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9044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480367.1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IPC: G06F30/13 , G06T17/10 , G06F40/2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本体的建筑信息物理模型的数据模型构建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将建筑的基本静态信息、动态交互行为信息、实时性的状态信息和建筑内在的物理模型信息统一状态描述,将BIPM的概念实体转化为以计算机的规约语言描述可计算实体来实现BIPM的持久化存储,用以解决现有数据模型中缺乏描述和储存物理模型、动态数据以及实体交互信息等能力的问题。除此之外,将BIPM数据模型与物联网技术叠加,把物联网技术中感知的数据信息存储在BIPM数据模型中,将增强建筑物理系统的实时感知和控制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974573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310842110.1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IPC: G06F8/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全分布式智能建筑系统应用程序的编译方法,包括:获取全分布式智能建筑系统应用程序的源程序;将获取到的源程序依次进行预处理和结构化解析,生成抽象语法树;查询访问抽象语法树的节点,将各节点的源程序转换为标准化语义模块;将标准化语义模块进行拼接组合,得到与源程序实际执行顺序一致的逻辑图;将逻辑图中各标准化语义模块与底层硬件平台的代码进行映射,得到分段底层代码,基于逻辑图中各标准化语义模块的执行顺序,将分段底层代码链接成面向全分布式智能建筑系统底层硬件平台的目标指令程序。本发明能够解决具有高级抽象的全分布式智能建筑系统应用程序无法直接被目标硬件平台识别执行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842621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0932941.8
申请日:2023-07-27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物理机理数字孪生模型演化方法,基于建筑数字孪生模型构建建筑数字孪生自演化框架;所述建筑数字孪生模型包括超前预测模型和自主决策模型;根据建筑数字孪生自演化框架分析建筑数字孪生模型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运行机制,应用BO、XGBoost、UKF和DDPG算法理论开发具有自主演化能力的超前预测模型和自主决策模型,使得建筑物理机理数字孪生模型可以始终保持与建筑物理规律的共生演化关系。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建筑数字孪生模型不具备自演化能力,无法与建筑物理实体进行跨阶段数据交互,并无法根据实时更新的建筑运行状态数据自我调整的问题,使建筑物理机理数字孪生模型能够自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
-
公开(公告)号:CN110674694B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1910793145.4
申请日:2019-08-27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IPC: G06F18/2131 , G06F18/2135 , H04W4/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商业Wi‑Fi的活动信号分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0)CSI数据采集:在采样时间t内,从数据包中获取一组包含k个子载波的CSI幅值信息Ak×t;(20)活动信号分段:计算每1秒内子载波的平均互相关系数,判断当前环境是否有人活动;若有人活动,继续计算1秒内间隔时间窗的幅值差,进一步细化用户活动的准确时刻;(30)有效信号分离:利用增广拉格朗日形式的交替方向乘子法迭代计算A‑L‑S的最小误差,对背景矩阵L的秩r和活动矩阵S稀疏度c进行约束;引入双边随机投影减小计算量;对活动信号主成分进行小波变换,挑选由特定肢体动作产生的特定频段活动信号。本发明的活动信号分离方法,鲁棒性强,运行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650447B
公开(公告)日:2022-07-19
申请号:CN202010332523.1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IPC: G01R2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声表面波固态电场传感器,包括声表面波延迟线和敏感电极,声表面波延迟线包括衬底、压电元件、叉指换能器和感测区反射栅;压电元件布置于衬底上表面;敏感电极布置在压电元件上表面形成感测区,压电元件上表面还制备有叉指换能器和感测区反射栅,叉指换能器和感测区反射栅相对设置在感测区的两侧,叉指换能器的电端口通过阻抗网络连接到天线。本发明提供的声表面波固态电场传感器内部只有声表面波的传播和变换,不需要任何驱动检测电路,整个感测过程不会对外电场造成任何扰动,可实现对被测电场的无失真感测,且没有任何可动部件,不会受到环境振动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0730473A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910825046.X
