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579478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124198.5
申请日:2022-09-15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上海动力与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IPC: H01M4/66 , H01M4/04 , H01M4/13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面呈三维类球状形貌的负极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碳纳米管‑石墨烯和添加剂加入到水中,超声分散均匀,得到碳纳米管‑石墨烯水系悬浮液;S2,取碳纳米管‑石墨烯水系悬浮液加入到金属电镀液中,形成混合液,并超声分散均匀;S3,以所述金属电镀液中的金属离子为同种的金属作为阳极,以负极集流体作为阴极,以步骤S2制得的混合液为电解液,通过电沉积得到所述的表面呈三维类球状形貌的负极集流体。本发明制得的负极集流体表面呈现均匀的类球状结构形貌,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高比表面积,有利于增强集流体与负载的活性材料之间的粘结性能,且制备方法简单,适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5566159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124185.8
申请日:2022-09-15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上海动力与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能化设计碳涂层包覆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S1,选取金属M作为研磨介质,研磨Si和/或SiOx粉末以制备M‑Si/SiOx,部分M分布在其表面形成金属层;在M‑Si/SiOx中,Si/SiOx与M的质量比为(100‑1000):1;S2,在M‑Si/SiOx添加有机碳源继续研磨,将研磨后的混合物高温碳化从而制备C‑M‑Si/SiOx负极材料;或采用流化床气相沉积方法,以M‑Si/SiOx的金属层M为催化剂,以有机气体为碳源,原位生成径向生长石墨烯,从而得到径向生长石墨烯‑M‑Si/SiOx结构的负极材料。本发明通过对含氮有机物高温分解形成保护层,或采用流化床气相沉积方法,避免得到的C‑M‑Si/SiOx负极材料结块,从而避免重新破碎,造成新生成的碳包覆层部分破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579524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124207.0
申请日:2022-09-15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上海动力与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IPC: H01M10/058 , H01M4/134 , H01M4/38 , H01M10/052 , H01M10/0587 , H01M50/48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锂带、锂金属电池及制备方法,复合锂带的制备方法,包括:干燥环境中,将隔膜辊压在锂带上,所述隔膜包括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分别辊压于所述锂带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所述第一隔膜内表面的边缘和所述第二隔膜内表面的边缘涂覆胶黏剂,使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黏合后,完全包覆所述锂带,得到复合锂带;将所述复合锂带收卷。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韧性差、质地柔软的超薄锂带两侧包裹隔膜,能够增强金属锂带的强度,制得的复合锂带能够匹配现有的电池制造设备,并进行卷绕;锂带在韧性强的隔膜的包裹下,不会断裂,也不会粘辊。
-
公开(公告)号:CN113380975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110453550.9
申请日:2021-04-26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锌电极、制作方法及应用,包括如下步骤:称取聚偏氟乙烯(PVDF)、N‑甲基吡咯烷酮(NMP)和丁苯橡胶(SBR),并按比例配制,制成粘结剂;称取锌粉,将锌粉按比例加入到粘结剂中,制成锌粉浆料;将锌粉浆料涂布于作为集流体的银箔上,经烘干、裁切,制成柔性锌电极。通过本发明的制作方法能够制作出柔性锌电极柔性强、电极薄、免化成,非常适合于功率型、异型结构锌银贮备电池的负极,可用于武器用锌银贮备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1934048B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010621526.7
