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机械式水表智能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236679B

    公开(公告)日:2017-09-15

    申请号:CN201310234255.X

    申请日:2013-06-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机械式水表智能测试装置主要由柱塞泵;泵进水管路;过滤器;水箱;机架;温度传感器;回水管路;流量传感器;控制系统;固定接口;视频支架;反向移动工作台;水表;视频移动工作台;空心轴向可移动电机;视频头;可换V型块;可换连接头;压力传感器;液压缸过渡连接件;液压缸;圆形导轨装置;电动推杆;液压系统;进水管路组成。装置通过定位调整装置实现水表检测定为;通过液压装置实现水表的夹紧和密封;通过供水过滤系统在为水表供水的同时实现检测水表循环用水;可调位置视觉系统可以通过视频读出水表的水量数值;精密流量计、压力传感器为系统提供标准数据和反馈信号经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水表压力、流量、流量精度的精密智能测试,实现水表测试智能化。

    基于磨削力热-晶体取向动态迭代机制的磨削力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63300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656485.9

    申请日:2023-06-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磨削力热‑晶体取向动态迭代机制的磨削力预测方法,首先,分析工件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基于粘塑性自洽模型VPSC的晶体取向演变模型、传统Johnson‑Cook流动应力模型以及泰勒因子模型,构建考虑晶体取向演变的动态流动应力模型;然后,基于动态流动应力模型,计算单颗磨粒的切削力、耕犁力和滑擦力,构建单颗磨粒的磨削力模型,再结合砂磨粒形状分布的随机性,构建动态磨粒密度模型,进而构建整颗砂轮磨削力的预测模型;最后,利用整颗砂轮磨削力的预测模型对循环载荷连续加载作用下的磨削力进行预测。

    一种双气流自冷式内燃机进气系统节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234879B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310234414.6

    申请日:2013-06-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气流自冷式内燃机进气系统节能装置,包括发动机进气量连接管(1)、电源分配器(2)、外壳体(3)、臭氧发生片冷却器机(7)、防雨帽(8)、臭氧发生片(9)、绝缘外筒(10)、旋风进气筒(11)组成;空气从旋风进气筒(11)进入后分成两路,一路气流流经臭氧发生片(9)后从内绝缘筒(6)流至发动机进气量连接管(1);另一路气流依次流经臭氧发生片冷却器(4)、空气分配板(5)、冷却调节风机(7)、防雨帽(8),将臭氧发生片的热量带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内燃机进气系统增加可变数量的臭氧,促进燃油的充分燃烧,实现了内燃发动机节能。(4)、空气分配板(5)、内绝缘筒(6)、冷却调节风

    一种小型机械式水表智能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236679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310234255.X

    申请日:2013-06-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机械式水表智能测试装置,主要由柱塞泵;泵进水管路;过滤器;水箱;机架;温度传感器;回水管路;流量传感器;控制系统;固定接口;视频支架;反向移动工作台;水表;视频移动工作台;空心轴向可移动电机;视频头;可换V型块;可换连接头;压力传感器;液压缸过渡连接件;液压缸;圆形导轨装置;电动推杆;液压系统;进水管路组成。装置通过定位调整装置实现水表检测定为;通过液压装置实现水表的夹紧和密封;通过供水过滤系统在为水表供水的同时实现检测水表循环用水;可调位置视觉系统可以通过视频读出水表的水量数值;精密流量计、压力传感器为系统提供标准数据和反馈信号经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水表压力、流量、流量精度的精密智能测试,实现水表测试智能化。

    一种双气流自冷式内燃机进气系统节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234879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310234414.6

    申请日:2013-06-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气流自冷式内燃机进气系统节能装置,包括发动机进气量连接管(1)、电源分配器(2)、外壳体(3)、臭氧发生片冷却器(4)、空气分配板(5)、内绝缘筒(6)、冷却调节风机(7)、防雨帽(8)、臭氧发生片(9)、绝缘外筒(10)、旋风进气筒(11)组成;空气从旋风进气筒(11)进入后分成两路,一路气流流经臭氧发生片(9)后从内绝缘筒(6)流至发动机进气量连接管(1);另一路气流依次流经臭氧发生片冷却器(4)、空气分配板(5)、冷却调节风机(7)、防雨帽(8),将臭氧发生片的热量带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内燃机进气系统增加可变数量的臭氧,促进燃油的充分燃烧,实现了内燃发动机节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