申请日:2019-09-03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面向Wi-Fi活动识别的信号特征提取方法,鲁棒性好,精简有效。本发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0)CSI数据采集:从数据包中获取一组包含k个子载波的CSI幅值信息。(20)主成分提取:利用带通滤波对采集到的CSI幅值信号进行预处理,提取其第一主成分;(30)信号特征提取:对时域主成分信号进行STFT,获得细粒度的活动时频图;分别提取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构成特征矩阵;(40)信号特征筛选:针对特征样本点,分别寻找类内最近邻点和类间最近邻点,更新每个特征的贡献权值,根据权值评分对特征有效性进行排序,引入互信息来度量特征的冗余性,找到精简有效的特征子集。
-
公开(公告)号:CN116974573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842110.1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IPC: G06F8/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全分布式智能建筑系统应用程序的编译方法,包括:获取全分布式智能建筑系统应用程序的源程序;将获取到的源程序依次进行预处理和结构化解析,生成抽象语法树;查询访问抽象语法树的节点,将各节点的源程序转换为标准化语义模块;将标准化语义模块进行拼接组合,得到与源程序实际执行顺序一致的逻辑图;将逻辑图中各标准化语义模块与底层硬件平台的代码进行映射,得到分段底层代码,基于逻辑图中各标准化语义模块的执行顺序,将分段底层代码链接成面向全分布式智能建筑系统底层硬件平台的目标指令程序。本发明能够解决具有高级抽象的全分布式智能建筑系统应用程序无法直接被目标硬件平台识别执行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246226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367266.2
申请日:2019-05-05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IPC: G06T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防护工程运维管理系统,包括用于构建基础建筑和设备信息,负责信息的生成、加工过程的模型层、用于对防护建筑运维管理BIM模型信息提取与监管的应用层、用户存储信息的数据管理层、用于信息的流转、交互反馈、模型的可视化与系统总控的平台层。本发明基于BIM的防护工程运维管理、物理设备运行状态在BIM模型中的三维动态反馈显示,实现了物理世界中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在虚拟的、基于BIM的防护工程运维管理系统中状态一致的动态呈现,同时实现了对建筑设备的动态可视化监控。
-
公开(公告)号:CN118915044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118312.2
申请日:2024-08-15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视距静止人员定位方法及系统,属于雷达感知技术领域,根据中频信号获得距离‑速度谱矩阵,对处理后的距离‑速度谱矩阵进行恒定虚警率检测,得到静止人员目标的距离‑速度谱矩阵,根据静止人员目标在极坐标下的距离和信号强度,静止人员目标的微动速度,静止人员目标在极坐标下的角度,得到聚类后的雷达点云质心,将聚类后的雷达点云质心对应的坐标作为静止人员目标的位置。本发明能在强背景噪声环境中捕捉到静止人员微动特征,通过解耦相干多径信号,克服了非视距遮挡和室内多径造成的定位偏差大问题,考虑雷达点云分布特性,设计了自适应参数聚类算法,避免不同环境变量造成的模糊性,鲁棒性好,精简有效,应用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15860171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211281696.0
申请日:2022-10-19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动静态混合数据分析的建筑逐时用电能耗预测方法,旨在辅助建筑运维人员优化建筑能源配置,实现建筑能源管理的绿色高效。使用动态数据分析与静态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建筑动态数据、静态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获得建筑逐时用电能耗预测值和建筑逐时用电能耗估算值,然后将两者进行加权融合,获得建筑逐时用电能耗预测修正值。所述方法的动态数据是从建筑物联网中获取的建筑用电能耗历史时间序列,静态数据是从BIM中获取的建筑空间位置、耗电设备种类及额定功率。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逐时用电能耗预测的新实现方式,能够以较高精度、高可信度的预测结果辅助建筑能源配置的优化,从而促进实现绿色节能的建筑运维管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