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326030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810026828.2
申请日:2018-01-11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IPC: B09C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换阵列式电极的土壤重金属修复装置,土壤室环绕中心电极室布置,且土壤室与中心电极室之间形成同心圆,同心圆中垂直于电场方向设置可渗透反应墙(PRB),且中心电极室与PRB构成同心圆,中心极室与PRB的墙体之间装入介质填料;土壤室圆弧上均布有六个空心立柱式的阳极室作为周围极室;土壤室与阳极室、PRB以及PRB与阴极室相邻的内壁上贴有滤网,阳极室和阴极室中分别设有电极。本发明采用阵列式电极排布,提高了修复效率,缩短了修复周期,电极室大小可调节,电极可移动,可实现不同修复范围之间的转换,实用性强。通过电动修复联合PRB保证了土壤重金属高效地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03787554B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410050479.X
申请日:2014-02-13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IPC: C02F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垃圾渗沥液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液;步骤二:预处理液进入脱氨装置中进行脱氨处理,得到初级处理液;步骤三:将初级处理液通入厌氧生化处理装置中进行生物降解,得到二级处理液;步骤四:将二级处理液通入至少一组曝气生物滤池进行脱氮脱碳处理,得到符合排放标准的三级处理液。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工艺,由于对垃圾渗沥液依次采用脱氨处理、生物降解以及脱氮脱碳处理,即可得到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的三级处理液,因此,该处理工艺流程短,方法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6483254B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610947021.3
申请日:2016-10-26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流中微污染物自净处理系统,流动水槽垂直设置在固定台上,流动水槽由两个相同、平行的直槽和两端半圆形水槽组成,两端半圆形水槽中分别通过固定支架垂直设置挡板,流动水槽上部右侧放置速度测试仪和电动驱动装置,左侧放置曝气装置,水槽直道侧面设置进水管,水槽直道的外壁上设置取水管,水槽直道和弯道外壁的上、中、下部分别设置取泥管,水槽下部设置排污管,水槽一侧弯道内插有进样管,水槽内环的外壁上设置加热管和防水灯管,水槽底部设有水流推进器。该系统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并具有能自由调节水动力条件(流速)的能力,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占用场地较小,投资少,水流速度分布均匀,能够模拟河道型天然水体连续稳定的流动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8326030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810026828.2
申请日:2018-01-11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IPC: B09C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换阵列式电极的土壤重金属修复装置,土壤室环绕中心电极室布置,且土壤室与中心电极室之间形成同心圆,同心圆中垂直于电场方向设置可渗透反应墙(PRB),且中心电极室与PRB构成同心圆,中心极室与PRB的墙体之间装入介质填料;土壤室圆弧上均布有六个空心立柱式的阳极室作为周围极室;土壤室与阳极室、PRB以及PRB与阴极室相邻的内壁上贴有滤网,阳极室和阴极室中分别设有电极。本发明采用阵列式电极排布,提高了修复效率,缩短了修复周期,电极室大小可调节,电极可移动,可实现不同修复范围之间的转换,实用性强。通过电动修复联合PRB保证了土壤重金属高效地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06483254A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610947021.3
申请日:2016-10-26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流中微污染物自净处理系统,流动水槽垂直设置在固定台上,流动水槽由两个相同、平行的直槽和两端半圆形水槽组成,两端半圆形水槽中分别通过固定支架垂直设置挡板,流动水槽上部右侧放置速度测试仪和电动驱动装置,左侧放置曝气装置,水槽直道侧面设置进水管,水槽直道的外壁上设置取水管,水槽直道和弯道外壁的上、中、下部分别设置取泥管,水槽下部设置排污管,水槽一侧弯道内插有进样管,水槽内环的外壁上设置加热管和防水灯管,水槽底部设有水流推进器。该系统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并具有能自由调节水动力条件(流速)的能力,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占用场地较小,投资少,水流速度分布均匀,能够模拟河道型天然水体连续稳定的流动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3787554A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410050479.X
申请日:2014-02-13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IPC: C02F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垃圾渗沥液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液;步骤二:预处理液进入脱氨装置中进行脱氨处理,得到初级处理液;步骤三:将初级处理液通入厌氧生化处理装置中进行生物降解,得到二级处理液;步骤四:将二级处理液通入至少一组曝气生物滤池进行脱氮脱碳处理,得到符合排放标准的三级处理液。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工艺,由于对垃圾渗沥液依次采用脱氨处理、生物降解以及脱氮脱碳处理,即可得到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的三级处理液,因此,该处理工艺流程短,方法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3058479A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1310025609.X
申请日:2013-01-24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IPC: C02F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污泥中典型药物的处理方法,即首先将待处理的含典型药物的污泥通过快速转盘处理,将经快速转盘处理后的污泥送入中温厌氧消化罐进行中温厌氧消化处理,然后再将经中温厌氧消化后的污泥送入高温厌氧消化罐进行高温厌氧消化处理,即完成含典型药物的污泥的处理,或将首先经中温厌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一部分进入快速转盘进行处理并回流,中温厌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除回流部分外则进入高温厌氧消化罐进行高温厌氧消化处理,即完成含典型药物的污泥的处理。本发明的一种污泥中典型药物的处理方法,具有所需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污泥处理效果好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731747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610304796.9
申请日:2016-05-10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IPC: C02F11/00 , C02F11/04 , C02F10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11/00 , C02F11/04 , C02F2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污泥中典型药物的方法,将含典型药物的污泥通过输送管道输送入一个厌氧消化罐中,同时在输送管道中添加混合酶,混合酶由木瓜蛋白酶和溶菌酶组成,混合酶的添加为15~60mg/gTS,厌氧消化罐内的温度为33~38℃或50~55℃,厌氧消化时间为10~20d,厌氧消化罐中还设置有搅拌装置;然后将厌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通过排泥口输入到后置转盘中,后置转盘的转速为80~120rad/min,处理时间为1~2h,然后再排出,完成对污泥的处理。本发明的方法运行效果稳定,通过混合生物酶强化厌氧消化过程,联合快速转盘或超声处理工艺,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处理方法的抗负荷冲击能力,也保证了处理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0182957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357443.9
申请日:2019-04-29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太阳能利用的多功能生态浮岛,包括浮床单体;浮床单体上设置通信装置、工作系统、太阳能供电装置和远程控制系统;太阳能供电装置供电至工作系统和通信装置;工作系统通过通信装置连通远程控制系统。本发明通过太阳能供电装置给整个浮岛的工作系统供电,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够节省电能;通过通信装置、工作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浮床单体的远程控制,具有高效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133364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921115.2
申请日:2018-08-14
Applicant: 上海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3/34 , C02F3/32 , C02F2103/007 , C02F2209/008 , C02F2209/05 , C02F2209/08 , C02F2209/18 , C02F2209/22 , G01N33/18 , G01S19/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远程自控移动的人工生态系统,包含动力系统、检测系统、定位系统,可根据需要自由选取用于检测不同目标物的检测器;动力系统和定位系统结合,可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任意方向行驶;wifi控制模块与接收模块连接,同时在手机上安装app,可以实现在任何有网络信号的地方控制,从而实现远距离控制人工生态系统移动。同时多功能遥控式可移动人工生态系统上GPS定位系统,能够实时向手机发送人工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影像,可以随时掌握水周围环境情况及明显的水面水质变化。适用于自然河流、城市河道、湖泊等天然水体的水质深度净化和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模拟试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