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083458B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310135848.4
申请日:2023-02-20
Applicant: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IPC: C12N15/54 , C12N9/10 , G01N33/573 , C12Q1/6883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黏多糖贮积症IIIC型(MPSIIIC)致病基因新突变及其应用,首次发现一种MPSIIIC致病基因HGSNAT的新突变位点,其中:在先证者HGSNAT基因上检测到复合杂合突变:新发现变异位于7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该突变造成HGSNAT蛋白248位的甘氨酸Gly突变为谷氨酸Glu。本发明进一步分别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实验手段,验证了两个变异导致HGSNAT的活性缺失以及溶酶体定位失败,由此证实两个变异均为有害致病变异。因此,本发明新致病突变扩展了MPSIIIC致病基因突变谱,为阐明MPSIIIC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展基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6790597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859021.8
申请日:2023-07-13
Applicant: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IPC: C12N15/113 , C12N9/22 , C12N15/55 , C12N15/864 , C12N7/01 , A61K48/00 , A61P21/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领域,公开了一种靶向TOR1A蛋白的sgRNA,所述sgRNA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SEQ ID NO.2或SEQ ID NO.16所示。所述sgRNA可特异性地与TOR1AΔE等位基因序列结合,继而被NmCas9结合,导致TOR1AΔE突变序列被切割而丧失编码能力。本发明发现NmCas9联合鉴别性sgRNA(sgMut‑Nm21、sgMut‑Nm23、sgMut‑Nm24)相较于SaCas9‑KKH(sgMut‑KKH1)对突变型TOR1AΔE基因的切割特异性更强,几乎不切割WT TOR1A基因;而相较于SpCa9‑V(R)QR(sgMut‑VQR1)切割效率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948336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489464.4
申请日:2022-11-25
Applicant: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IPC: C12N5/0793 , C12N15/867 , C12Q1/02 , A61K35/30 , A61P2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利用一种诱导NPC为MSN的方法。所述产生MSN的方法,包括在NPCs中表达外源的以下转录因子或sgRNA:ASCL1、NGN2、miR‑9/124、sgPTBP1、CTIP2、DLX1和DLX2之一或几种组合;其中,所述ASCL1、NGN2、miR‑9/124、sgPTBP1、CTIP2、DLX1和DLX2之一还包括其同源物、类似物或变体。经体外和体内验证,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在短至4‑5天可以观察到神经元形态,14天左右可以获得具有多树突的神经元,21天左右能够获得更成熟的MSN,其中,DARPP32+以及GAD2+MSN可达95%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6083458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135848.4
申请日:2023-02-20
Applicant: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IPC: C12N15/54 , C12N9/10 , G01N33/573 , C12Q1/6883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黏多糖贮积症IIIC型(MPSIIIC)致病基因新突变及其应用,首次发现一种MPSIIIC致病基因HGSNAT的新突变位点,其中:在先证者HGSNAT基因上检测到复合杂合突变:新发现变异位于7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该突变造成HGSNAT蛋白248位的甘氨酸Gly突变为谷氨酸Glu。本发明进一步分别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实验手段,验证了两个变异导致HGSNAT的活性缺失以及溶酶体定位失败,由此证实两个变异均为有害致病变异。因此,本发明新致病突变扩展了MPSIIIC致病基因突变谱,为阐明MPSIIIC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展基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