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173711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153446.7
申请日:2023-02-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氧化碳捕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从空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回收捕集液的装置和方法。本发明利用薄层移动床喷射雾滴状捕集贫液与空气对流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捕集液中碳酸根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定义为捕集富液,利用电解工艺回收捕集贫液,采用特定结构及连接关系可实现较好的相互作用,能够在低分压下(440~460ppm)高效、快速、低能耗、可控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实现了高效率、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捕集,并且能够连续生产高纯度氢气和二氧化碳产品,重复利用捕集液,实现了捕集与解吸一体化系统设计。在0.5MKOH作为捕集贫液,600m3/h引风的条件下,13h后转化为捕集富液,出口CO2平均浓度为380ppm,比入口空气中CO2浓度降低了80ppm。
-
公开(公告)号:CN115418666A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11025503.5
申请日:2022-08-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C25B11/091 , C25B11/065 , C25B3/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CO2电还原制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催化剂通过氧化亚铜和富氮前驱体原位煅烧制得,具有催化CO2电还原为乙烯的CuO(111)晶面、以及用于增强CO2吸附、活化并稳定的氧空位结构和表面富氮物种。所制备的催化剂颗粒尺寸小、分散度高,增加催化剂表面催化活性位点,应用在CO2电还原制乙烯中,可促进对关键中间体*CO的吸附,氧空位能增强催化剂表面的电荷转移从而降低CO2的活化能垒及C‑C偶联势垒,更有益于乙烯的生成,并具有较高的产物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110111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835624.X
申请日:2022-07-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C25B11/046 , C25B3/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重构的铜催化剂及制备和在CO2电还原中的应用,所述铜催化剂通过酸性高价态金属离子溶液对铜箔进行表面重构,获得的活性位点为具有Cu(100)、Cu(110)和Cu(111)三种晶面的、规则排布的沟壑结构及纳米团簇。所述铜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清洗后的铜箔置入加酸的高价金属盐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行表面重构;清洗表面重构后的铜箔并干燥后获得。所述铜催化剂的应用包括:将铜催化剂放入CO2饱和的阴极电解液中,采用恒电位电解,持续通入CO2进行电还原,得到CH4和C2H4两种烃类产物。本发明的催化剂烃类产物选择性好、价值高,制备原料易得、制备方法简单、过程可控性强、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3490410B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310393296.3
申请日:2013-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微电网规划和容量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设定微电网运行模式,微电网的运行模式包括独立微电网和并网型微电网;二)基础数据输入:基础数据输入包括系统条件、电价参数、负荷参数、光伏参数、风电参数和蓄电池参数;三)基础数据预处理;四)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优化。本发明可以对微电网规划中的分布式电源容量和储能系统容量进行联合求解,同时进行优化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2801790A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1210251637.9
申请日:2012-07-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723 , Y04S1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IEC61850和多代理方法的微网能量管理系统,包括分布式电源/负荷控制单元代理、微网中央控制单元代理、配电网控制单元代理;根据IEC61850的建模规范和微网系统各组成单元的特点,利用IEC61850定义的信息模型作为代理间消息传递的统一参考,通过将此信息模型映射到代理通信语言ACL的ontology元素中,实现IEC61850和多代理方法的兼容,代理内部由基于IEC61850的信息模型描述微网的工作状态,代理之间通过ACL语言通信。本发明将多代理方法应用于微网能量管理系统中,并以IEC61850的信息模型作为代理间消息传递的基础,以确保代理间信息交互的实时性、统一性和互操作性,基于混合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利用优化过程中的动态博弈实现微网系统和各分布式电源的全网络理想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1242130A