申请日:2020-06-30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IPC: H01M10/613 , H01M10/62 , H01M10/635 , H01M10/655 , H01M10/6554 , H01M10/6563 , H01M10/6569 , H01M10/48 , H01M50/249 , H01M50/244 , H01M50/503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自动降温散热装置,特别涉及到用电特征是高比能、高倍率无人机用电的领域。本发明电池组内设置若干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采集锂离子蓄电池组内部温度;控制系统对温度传感器采集到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当在电池组内部温度高于一定值时,相变材料作为热沉的热流计,利用相变材料的潜热持续吸收热流计所接收的电池组内部的热量,控制系统控制风扇的开启以及转速,加速电池组内部气流的流动,再通过调节风扇的风向,使气流最大化的通过散热窗把热量带到外部环境;在电池组内部温度低于一定值时,控制系统控制风扇的关闭,实现了电池组在高倍率的使用工况下,电池组的温度保持在设定的稳定温度,实现了电池组的高效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3380975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453550.9
申请日:2021-04-26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锌电极、制作方法及应用,包括如下步骤:称取聚偏氟乙烯(PVDF)、N‑甲基吡咯烷酮(NMP)和丁苯橡胶(SBR),并按比例配制,制成粘结剂;称取锌粉,将锌粉按比例加入到粘结剂中,制成锌粉浆料;将锌粉浆料涂布于作为集流体的银箔上,经烘干、裁切,制成柔性锌电极。通过本发明的制作方法能够制作出柔性锌电极柔性强、电极薄、免化成,非常适合于功率型、异型结构锌银贮备电池的负极,可用于武器用锌银贮备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9037576B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1810801574.7
申请日:2018-07-20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IPC: H01M50/567 , H01M50/593 , H01R4/7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防转动功能的大电流极柱组件,包括极柱、第一导电螺母、第一导电垫圈、极柱紧固螺母、极柱紧固垫圈、第一绝缘垫圈、T型绝缘垫圈、第二导电垫圈、第二导电螺母。本发明设计的极柱上存在一个凸台,与普通极柱的螺纹导电方式相比较,具有更小的接触电阻,采用的绝缘垫圈为聚酰亚胺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其耐高温达400℃以上,因此整个极柱组件具有过大电流的能力。另外,极柱组件的安装螺柱在轴向具有对称的防转切口,配合相同形状的T型绝缘垫圈,并安装到形状匹配的壁板上,即可达到了防转动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606415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346572.7
申请日:2020-11-26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跨接片用可扩展连续热缩定位装置,包括扩展振动单元、分离隔板、导向条和定位尺,可以高精度快速地完成跨接片从分离隔板上部热缩完成后自动穿过分离隔板转移到分离隔板下方。该装置结构简单、构思巧妙,节省人力物力,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本发明采用对称开口结构和磁力吸附的方法解决了跨接片热缩的可扩展性和快速更换性,采用分离开口设计解决了热缩的联系性,采用振动设计解决了跨接片位置不正导致的无法脱出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934048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621526.7
申请日:2020-06-30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IPC: H01M10/613 , H01M10/62 , H01M10/635 , H01M10/655 , H01M10/6554 , H01M10/6563 , H01M10/6569 , H01M10/48 , H01M2/10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蓄电池组自动降温散热装置,特别涉及到用电特征是高比能、高倍率无人机用电的领域。本发明电池组内设置若干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采集锂离子蓄电池组内部温度;控制系统对温度传感器采集到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当在电池组内部温度高于一定值时,相变材料作为热沉的热流计,利用相变材料的潜热持续吸收热流计所接收的电池组内部的热量,控制系统控制风扇的开启以及转速,加速电池组内部气流的流动,再通过调节风扇的风向,使气流最大化的通过散热窗把热量带到外部环境;在电池组内部温度低于一定值时,控制系统控制风扇的关闭,实现了电池组在高倍率的使用工况下,电池组的温度保持在设定的稳定温度,实现了电池组的高效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941800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250879.5
申请日:2024-09-06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极微结构的三维混合网格模型构建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包括步骤S1,对电极断层扫描图集进行图像预处理;步骤S2,对预处理后图集的每一张扫描图像进行特征匹配,计算最优灰度阈值;步骤S3,采用最优灰度阈值分别识别扫描图像电极的不同相并分割;步骤S4,重构结构化网格,对相边界处的结构化网格进行二次划分,并通过四面体网格修正不规则界面;步骤S5,进行缺陷修复得到三维混合网格模型。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既能实现电极内部微结构表征重建,生成的重构电极混合网格模型又能直接用于数值仿真计算,提高电极重建效率,重建电极结构还原度更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