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水合物可视化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86013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976117.6

    申请日:2019-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氧化碳水合物可视化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反应釜内设有磁力搅拌,侧壁设有可视镜;反应釜的夹套通过循环泵连接有恒温水浴系统,反应釜的进气口连接供气单元,供气单元包括储气瓶、缓冲罐,反应釜的第一出气口连接真空泵,第二出气口连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连接空压机,空压机连接缓冲罐;反应釜的进水口连接储水槽;反应釜内的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本发明用于对进行不同强化条件下的生成基础数据和机理分析,为CO2水合物生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一种二氧化碳蓄能复合压裂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459760A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1333919.4

    申请日:2020-1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碳蓄能复合压裂实验装置。该装置包括:岩心加载装置、超临界二氧化碳生成装置、注入泵系统、真空泵系统、气液分离装置、声发射监测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岩心加载装置的气相入口与超临界二氧化碳生成装置连接,岩心加载装置的液相入口与注入泵系统连接,岩心加载装置的气相出口与真空泵系统连接,岩心加载装置的液相出口与气液分离装置连接,岩心加载装置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岩心加载装置上设置声发射探头,数据采集系统分别与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连接,声发射探头和声发射监测装置连接,数据采集系统与声发射监测装置连接。本发明能够对不同驱替方式下二氧化碳的蓄能效果及返排效率进行评价。

    一种致密储层工程甜点的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30714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900221.9

    申请日:2022-07-28

    Inventor: 李治平 白向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密储层工程甜点的识别方法,包括:进行表征与计算脆性指数;利用地应力测井评价确定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基于岩心实验建立不同围压下峰后断裂能密度与杨氏模量的拟合公式,利用峰后断裂能密度可定量表征致密砂岩断裂韧性值;建立基于测井解释确定致密砂岩的天然裂缝指数;利用判断矩阵方法确定各评价参数的权重值,通过独立性权重系数模型确定致密储层中的工程甜点指数,用于识别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工程甜点。通过对致密砂岩储层工程甜点参数的分析,确定了致密砂岩储层工程甜点主要参数为脆性指数、水平应力差异系数、断裂韧性值和天然裂缝指数,利用现有的岩石力学实验数据及测井资料准确识别致密砂岩储层的工程甜点。

    一种二氧化碳蓄能复合压裂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459760B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011333919.4

    申请日:2020-1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碳蓄能复合压裂实验装置。该装置包括:岩心加载装置、超临界二氧化碳生成装置、注入泵系统、真空泵系统、气液分离装置、声发射监测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岩心加载装置的气相入口与超临界二氧化碳生成装置连接,岩心加载装置的液相入口与注入泵系统连接,岩心加载装置的气相出口与真空泵系统连接,岩心加载装置的液相出口与气液分离装置连接,岩心加载装置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岩心加载装置上设置声发射探头,数据采集系统分别与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连接,声发射探头和声发射监测装置连接,数据采集系统与声发射监测装置连接。本发明能够对不同驱替方式下二氧化碳的蓄能效果及返排效率进行评价。

    二氧化碳水合物可视化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0815199U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921720988.3

    申请日:2019-10-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氧化碳水合物可视化实验装置,反应釜内设有磁力搅拌,侧壁设有可视镜;反应釜的夹套通过循环泵连接有恒温水浴系统,反应釜的进气口连接供气单元,供气单元包括储气瓶、缓冲罐,反应釜的第一出气口连接真空泵,第二出气口连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连接空压机,空压机连接缓冲罐;反应釜的进水口连接储水槽;反应釜内的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用于对进行不同强化条件下的生成基础数据和机理分析,为CO2水合物生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