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5483391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11130303.6

    申请日:2017-11-2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得到高容量且放电时的速率特性优异的非水二次电池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以及使用了该负极材料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二次电池。另外,提供充放电的效率优异的非水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包含碳质粒子(A)和氧化硅粒子(B),且满足下述a)~c):a)平均粒径(从小粒子侧起50%累积部的粒径)(d50)为3μm以上且30μm以下、从小粒子侧起10%累积部的粒径(d10)为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b)从小粒子侧起90%累积部的粒径(d90)与d10之比(R1=d90/d10)为3以上且20以下;c)d50与d10之比(R2=d50/d10)为1.7以上且5以下。

    分隔构件和电池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646950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080023911.X

    申请日:2020-03-26

    Abstract: 分隔构件和使用其的电池组,所述分隔构件具有厚度方向和与前述厚度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且在前述厚度方向上用于分隔构成电池组的单电池之间、或用于分隔构成电池组的单电池与除单电池以外的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含有:至少包含密封剂树脂层和基材层的外饰体、和收纳于该外饰体的液体,该外饰体在包含其外缘的区域中具有使该密封剂树脂层重叠并接合的封固部,且前述封固部的宽度W(mm)、前述封固部的周长L(mm)、在前述封固部处相对置的二个基材层之间的平均间隔D(mm)和前述液体的重量A(g)满足下述式1。式1:(L×D)/(W×A)≤10.0。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169299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1980080100.0

    申请日:2019-12-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循环特性、输出特性及电池膨胀的平衡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非水电解液、负极及正极,该负极包含Si原子,该非水电解液含有非水溶剂、式(1)所示的化合物(1)及具有不饱和键的碳酸酯,并且,化合物(1)相对于非水电解液整体的含量为0.07质量%以上且15.0质量%以下,具有不饱和键的碳酸酯相对于非水电解液整体的含量为0.2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且在该负极中,包含SiOx(0.5≤x≤1.6)的活性物质(A)相对于活性物质整体的比例为9.0质量%以下。下述式(1)中,R1~R3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任选具有卤原子的碳原子数1~10的烃基,R1~R3中的至少一个为具有卤原子的碳原子数1~10的烷基,n为0或1。

    分隔构件和电池组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406345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880076464.7

    申请日:2018-11-30

    Abstract: 分隔构件具有厚度方向和与该厚度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且在该厚度方向上用于分隔构成电池组的单电池之间、或用于分隔构成电池组的单电池与除单电池以外的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包含:能保持液体的内包体;和,用于收纳该内包体和液体的外饰体。从厚度方向俯视外饰体和内包体时的内包体的面积S1、跟外饰体与内包体的间隙的面积S2满足下述式1的关系,且液体的体积V1跟内包体的体积V2满足下述式2的关系。式1:S1/(S1+S2)≤0.99式2:0.02≤V1/V2≤1.90。

    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0024189A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780072248.0

    申请日:2017-11-2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得到高容量且放电时的速率特性优异的非水二次电池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以及使用了该负极材料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二次电池。另外,提供充放电的效率优异的非水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非水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包含碳质粒子(A)和氧化硅粒子(B),且满足下述a)~c):a)平均粒径(从小粒子侧起50%累积部的粒径)(d50)为3μm以上且30μm以下、从小粒子侧起10%累积部的粒径(d10)为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b)从小粒子侧起90%累积部的粒径(d90)与d10之比(R1=d90/d10)为3以上且20以下;c)d50与d10之比(R2=d50/d10)为1.7以上且5以下。

    分隔构件和电池组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886713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1980020847.7

    申请日:2019-03-29

    Abstract: 避免在分隔构件与单电池之间形成间隙。一种分隔构件,其具有厚度方向和与该厚度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且用于在该厚度方向上分隔单电池间、或分隔单电池与除单电池以外的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包含:隔热材料;和,辅助构件,其在该面方向上与该隔热材料相邻地配置、且用于限制该厚度方向上的收缩范围,该辅助构件的密度相对于该隔热材料的密度之比为0.50~6.0。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