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抑制距离-角度旁瓣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波束赋形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67572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60429.8

    申请日:2024-12-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抑制距离‑角度旁瓣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波束赋形方法及系统,包括:基站在数字波束赋形ISAC架构下,与多个用户通信,同时以自发自收模式对空中目标进行探测;确定感知信道模型和通信信道模型获取每个用户位置处的通信接收信号以及从目标散射回基站的感知接收信号;计算得到每个用户的SINR;获得基于数字波束赋形ISAC架构下的距离‑角度‑多普勒三维感知模糊函数;提取距离‑角度维的积分旁瓣的表达式;根据通信指标和感知指标,在预设距离‑角度旁瓣区域内的积分旁瓣值,联合优化设计ISAC系统的波束赋形矩阵;引入辅助变量将优化波束赋形矩阵的问题转化为优化波束赋形矩阵的协方差矩阵的问题,获得联合设计问题的可行解。

    用于增强无线扩展现实通信的先进XL-MIMO设计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995647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150528.5

    申请日:2025-02-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增强无线扩展现实通信的先进XL‑MIMO设计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S1:选择设计所需频段并确定系统参数;步骤S2:根据参数设计厘米波频段集中式mMIMO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个基站BS和多个多用户MU,其中,基站采用混合波束赋形,并使用迫零均衡技术进行数字波束赋形;步骤S3:根据参数设计毫米波和亚太赫兹频段下的分布式XL‑MIMO系统;步骤S4:建立信道模型,获取3GPP和BUPT信道数据并验证数据准确性;步骤S5:在城市微小区UMi场景下进行仿真;步骤S6:根据仿真结果,获取在扩展现实XR场景下的最大可实现数据速率。本发明确保流畅和沉浸式的体验,在选择适当的架构和频段方面,以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通信效果。

    基于神经射线追踪的信道知识地图构建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830722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881342.9

    申请日:2024-12-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神经射线追踪的信道知识地图构建方法及系统,包括:通过部署信道探测设备,收集电磁波传播的实测数据;对实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和材料库,训练深度学习模型,使得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学习电磁波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非线性关系;通过训练好的基于神经网络的射线追踪框架,在给定三维地图和分辨率后,对每一个位置进行神经射线追踪,并根据得到的多径级信道信息,对相关信道参数进行预测,生成当前环境下的信道知识地图并设置合适的数值将其可视化。本发明利用神经网络对非线性关系的拟合能力将其用于计算射线与环境交互效果,能更好地预测实际场景中的材质电磁特性,并具有出色的迁移能力。

    可重构智能表面辅助的低轨卫星通导融合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040595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016060.8

    申请日:2023-08-11

    Inventor: 张轩 孙舒 陶梅霞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重构智能表面辅助的低轨卫星通导融合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S1:对RIS阵列的相移进行通信、导航双指标的联合设计;步骤S2:根据收到的导航数据进行用户侧的伪距法定位,获得用户的三维位置坐标;步骤S3:解算用户自身的三维位置坐标信息后,利用天线将三维位置坐标信息发送给卫星;步骤S4:利用用户的三维位置坐标和卫星的三维位置坐标,重构出卫星和用户之间的视线信道,作为真实信道的估计信道,根据估计信道,在卫星侧设计下行的波束赋形向量;步骤S5:选择卫星和用户建立通信链路,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本发明为卫星通信信道反馈困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