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497759A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310395129.2
申请日:2013-09-03
Applicant: 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 , 上海大学
IPC: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见光敏化的掺杂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凝胶,其由如下摩尔比的原料组分制成:乙醇500~1000:正硅酸乙酯150~200:酸化去离子水500~1000:β-二酮配体3~9:1,10-邻菲罗啉1~3:稀土氯化盐1~3;β-二酮配体由2-萘甲酸乙酯、2’-萘乙酮溶、氢化钠制得,其摩尔比为:2-萘甲酸乙酯1.0:2’-萘乙酮溶1.0:氢化钠1~1.5。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可见光敏化的掺杂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凝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可见光敏化的掺杂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凝胶材料,其结构性好,稳定性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工艺紧凑,成本低,反应时间短,产物结构性好,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3540310A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310480051.4
申请日:2013-10-11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多形貌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晶表面直接介孔修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以多形貌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晶为核,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辅助剂将疏水性稀土上转换纳米晶转换为亲水性;而后,将亲水性上转换纳米晶分散在混合溶液中;滴加正硅酸乙酯,生成介孔二氧化硅直接包覆的稀土上转换纳米晶;去除模板剂,即得到一种多功能介孔纳米荧光材料。本发明提供的“一步法”所合成的多功能介孔纳米荧光材料尺寸均一、结构稳定,并且具有荧光强度较高、比表面积较大等优点。所得多功能介孔纳米荧光材料在细胞或组织的上转换荧光标记、载药及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3788945A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410011570.0
申请日:2014-01-10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发光介孔二氧化钛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合成有序介孔二氧化钛材料,通过2,2’-联吡啶-4,4’-二羧酸修饰介孔二氧化钛,之后将修饰的有序介孔二氧化钛与合成的二元稀土配合物在乙醇中回流反应数小时,得到固体产物,洗涤、干燥后即制得稀土发光介孔二氧化钛杂化材料。本发明通过共价键将稀土配合物嫁接到有序介孔二氧化钛基质中,所得稀土发光介孔二氧化钛杂化材料,在可见光激发下可分别得到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发射,其在太阳能电池和生物材料等方面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3450884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10225177.7
申请日:2013-10-15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稀土/b-二酮衍生物的发光干凝胶及其制备方法。该干凝胶是以二氧化硅凝胶材料为网络骨架,其中稀土/b-二酮衍生物以共价键嫁接于网络结构中,形成了透明、均匀的块体材料。本发明以硅氧烷改性的双功能配体和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和原位合成技术,将稀土/b-二酮衍生物共价嫁接到二氧化硅凝胶材料的网络骨架中,得到了一类共价嫁接稀土/b-二酮衍生物,并且能通过可见光激发得到可见-近红外发光的干凝胶。该干凝胶通过共价键这种强作用力,将稀土/b-二酮衍生物嫁接于二氧化硅基质中,使材料同时具备了稀土的发光特性和基质的凝胶特性,这种材料在较低能量的可见光激发下,就能发射出相应稀土离子的特征可见-近红外发光。
-
公开(公告)号:CN103074066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310009124.1
申请日:2013-01-10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介孔直接包覆的荧光多功能纳米生物探针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首先,以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晶为核,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将疏水性上转换纳米晶转换为亲水性;而后,将亲水性上转换纳米晶分散在水、乙醇和氨水混合溶液中;随后在碱性条件下滴加硅源,硅源水解并在静电作用下自组装到上转换纳米晶表面形成介孔荧光多功能纳米球;最后去除模板剂,即得到介孔直接包覆的荧光多功能纳米生物探针。本发明的方法制备工艺更简易、生产效率更高,合成的介孔纳米球形材料不仅尺寸均一、结构稳定,并且具有上转换荧光强度较高、比表面积较大等优点,可应用于上转换荧光成像、靶向载药等生物医学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540318B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310471525.9
申请日:2013-10-11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配合物嫁接的发光二氧化钛介孔微球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合成介孔二氧化钛微球,通过2,2’-联吡啶-4,4’-二羧酸修饰介孔二氧化钛微球,得到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钛微球前驱体,之后将上一步骤得到的前驱体与合成的二元稀土配合物在乙醇中回流反应数小时后,得到的固体产物,洗涤、干燥后即制得稀土配合物共价嫁接介孔二氧化钛微球的介孔复合材料。本发明通过共价键将稀土三元配合物嫁接到介孔二氧化钛微球中,所得稀土配合物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在可见光激发下发射出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其在生物荧光成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等方面拥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3540311A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310483264.2
申请日:2013-10-15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方法具体是一种半胱氨酸改性的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晶的合成方法。首先,将疏水性的环氧化上转换发光纳米晶分散在环己烷中;然后将其加入到半胱氨酸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并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反应一定的时间,形成功能化的纳米粒子;最后,将其酸化,即得到半胱氨酸改性的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晶。本发明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结构易控的优势。改性的纳米荧光材料不仅尺寸均一、结构稳定,并且具有上转换荧光较强、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并且可用于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纳米晶的表面改性,所得半胱氨酸改性的纳米荧光材料在细胞或组织的上转换荧光标记、载药及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2676156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141992.0
申请日:2012-05-10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见光敏化的嫁接稀土配合物的PMO(periodicmesoporousorganosilica,周期性介孔有机硅)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对2,2’-联吡啶改性制备双功能配体bpd-Si,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共缩聚反应合成2,2’-联吡啶功能化的PMO材料(bpd-PMO);同时还要制备出二元稀土配合物Ln(dbm)3(H2O)2(Ln=Er,Yb,Nd);而后将前两步骤的产物混合,以乙醇为溶剂,在搅拌下回流,再将得到的固体产物洗涤、干燥后得到稀土配合物共嫁接到PMO材料骨架上的介孔杂化材料Ln(dbm)3bpd-PMO(Ln=Er,Yb,Nd)。本发明以2,2’-联吡啶功能化的PMO为基质,通过配体交换反应,将近红外发光的稀土配合物Ln(dbm)3(H2O)2(Ln=Er,Yb,Nd)共价嫁接到PMO材料的孔壁上,得到了一类具有介孔特性,并在可见光激发下能够发射近红外光的发光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3074066B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310009124.1
申请日:2013-01-10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介孔直接包覆的荧光多功能纳米生物探针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首先,以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晶为核,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将疏水性上转换纳米晶转换为亲水性;而后,将亲水性上转换纳米晶分散在水、乙醇和氨水混合溶液中;随后在碱性条件下滴加硅源,硅源水解并在静电作用下自组装到上转换纳米晶表面形成介孔荧光多功能纳米球;最后去除模板剂,即得到介孔直接包覆的荧光多功能纳米生物探针。本发明的方法制备工艺更简易、生产效率更高,合成的介孔纳米球形材料不仅尺寸均一、结构稳定,并且具有上转换荧光强度较高、比表面积较大等优点,可应用于上转换荧光成像、靶向载药等生物医学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540318A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310471525.9
申请日:2013-10-11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配合物嫁接的发光二氧化钛介孔微球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合成介孔二氧化钛微球,通过2,2’-联吡啶-4,4’-二羧酸修饰介孔二氧化钛微球,得到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钛微球前驱体,之后将上一步骤得到的前驱体与合成的二元稀土配合物在乙醇中回流反应数小时后,得到的固体产物,洗涤、干燥后即制得稀土配合物共价嫁接介孔二氧化钛微球的介孔复合材料。本发明通过共价键将稀土三元配合物嫁接到介孔二氧化钛微球中,所得稀土配合物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在可见光激发下发射出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其在生物荧光成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等方面拥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