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温控系统及温控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94696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380064715.0

    申请日:2023-09-11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温控系统及温控方法,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低而难以确保热源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加热能力。车辆用温控系统具备制冷剂回路及载热体回路。载热体回路构成为,能够并联地设定包括低压侧热交换器的低压侧回路及包括高压侧热交换器的高压侧回路,并且构成为,能够设定包括串联配置的低压侧热交换器及高压侧热交换器的串联回路,温控系统具备压缩机热源模式作为使用串联回路的运行模式,压缩机热源模式中,从高压侧热交换器流出的载热体经由温控设备流入低压侧热交换器,进而通过室外热交换器旁通路径,流入高压侧热交换器。

    车辆用温控系统及温控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3635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380064297.5

    申请日:2023-08-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温控系统及温控方法,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低而难以确保热源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加热能力。温控系统具备制冷剂回路及载热体回路。载热体回路包括高压侧热交换器、低压侧热交换器、泵、室外热交换器、温控设备及室外热交换器旁通路径。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从高压侧热交换器流出的载热体经由温控设备流入低压侧热交换器,进而通过室外热交换器旁通路径流入高压侧热交换器的压缩机热源模式下,通过对在低压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载热体的流量进行调整,将制冷剂回路的低压控制为0.2MPa以上且1.2MPa以下。

    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585573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380055298.3

    申请日:2023-0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其具备:循环流路,将通过了加热部(20)的制冷剂引导至蓄能器(30);旁通流路,将制冷剂引导至蓄能器(30)而不使其通过加热部(20);及控制部(90),控制配置于循环流路的膨胀阀(40)及配置于旁通流路的膨胀阀(50)的开度,控制部(90)以如下方式控制膨胀阀(40)及膨胀阀(50)的开度:在压缩机(10)所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低于规定压力时,使流入蓄能器(30)的流入制冷剂中的气体制冷剂的比例多于从蓄能器(30)流出的流出制冷剂中的气体制冷剂的比例,在压缩机(10)所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高于规定压力时,使流入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的比例多于流出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的比例。

    车辆用温控系统及温控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36356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380062637.0

    申请日:2023-08-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系统的改进,该系统具备作为载热体的回路可划分的第1回路和第2回路,并且具备能够应对由载热体的温度变化引起的体积变化的机构。载热体回路具备:高压侧热交换器;低压侧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温控设备;储液罐,构成为能够连接第1泵及第2泵各自的吸入部;及连接阀,对第1泵及第2泵赋予连接一方的一方连接状态以及连接双方的双方连接状态中的任一连接状态作为与储液罐的连接状态。载热体回路构成为,能够将包括低压侧热交换器且与第1泵对应的第1回路、以及包括高压侧热交换器且与第2泵对应的第2回路并联地设定;并且构成为,能够设定包括串联配置的低压侧热交换器及高压侧热交换器、且与第1泵及第2泵对应的串联回路。

    车辆用温控系统及温控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3635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380064231.6

    申请日:2023-09-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温控系统、方法,该车辆用温控系统即使外部空气温度低也能够确保加热能力,且能够进行基于更适当的模式切换的热负荷的加热。车辆用温控系统具备制冷剂回路及载热体回路,具备:热泵模式,形成有载热体循环的低压侧回路及载热体循环的高压侧回路;压缩机热源模式,从高压侧热交换器流出的载热体经由温控设备流入低压侧热交换器,进而通过室外热交换器旁通路径流入高压侧热交换器;及模式选择部。模式选择部构成为,相对于与热泵模式及压缩机热源模式各自的外部空气温度‑加热能力特性的交点相关的切换外部空气温度,在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高的情况下选择热泵模式,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选择压缩机热源模式。

    车辆用制冷循环单元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15588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180103586.2

    申请日:202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制冷循环单元,介存于车外热交换器与车内热交换器之间,进行分别在这些车外热交换器和车内热交换器中流通的二次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具备:制冷循环,设于车辆的内侧的设备容纳空间内,具有供比重比空气大的可燃性的一次制冷剂依次流通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和泄漏传感器,位于比所述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蒸发器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能对所述设备容纳空间内的气氛中所含的所述一次制冷剂的浓度进行感测。

    热交换器以及热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709898B

    公开(公告)日:2020-04-07

    申请号:CN201680037581.3

    申请日:2016-06-2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制暖运转时降低由室外热交换器积存的制冷剂量,并减少制暖运转时的合理制冷剂量的热交换器以及热泵系统。车外热交换器(11)具备:中空状的第一集管(31);中空状的第二集管(32),与第一集管(31)对置设置;以及多个管子(33),设于第一集管(31)与第二集管(32)之间,与第一集管(31)和第二集管(32)连通,在第一集管(31)设有隔开第一集管(31)的内部的隔板(35),对于第一集管(31),在第一集管(31)的上端部与隔板(35)之间,在隔板(35)侧形成有第一开口部(36),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制冷剂由第一集管(31)或第二集管(32)的下部侧供给,第一开口部(36)成为制冷剂的流出口。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