公开(公告)日:2008-08-13
申请号:CN200810018938.0
申请日:2008-02-0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H02K51/00
Abstract: 异步启动永磁同步传动联轴器,由主动转动体(1)和被动转动体(2)构成。其中主动转动体(1)由主动永磁体(11)、主动铜盘(12)和主动背轭(14)构成;被动转动体(2)由被动永磁体(21)、被动铜盘(22)和被动背轭(24)构成;该异步启动永磁同步传动联轴器的主动背轭(14)表面贴有开槽的主动铜盘(12),主动铜盘槽(13)内采用极性相异且交错排列的主动永磁体(11)填充;被动转动体(2)由开槽的被动铜盘(22)和被动背轭(24)构成,被动铜盘槽(23)内采用被动永磁体(21)填充。主动转动体(1)固定于输入转轴(5),被动转动体(2)固定于输出转轴(6)。
-
公开(公告)号:CN11855405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14573.7
申请日:2024-05-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H01M10/54 ,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62 , H01M4/131 , H01M4/136 , H01M10/052 , B09B3/40 , B09B10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退役动力锂电池正极性能再生方法及再生正极材料与应用,所述再生方法包括:拆解退役动力锂电池,获得由废旧正极材料、导电剂、粘结剂、集流体构成的废旧正极片,所述废旧正极片上沾附有电解质;称取一定质量的锂源和氮源,将其均匀涂覆到所述废旧正极片的所述废旧正极材料表面;采用热解法处理涂覆有锂源和氮源的废旧正极材料,实现退役动力锂电池正极性能再生。本发明通过一步热解法处理即可实现退役动力锂电池正极性能再生,具有方法简单高效、操作流程短、经济性好等优势。获得的再生正极材料具有热解转化生成的碳物质和含氮碳物质及氧空位,电子传输能力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再生电池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626300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41588.4
申请日:2023-12-0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C25B9/23 , C25B11/032 , C25B15/08 , C25B3/03 , C25B3/07 , C25B3/25 , C25B3/26 , C25B3/09 , C25B1/23 , C25B1/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管式透散电极的流动池反应系统及运行方法,系统包括流动池反应器和气液分离装置;流动池反应器包括由质子交换膜隔开的阴极室、阳极室;阴极室内设有呈线性或阵列排布的多通道管式透散电极,其具有多个导气通道,管壁为多孔分层壁结构,每根多通道管式透散电极的出口端封堵、入口端通过导气管组件导入反应气,迫使气体在压力作用下透过多孔分层壁扩散到电极表面形成气‑液‑固三相反应界面;气液分离装置对阴极室输出的气液混合物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体、液体再分别返回多通道管式透散电极及阴极室内形成回路,在回路上设置检测点根据检测情况进行产物回收。本发明实现了电还原反应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并适于工业规模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230956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105599.4
申请日:2023-02-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H01M4/88 , H01M8/0243 , H01M8/0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用于SOFC的多通道微管式铜中空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方法为:将铜粉、聚乙二醇‑30‑二聚羟基硬脂酸酯、N‑甲基吡咯烷酮、粘结剂按比例混合后球磨制备成膜液,或者将铜粉、N‑甲基吡咯烷酮、粘结剂按比例混合后球磨制备成膜液;将膜液作为壳液,将凝固剂作为芯液,通过纺丝设备的纺丝头挤入水中得到坯体;将坯体在氢气氛围中烧结处理,得到多通道微管式铜中空纤维膜,多通道微管式铜中空纤维膜的横截面上形成有密集指状孔,多通道微管式铜中空纤维膜中形成若干椭圆形气体通道,其内壁上形成有密集海绵状孔。本发明铜中空纤维膜作为SOFC支撑体具有高强度高导热性,提升了气体传输速率和催化转化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490410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310393296.3
申请日:2013-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微电网规划和容量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设定微电网运行模式,微电网的运行模式包括独立微电网和并网型微电网;二)基础数据输入:基础数据输入包括系统条件、电价参数、负荷参数、光伏参数、风电参数和蓄电池参数;三)基础数据预处理;四)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优化。本发明可以对微电网规划中的分布式电源容量和储能系统容量进行联合求解,同时进行优化配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