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气流再生噪声的汽车消声器

    公开(公告)号:CN103850769A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410089642.3

    申请日:2014-03-12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控制气流再生噪声的汽车消声器,与壳体轴向垂直的第一、二隔板,将壳体内部隔成第一、二扩张腔室和阻性消声器室;进气管、过渡管和出气管与壳体轴向平行相互间隔设置。进气管穿过前端盖和第一、二隔板,伸入第二扩张腔室;出气管一端位于第一扩张腔室内,出气管穿过第一、二隔板和后端盖穿出;过渡管的一端位于第一扩张腔室内,穿过第一、二隔板后伸入第二扩张腔室。阻性消声腔室内的出气管和过渡管、第二扩张腔室内的出气管管壁上有微孔。进气管的出口端为扩张口结构。壳体、前后端盖内壁及出气管最后段覆有吸音棉。进入本消声器的气流经过三管和三室多次压缩和扩张,气流平滑过渡,速度逐步降低,明显降低气流再生噪声。

    一种商用车底盘气流优化及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250012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343396.5

    申请日:2023-10-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商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商用车底盘气流优化及试验装置,包括底盘减阻附件和位置调整装置,底盘减阻附件中纵向上部导流板和纵向下部导流板转动连接,横向导流板穿设在纵向上部导流板和纵向下部导流板的连接部上,用于阻碍气流上升,避免形成无序涡流,同时通过位置调试装置中的两侧直线导轨以及伺服电机实现纵向导流板的横向位置以及角度调整,纵向上部导流板将部分正向来流导向底盘两侧,防止部分气流经过车厢下方后上扬,纵向下部导流板将底部气流尽可能的导向地面,减小其上扬和回卷的效应产生更大范围的涡流区域。最终使上部涡流向车厢尾部收缩移动,下方涡流朝向地面移动,负压区整体面积变小,改善了整车的气动性能。

    一种控制气流再生噪声的汽车消声器

    公开(公告)号:CN103850769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410089642.3

    申请日:2014-03-12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控制气流再生噪声的汽车消声器,与壳体轴向垂直的第一、二隔板,将壳体内部隔成第一、二扩张腔室和阻性消声器室;进气管、过渡管和出气管与壳体轴向平行相互间隔设置。进气管穿过前端盖和第一、二隔板,伸入第二扩张腔室;出气管一端位于第一扩张腔室内,出气管穿过第一、二隔板和后端盖穿出;过渡管的一端位于第一扩张腔室内,穿过第一、二隔板后伸入第二扩张腔室。阻性消声腔室内的出气管和过渡管、第二扩张腔室内的出气管管壁上有微孔。进气管的出口端为扩张口结构。壳体、前后端盖内壁及出气管最后段覆有吸音棉。进入本消声器的气流经过三管和三室多次压缩和扩张,气流平滑过渡,速度逐步降低,明显降低气流再生噪声。

    一种控制气流再生噪声的汽车消声器

    公开(公告)号:CN203730103U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20110267.1

    申请日:2014-03-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控制气流再生噪声的汽车消声器,与壳体轴向垂直的第一、二隔板,将壳体内部隔成第一、二扩张腔室和阻性消声器室;进气管、过渡管和出气管与壳体轴向平行相互间隔设置。进气管穿过前端盖和第一、二隔板,伸入第二扩张腔室;出气管一端位于第一扩张腔室内,出气管穿过第一、二隔板和后端盖穿出;过渡管的一端位于第一扩张腔室内,穿过第一、二隔板后伸入第二扩张腔室。阻性消声腔室内的出气管和过渡管、第二扩张腔室内的出气管管壁上有微孔。进气管的出口端为扩张口结构。壳体、前后端盖内壁及出气管最后段覆有吸音棉。进入本消声器的气流经过三管和三室多次压缩和扩张,气流平滑过渡,速度逐步降低,明显降低气流再生噪声。

    一种商用车底盘气流优化及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0872088U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322783028.4

