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泵站与管网调节池的全地下式组合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76624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800055.X

    申请日:2023-06-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水收集及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泵站与管网调节池的全地下式组合系统及其运行方法。组合系统包括进水单元、污水泵房单元及应急调节池单元;污水进入进水单元后依次经过进水渠、格栅渠进入配水区,并通过配水孔与污水泵房单元及应急调节池单元连通。当污水系统出现应急事故、下游市政设施养护工况或系统污水量处于峰值需要调节时,打开应急调节池单元与配水区之间闸门,污水可自配水区经由配水孔进入应急调节池单元暂存调节,待养护结束或污水管网系统低负荷运行时段,再将存蓄的污水通过放空井回流至污水泵房单元,或直接向下游管道提升输送。本发明可以有效应对城市污水管网系统的运行压力及事故风险。

    双洞长隧道集约型废水泵房布置及排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75351A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2110585380.X

    申请日:2021-05-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洞长隧道集约型废水泵房布置及排水系统,其包括双洞长隧道主体、安全检修通道以及集水坑,双洞长隧道主体内设有中隔墙和道路底板,安全检修通道设于中隔墙内,双洞长隧道主体内的道路两侧设有排水边沟,集水坑设于安全检修通道下方,隧道的道路底板中预埋排水钢管或横截沟,排水钢管或横截沟位于隧道内废水汇集最低点处,隧道出口敷设连接集水坑的废水压力管,接入外部市政污水管网。本发明充分利用竖向空间,无需增加隧道横向占地宽度;减少不必要管线迁改及工程造价增加问题;废水管道合理地敷设至隧道出口,接入市政污水系统,污水出路合理;废水管道敷设方式便于施工安装及日后管道维修和养护,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种双层集约化污泥脱水处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5855715U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21895256.5

    申请日:2021-08-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层集约化污泥脱水处理系统,应用于内部设有水平隔板的双层空间,包括贮泥单元设在下层一侧;预处理单元、进泥输送单元、中间输送单元设在下层中部;污泥料仓设在下层另一侧顶部延伸至上层;出泥输送单元设在下层另一侧;污泥浓缩脱水单元设在上层;污泥装载区域设在上层;污泥料斗贯穿水平隔板;贮泥单元通过预处理单元和进泥输送单元连接至污泥浓缩脱水单元,污泥浓缩脱水单元通过污泥料斗连接至中间输送单元,通过中间输送单元连接至污泥料仓,污泥料仓通过出泥输送单元连接至污泥装载区域。本实用新型双层集约化设置,布置紧凑,占地小、空间利用率高、易于管理,既适合传统污水处理厂,又适合新型地埋式污水处理厂。

    结合排水箱涵的缆线综合管廊

    公开(公告)号:CN213773456U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022411430.6

    申请日:2020-10-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结合排水箱涵的缆线综合管廊,所述缆线综合管廊叠合布置于所述排水箱涵上方,所述缆线综合管廊与所述排水箱涵共用管廊底板;所述缆线综合管廊的底部填充垫高层;所述缆线综合管廊的底部的两侧设置排水边沟;所述缆线综合管廊的底部的最低点设置集水坑,所述集水坑内设有排水泵;所述排水边沟的最低点处横向设置有预设纵坡的用于将废水引入所述集水坑的预埋管或横截沟。本实用新型的缆线综合管廊叠合布置于排水箱涵上方,有效利用了地面下的竖向空间,减少了横向占地宽度,并布设集水坑和排水泵,设置预埋管或横截沟将管廊地面两侧排水边沟的废水引入集水坑,通过排水泵排出废水,解决了管廊的排水问题。

    双洞长隧道集约型废水泵房布置及排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5566096U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21159844.2

    申请日:2021-05-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洞长隧道集约型废水泵房布置及排水系统,包括双洞长隧道主体、安全检修通道以及集水坑,双洞长隧道主体内设有中隔墙和道路底板,安全检修通道设于中隔墙内,双洞长隧道主体内的道路两侧设有排水边沟,集水坑设于安全检修通道下方,隧道的道路底板中预埋排水钢管或横截沟,排水钢管或横截沟位于隧道内废水汇集最低点处,隧道出口敷设连接集水坑的废水压力管,接入外部市政污水管网。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竖向空间,无需增加隧道横向占地宽度;减少不必要管线迁改及工程造价增加问题;废水管道合理敷设至隧道出口,接入市政污水系统,污水出路合理;废水管道敷设方式便于施工安装及日后管道维修和养护,具有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