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修复装备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43391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311790659.7

    申请日:2023-12-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修复装备及方法,包括竖直抽提井模块、加热井模块、高温液体供给模块以及余热回收及尾气回燃模块;加热井模块包括加热主井和多个加热支井,多个加热支井沿周向均匀设置于加热主井的外侧,且各加热支井的底部通过管道分别与加热主井的底部连接;高温液体供给模块与加热主井的顶部连接,各加热支井的顶部通过余热回收及尾气回燃模块与高温液体供给模块连接。本发明中高温液体供给模块提供的高温液体先进入加热主井中,再进入加热支井,增加了高温液体与污染土壤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且放热后的低温液体又全部回到液体加热仓内,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热量散失,提高了热量利用率。

    适用于有色冶炼重金属地下水污染精准修复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00746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899802.X

    申请日:2023-07-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有色冶炼重金属地下水污染精准修复系统及方法;包括药剂配制系统、药剂注入系统、第一监测系统以及第二监测系统,药剂配制系统包括药剂混合机构,其进料管道上设有计量单元,第一监测系统包括第一监测机构,计量单元通过接收的第一监测机构的污染数据调节进料管道上的计量,第二监测系统包括第二监测机构,计量单元通过接收的第二监测机构的污染数据对进料管道上的计量进行精调。本发明采用地下水监测和药剂注入一体化控制系统,通过第一监测系统获取的污染数据实时调整药剂的注入参数,并可通过下游的第二监测系统获取的修复后的污染数据进一步完善药剂配制机构中的药剂的浓度,实现了修复药剂的精准注入修复。

    一种集成式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钻注配药注射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6024956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437739.X

    申请日:2022-11-1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集成式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钻注配药注射设备。该集成式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钻注配药注射设备包括进料装置,配药装置,储药装置、注射装置和操作装置。进料装置包括药剂斗和螺旋输送机,进料装置用于机械或人工加入土壤及地下水固体或液体修复药剂,进料装置连接配药装置,配药装置连接储药装置,储药装置连接注射装置,操作装置控制注射装置通过高压注浆装置将药剂注射进入需修复的土壤及地下水。本发明能够在特定深度实现定量注入药剂,同时统一集成在一个集装箱内,整体造型简洁美观、便于项目运输及使用。

    一种用于地下水重质非水相液体去除的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24526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256717.7

    申请日:2022-03-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地下水重质非水相液体去除的系统及方法,属于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领域,包括注射机构、注射井、抽出机构和抽水井,所述注射机构包括注射液生成部件和注射泵,所述注射泵和所述注射液生成部件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注射井和所述注射泵通过管道连通,注射井设置于地下重质非水相液体的高位处,注射井设置有多个注射孔,以注射液生成部件、注射泵和多个注射孔形成可供驱赶液注入的通道;所述抽出机构包括抽出处理部件和抽水泵,抽出处理部件和注射液生成部件通过管道连通;抽水泵和抽出处理部件通过管道连通。本发明达到能够对分散于不透水层上方的重质非水相液体进行收集处理,实现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进行精准修复的技术效果。

    一种适用于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设备及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45635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287477.2

    申请日:2021-03-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设备,包括pH缓冲液供给模块、调理剂供给模块、微生物菌剂供给模块、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模块,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用于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设备的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污染土壤预处理过程;S2、污染土壤装填过程;S3、污染土壤pH调理过程;S4、污染土壤营养组分调理过程;S5、气体供给及温度调理过程;S6、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S7、修复后土壤验收及灭菌过程,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设备经济高效、操作方便、结构合理、适应性强,可工程规模化应用。

    一种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内气体收集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95561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260857.9

    申请日:2020-1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内气体收集装置和方法,包括固定座、抽气泵、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气体存储模块、气体处理模块和控制开关,所述固定座具有一内腔和用于插入土壤中的开口端,所述开口端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抽气泵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抽气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管道和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道和所述第四管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气体存储模块和所述气体处理模块连通,所述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的导通和断开。本发明可实现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内气体的精确采集。

    一种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80932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302487.0

    申请日:2020-11-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药剂,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白泥55~70%,偏高岭土15~20%,高炉矿渣10~15%,磷石膏5~10%。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药剂的制备方法。该发明采用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利用工业废渣本身化学性质和相互间的活性激发实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具有成本低廉、资源利用率高及处置效果好等特点,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机胶凝材料处理后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效果较差,长期稳定性弱和重金属再溶出率高的技术问题,不仅为白泥、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出路,还为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安全修复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药剂支持。

    一种重金属污染泥土渣修复效果评估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68852B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011030558.6

    申请日:2020-09-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重金属污染泥土渣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重金属污染泥土渣修复效果评估系统及方法,包括酸液定量供给模块、二氧化碳定量供给模块、热气定量供给模块、冷气定量供给模块、污染泥土渣储存模块、集液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通过酸液定量供给模块分别完成降雨侵蚀和酸液侵蚀两种评估方式,分别通过二氧化碳定量供给模块、热气定量供给模块、冷气定量供给模块完成碳化侵蚀、高温侵蚀、低温侵蚀、干湿侵蚀和冻融侵蚀等五种评估方法,通过污染泥土渣储存模块、集液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实现了重金属污染泥土渣修复效果及长效稳定性评估全流程的精细化控制。该方案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可以大规模工程应用。

    一种污染土壤燃气原位热脱附修复装备

    公开(公告)号:CN114733895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210338153.1

    申请日:2022-04-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染土壤燃气原位热脱附修复装备,包括燃烧制热模块、若干加热井模块、若干竖直抽提井模块、若干水平抽提井模块、保温模块、土壤调理模块、余热回收及尾气回燃模块、尾水净化处理模块以及尾气净化处理模块;燃烧制热模块分别与各加热井模块和各竖直抽提井模块连接;土壤调理模块分别与各竖直抽提井模块和各水平抽提井模块连接,用于提供药剂分解有机污染物;余热回收及尾气回燃模块的一端分别与各加热井模块、各竖直抽提井模块以及各水平抽提井模块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燃烧制热模块、尾水净化处理模块以及尾气净化处理模块连接。本发明的装备经济高效、操作方便、结构合理、适应性强,可工程规模化应用。

    垂直阻隔与导排盲沟耦合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2644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211450869.7

    申请日:2022-11-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垂直阻隔与导排盲沟耦合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及方法,包括垂直阻隔系统以及地下导排盲沟系统;所述垂直阻隔系统设置于污染堆场的污染晕上游,且所述垂直阻隔系统的底部伸至相对隔水层中;所述垂直阻隔系统的上游一侧设置有地下导排盲沟系统,所述地下导排盲沟系统将污染晕上游干净来水顺势导排至污染晕下游。本发明通过垂直阻隔系统和地下导排盲沟系统有机结合,将上游未污染的地下水阻隔、截流并避开污染堆体后导排至下游,可最大程度减少上游进入污染源堆体的地下水水量,减小污染的产生,且在后期无需长期运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