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51804B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1880053967.2

    申请日:2018-08-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运转成本增加并且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且能够降低放热损失的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蓄热装置具备:蓄热槽,所述蓄热槽包含有蓄热材料,所述蓄热材料具有蓄热性能及放热性能;热源机,所述热源机生成向蓄热材料供给的热;第一热介质流路,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供第一热介质流动,并与蓄热材料及热源机热连接;以及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在蓄热槽的内部,并测定蓄热材料的温度。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于与供第一热介质流路和蓄热材料接触的第一热介质流路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的位置处。热源机基于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热的生成。

    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51804A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880053967.2

    申请日:2018-08-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运转成本增加并且即使在热的取出推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成为能量不足那样的情形且能够降低放热损失的蓄热装置、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蓄热装置具备:蓄热槽,所述蓄热槽包含有蓄热材料,所述蓄热材料具有蓄热性能及放热性能;热源机,所述热源机生成向蓄热材料供给的热;第一热介质流路,所述第一热介质流路供第一热介质流动,并与蓄热材料及热源机热连接;以及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在蓄热槽的内部,并测定蓄热材料的温度。多个温度传感器配置于与供第一热介质流路和蓄热材料接触的第一热介质流路的传热面相距不同的距离的位置处。热源机基于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热的生成。

    层叠型集管以及层叠型集管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77703B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1680088018.9

    申请日:2016-08-08

    Abstract: 本发明的层叠型集管具备:具有第一贯通孔的第一板状体;具有多个第二贯通孔的第二板状体;形成有将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连通的流路并配置于所述第一板状体与所述第二板状体之间的第三板状体;第一端部插入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第一配管;第二端部插入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多个第二配管;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状体与所述第三板状体之间、所述第二板状体与所述第三板状体之间、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一配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二配管之间的钎焊部,所述第一配管在所述第一端部具有外周面按压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内周面的第一扩管部,所述第二配管在所述第二端部具有外周面按压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内周面的第二扩管部。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532867A

    公开(公告)日:2018-01-02

    申请号:CN201680025068.2

    申请日:2016-04-27

    Abstract: 本发明的层叠型集管通过将多个第一板状体与多个第二板状体交替地层叠并钎焊而构成,其中,在所述多个第一板状体中的在层叠方向上配置于一端的一端侧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一个第一开口,在所述多个第一板状体中的在层叠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一端侧第一板状体配置于另一端的另一端侧第一板状体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开口,在所述多个第一板状体和所述多个第二板状体上形成有将所述一个第一开口与所述多个第二开口连接的连通孔,在所述多个第二板状体的未形成所述连通孔的部分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大气连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