,安装好齿形活动板、模具外框,对模具涂脱模剂,浇筑试样,养护,脱模得到需要的结构面;重复上述步骤数次,可得到数个结构面。本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
公开(公告)号:CN103234523A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310100979.5
申请日:2013-03-27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C9/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桩倾斜实时监测和报警装置,包括机箱及挂钩,机箱内上部固定连接杆,下部设有中心轴盘,异形杆连接中心轴盘与连接杆;异形杆可绕自身中心轴转动,异形杆通过重锤线绑定一重锤,异形杆上固定有水银罐;水银罐上方固定电器盒。当预制桩倾斜后,重锤在重力的作用下向预制桩倾斜的铅垂面运动,带动固定在异形杆上的水银罐也向铅垂面运动;当水银罐倾斜角度达到或大于设计的ɑ角时,水银罐中的长、短铜丝浸入水银中,报警电路接通,报警器报警提示出现倾斜状态;闪烁灯闪烁,观察闪烁灯的方位可知预制桩倾斜的方向。本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在预制桩外表便于工程施工,可实时监测和指导预制桩施工。本装置可重复使用,节约施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3711135B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410013186.4
申请日:2014-01-13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E02D17/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拱结构抗滑桩,由多个钢筋混凝土单体桩和拱结构联合而成,所述单体桩的横截面均呈等腰梯形,且桩两侧面均设有阻滑齿形成摩阻段;单体桩以等腰梯形短底边的纵截面一侧作为桩后端承接滑坡推力,桩后端一侧为受压区,等腰梯形长底边的纵截面作为桩前端,桩前端一侧为受拉区;所述拱结构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接在两单体桩之间,拱结构把单体桩间的滑坡推力均匀地传递到等腰梯形两侧。本发明抗滑桩的摩阻段增强了桩侧的阻滑效果,提高了抗滑桩的抗滑能力。本发明使用时采用不等间距布设法,形成中间密两侧疏的联拱桩间距布设格局。本抗滑桩整体刚度大、桩顶位移小,使用时可适当加大桩间距,减少抗滑桩数量,降低工程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03046539B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310006962.3
申请日:2013-01-09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等间距布设的外等腰梯形横截面抗滑桩,由钢筋混凝土灌注而成,抗滑桩的横截面为外等腰梯形,抗滑桩内安装有钢筋笼,在桩后端一侧的钢筋笼内布置有密集的钢筋,桩前端一侧布置的钢筋少。本发明的抗滑采用不等间距布设法,呈中间密,两侧疏的桩间距布设格局,即在滑坡推力大的主滑剖面附近布设的抗滑桩桩间距小,滑坡两侧的地段根据滑坡推力的递减逐渐加大桩间距。本抗滑桩能够承受较大的坡体推力以及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但横截面面积明显小于矩形横截面的抗滑桩,可极大地减少灌注的混凝土方量和钢筋用量,降低成本。本抗滑桩的施工断面小,便于机械施工,施工安全且简单,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03674646B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310674650.X
申请日:2013-12-1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起伏度可控的波状起伏结构面试样制作模具,包括槽形定位底座,弧形活动板和模具外框,槽形定位底座为矩形槽体,槽体上边框设有小台阶和T形凹槽;弧形活动板由N片叠片叠合构成,通过螺杆、螺母定位于槽形定位底座中;模具外框为矩形,罩在弧形活动板外,其下边框放置在槽形定位底座的小台阶上。使用本模具制作试样的方法是:把叠片全部套在两个螺杆上,对照试样结构面起伏角度和尺寸调整两个螺杆上每一片叠片安装的高度,使每一片叠片与结构面起伏角度和尺寸吻合后,用螺母固定紧形成弧形活动板;对模具外框内壁及弧形活动板涂脱模剂;倒入浇筑料制样,养护后脱模制得试样。本模具结构简单,对结构面起伏度和尺寸易于控制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02888841B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210411514.7
申请日:2012-10-25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部螺纹五星形变截面预制管桩及其施工方法,管桩包括两管节,第一节管节设有桩尖、大截面段、带肋段和顶部螺纹段,大截面段为锥台形,表面有螺纹,带肋段的横截面为五星形且大小相等,带肋段的表面有带肋;顶部螺纹段横截面为圆形;第二节管节为倒圆锥台形,锥台有中心通孔,中心通孔的下段设有内螺纹段,锥台表面有标尺线,锥台横截面为圆环形;通过顶部螺纹段旋入内螺纹段将两管节的连接成完整的预制管桩。本发明的管桩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的优点。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管桩的施工方法,可操作性强、施工效率高,管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好,适用于软土地区大型桩基础建设,经济效益显著。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