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148973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334211.9
申请日:2021-03-2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1B32/05 , C02F1/469 , C02F1/461 , C02F10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吸附六价铬的氮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所述氮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的氮含量为0.86~10.52at.%、碳含量为74.2~93.39at.%、氧含量为5.75~15.28at.%;所述氮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的颗粒尺寸为0.5~3μm、比表面积为1189~3150m2/g、孔容为0.55~2.30cm3/g。所述氮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使间苯二胺在含过硫酸盐的水溶液中进行聚合反应,并对聚合反应后的产物进行分离、清洗和干燥处理,得聚间苯二胺颗粒;将所述聚间苯二胺颗粒与碳酸氢盐混合后,在N2氛围下以600‑1000℃的温度进行活化,并在活化后进行清洗和干燥处理,最终可以得到对水体中六价铬有优异电吸附性能的所述氮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3257586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620952.3
申请日:2021-06-0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H01G11/86 , H01G11/30 , C02F1/469 , C02F1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银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将间苯二胺的水溶液与植酸溶液混合,得间苯二胺和植酸的混合溶液;S2,向所述间苯二胺和植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硫酸铵的水溶液进行反应,并在反应完成后对反应后的产物依次进行分离操作、洗涤操作和干燥操作,得植酸掺杂聚间苯二胺复合物;S3,将所述植酸掺杂聚间苯二胺复合物加入银盐溶液中,然后在避光的条件下进行搅拌,将所述搅拌后得到的产物进行分离和干燥,得银‑植酸掺杂聚间苯二胺复合物;S4,对所述银‑植酸掺杂聚间苯二胺复合物进行碳化处理,得所述银碳复合电极材料,本发明能够增强银碳复合电极材料的稳定性,并提高其电吸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275256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120509.1
申请日:2020-10-1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碳材料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维石墨炔/Al2O3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采用对苯二甲酸和/或2‑氨基对苯二甲酸,硝酸铝为原料,在溶剂热法下合成2D‑MOFs作为前驱体,再在保护气体中煅烧,合成了二维石墨炔/Al2O3。本发明提出的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流程短,所制备的新型石墨炔/Al2O3材料对氟化物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可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氟化物。
-
公开(公告)号:CN113257586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110620952.3
申请日:2021-06-0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H01G11/86 , H01G11/30 , C02F1/469 , C02F1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银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将间苯二胺的水溶液与植酸溶液混合,得间苯二胺和植酸的混合溶液;S2,向所述间苯二胺和植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硫酸铵的水溶液进行反应,并在反应完成后对反应后的产物依次进行分离操作、洗涤操作和干燥操作,得植酸掺杂聚间苯二胺复合物;S3,将所述植酸掺杂聚间苯二胺复合物加入银盐溶液中,然后在避光的条件下进行搅拌,将所述搅拌后得到的产物进行分离和干燥,得银‑植酸掺杂聚间苯二胺复合物;S4,对所述银‑植酸掺杂聚间苯二胺复合物进行碳化处理,得所述银碳复合电极材料,本发明能够增强银碳复合电极材料的稳定性,并提高其电吸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215021A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911220650.6
申请日:2019-12-0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01J20/02 , B01J20/26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化钛/聚间苯二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通过氟化锂和盐酸的混合溶液刻蚀MAX陶瓷相,经超声剥离、冷冻干燥之后得到碳化钛MXene。将MXene加入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A,间苯二胺加入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B,溶液A和溶液B超声混合后,再加入氧化剂进行氧化聚合即得碳化钛/聚间苯二胺复合材料。本发明通过在碳化钛表面原位氧化沉积聚间苯二胺,一步得到碳化钛/聚间苯二胺复合材料,简单易行、材料形貌规整,聚间苯二胺分散附着于片层碳化钛表面,使得堆叠紧密的片层之间产生明显的空隙间隔,有利于活性位点的暴露和传质效率的提高,极大的提升了材料的吸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215021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1911220650.6
申请日:2019-12-0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01J20/02 , B01J20/26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化钛/聚间苯二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通过氟化锂和盐酸的混合溶液刻蚀MAX陶瓷相,经超声剥离、冷冻干燥之后得到碳化钛MXene。将MXene加入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A,间苯二胺加入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B,溶液A和溶液B超声混合后,再加入氧化剂进行氧化聚合即得碳化钛/聚间苯二胺复合材料。本发明通过在碳化钛表面原位氧化沉积聚间苯二胺,一步得到碳化钛/聚间苯二胺复合材料,简单易行、材料形貌规整,聚间苯二胺分散附着于片层碳化钛表面,使得堆叠紧密的片层之间产生明显的空隙间隔,有利于活性位点的暴露和传质效率的提高,极大的提升了材料的吸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148973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110334211.9
申请日:2021-03-2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1B32/05 , C02F1/469 , C02F1/461 , C02F10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吸附六价铬的氮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所述氮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的氮含量为0.86~10.52at.%、碳含量为74.2~93.39at.%、氧含量为5.75~15.28at.%;所述氮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的颗粒尺寸为0.5~3μm、比表面积为1189~3150m2/g、孔容为0.55~2.30cm3/g。所述氮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使间苯二胺在含过硫酸盐的水溶液中进行聚合反应,并对聚合反应后的产物进行分离、清洗和干燥处理,得聚间苯二胺颗粒;将所述聚间苯二胺颗粒与碳酸氢盐混合后,在N2氛围下以600‑1000℃的温度进行活化,并在活化后进行清洗和干燥处理,最终可以得到对水体中六价铬有优异电吸附性能的所述氮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3087089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110456014.4
申请日:2021-04-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堆叠式三维摇椅型电容去离子装置,包括沿堆叠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腔室机构,所述腔室机构包括本体、开设在所述本体上且沿所述堆叠方向贯穿所述本体的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上凸伸有用于固定所述三维电极的固定部;位于所述堆叠方向的两端的所述空腔的自由端面上设置有密封板;相邻的所述三维电极中,至少有一个为块状的Ag@C三维电极;相邻的两个所述腔室机构之间设置有阳离子交换膜;每个所述腔室机构上还设有与所述三维电极电连接的集流体,所述集流体伸出于所述本体的外部,所述本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本发明通过变换腔室机构中集流体的电流方向,能持续进行大规模的浓缩和净化,且处理量大、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2275256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011120509.1
申请日:2020-10-1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碳材料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维石墨炔/Al2O3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采用对苯二甲酸和/或2‑氨基对苯二甲酸,硝酸铝为原料,在溶剂热法下合成2D‑MOFs作为前驱体,再在保护气体中煅烧,合成了二维石墨炔/Al2O3。本发明提出的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流程短,所制备的新型石墨炔/Al2O3材料对氟化物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可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氟化物。
-
公开(公告)号:CN113087089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110456014.4
申请日:2021-04-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堆叠式三维摇椅型电容去离子装置,包括沿堆叠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腔室机构,所述腔室机构包括本体、开设在所述本体上且沿所述堆叠方向贯穿所述本体的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上凸伸有用于固定所述三维电极的固定部;位于所述堆叠方向的两端的所述空腔的自由端面上设置有密封板;相邻的所述三维电极中,至少有一个为块状的Ag@C三维电极;相邻的两个所述腔室机构之间设置有阳离子交换膜;每个所述腔室机构上还设有与所述三维电极电连接的集流体,所述集流体伸出于所述本体的外部,所述本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本发明通过变换腔室机构中集流体的电流方向,能持续进行大规模的浓缩和净化,且处理量大、效率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