    申请日:2023-10-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商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商用车底盘气流优化及试验装置,包括底盘减阻附件和位置调整装置,底盘减阻附件中纵向上部导流板和纵向下部导流板转动连接,横向导流板穿设在纵向上部导流板和纵向下部导流板的连接部上,用于阻碍气流上升,避免形成无序涡流,同时通过位置调试装置中的两侧直线导轨以及伺服电机实现纵向导流板的横向位置以及角度调整,纵向上部导流板将部分正向来流导向底盘两侧,防止部分气流经过车厢下方后上扬,纵向下部导流板将底部气流尽可能的导向地面,减小其上扬和回卷的效应产生更大范围的涡流区域。最终使上部涡流向车厢尾部收缩移动,下方涡流朝向地面移动,负压区整体面积变小,改善了整车的气动性能。

    载货汽车动力总成隔声罩

    公开(公告)号:CN202896473U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1220491570.1

    申请日:2012-09-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载货汽车动力总成隔声罩,主体包括底面和左右两个侧面,横截面为“冂”形,主体形状与动力总成外形相配合,扣罩在动力总成上,主体侧面固定的连接件将主体与汽车车架固定连接。主体前后端开放,构成隧道式隔声罩。主体与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高、宽对应,沿纵向分为高、宽不同的2或3段,各段经斜或弧面连接。主体底面前端与发动机风扇的护风罩下缘重叠,主体底面后端与变速箱包梁搭接,有利于通风散热。主体为多层结构,包括从内到外相互贴合层叠的吸音层、阻尼层和隔声外壳层。吸音层表面还覆有铝箔层。本隔声罩不影响整车的通过高度;具有良好的吸隔音性能,可降噪3分贝以上,特别适合重型货车使用;拆卸方便,便于维修和使用。

    重型货车驾驶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与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20013329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056109.5

    申请日:2025-01-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驾驶行为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重型货车驾驶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与介质,首先获取待评估对象的驾驶行为向量;然后将驾驶行为向量输入至驾驶风格识别模型,包括多层级的级联模型,级联模型包括多个子模型;接着利用第一层级的多个子模型分别对驾驶行为向量进行初级特征映射,得到第一概率集合;再接着将驾驶行为向量和第一概率集合输入第二层级,利用第二层级上的多个子模型进行高级特征融合,得到第二概率集合,最后基于第二概率集合确定待评估对象的目标驾驶风格,并基于目标驾驶风格生成待评估对象的绩效考核数据。通过多个层级的级联结构,逐步优化和增强驾驶行为特征,从而提升待评估对象绩效考核数据的准确度。

    导流装置和汽车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525537B

    公开(公告)日:2023-02-17

    申请号:CN202110928335.X

    申请日:2021-08-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导流装置和汽车,包括:车体、安装在所述车体前端的第一导流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板后方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通过升降驱动机构连接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二导流板可在上位置和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导流板具有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板具有第二导流面;在车体向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面从上往下逐渐向后弯曲;在车体向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面从上往下逐渐向后弯曲;当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下位置时,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方。在第一导流面向后下方引导的气流能够再次通过第二导流面向后下方继续引流,大大减少空气阻力,减少涡流。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814776B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0005070.6

    申请日:2021-0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移动机械发动机散热器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本发明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散热装置,包括护风罩和风扇,护风罩与风扇同轴安装,护风罩包括U型环,U型环包括柔性外环、柔性内环和连接环,连接环连接于柔性外环的内端并与柔性外环之间限定有容纳槽,风扇一端容纳于容纳槽内,连接环远离柔性外环的一端向风扇方向凸起形成柔性内环,风扇的外周壁与柔性外环之间限定有间隙,柔性内环和柔性外环的材料为柔性材料。本发明的汽车发动机的散热装置,使U型护风罩装配顺利和售后处理便捷,同时消除二次循环且提高风扇效率。

    一种散热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187594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420677.0

    申请日:2021-04-19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护风罩以及风扇,风扇为环形风扇,环形风扇与护风罩同心安装,环形风扇包括风扇扇叶以及设置在风扇扇叶的叶尖的风扇导流环,护风罩包括圆环形的出风口以及入风口,入风口与散热器连接,出风口与风扇导流环之间的距离为0‑5mm,且出风口的半径小于风扇导流环的半径。装配时,散热装置与风扇导流环之间存在0‑5mm的距离,因此,散热装置与环形风扇之间并没有内嵌的位置关系,无需耗费大量时间校准风扇与护风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合适,装配过程简单,且后期售后拆装维修方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