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致冷剂注入方法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40752C

    公开(公告)日:2004-03-03

    申请号:CN97105449.5

    申请日:1997-06-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5/00 F25B2345/001 F25B2345/007

    Abstract: 用于将混合致冷剂注入致冷剂管路中的方法和设备,其构成为至少一个压缩器,一个冷凝器,一个膨胀装置及一个蒸发器,它们通过一个致冷剂管道互相连结,混合致冷剂被周期性从致冷剂弹的高压容器中注入致冷剂管路的下压力端的预定位置同时保持混合致冷剂在液态。可根据致冷剂管路中的混合致冷剂的过热度来控制液体致冷剂向致冷剂管路的周期性注入操作(量)。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17347A

    公开(公告)日:2009-08-26

    申请号:CN200780035045.0

    申请日:2007-09-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9/005 F25B39/00 F28F3/027 Y10T29/4937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改善流体的不均匀速度分布的同时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的热交换器。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T)中,流路(4)由扁平容器(1、2)和设置在扁平容器(1、2)内的偏置型翅片(5)构成,该扁平容器在一端部具有的流体的流入口(15)而在另一端部具有流体的流出口(16)。该热交换器构成为具有翅片正交区域(H)和翅片平行区域(V),在该翅片正交区域中,翅片(5)与从流入口(15)朝向流出口(16)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在该翅片平行区域中,翅片(5)与从流入口(15)朝向流出口(16)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翅片正交区域(H)设置在流入口(15)和流出口(16)侧,翅片平行区域(V)设置在各翅片正交区域(H)之间。

    热交换装置及冷冻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24956A

    公开(公告)日:2006-01-25

    申请号:CN200510081492.2

    申请日:2005-06-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热交换装置及冷冻装置。作为在制冷运转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3a、3b)中将热交换后紧接着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27a、27b)和热源侧热交换器(3a、3b)之间冷却的热交换器,使用具备了冷却塔的水冷却装置(28a、28b)或冰蓄热槽。因此,即使在外界温度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提高制冷性能,或者即使在外界温度低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提高制暖性能。

    混合致冷剂注入方法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6937A

    公开(公告)日:1998-07-08

    申请号:CN97105449.5

    申请日:1997-06-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5/00 F25B2345/001 F25B2345/007

    Abstract: 用于将混合致冷剂注入致冷剂管路中的方法和设备,其构成为至少一个压缩器,一个冷凝器,一个膨胀装置及一个蒸发器,它们通过一个致冷剂管道互相连结,混合致冷剂被周期性从致冷剂弹的高压容器中注入致冷剂管路的下压力端的预定位置同时保持混合致冷剂在液态。可根据致冷剂管路中的混合致冷剂的过热度来控制液体致冷剂向致冷剂管路的周期性注入操作(量)。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17347B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0780035045.0

    申请日:2007-09-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9/005 F25B39/00 F28F3/027 Y10T29/4937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改善流体的不均匀速度分布的同时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的热交换器。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T)中,流路(4)由扁平容器(1、2)和设置在扁平容器(1、2)内的偏置型翅片(5)构成,该扁平容器在一端部具有的流体的流入口(15)而在另一端部具有流体的流出口(16)。该热交换器构成为具有翅片正交区域(H)和翅片平行区域(V),在该翅片正交区域中,翅片(5)与从流入口(15)朝向流出口(16)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在该翅片平行区域中,翅片(5)与从流入口(15)朝向流出口(16)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平行。翅片正交区域(H)设置在流入口(15)和流出口(16)侧,翅片平行区域(V)设置在各翅片正交区域(H)之间。

    热交换装置及冷冻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10577C

    公开(公告)日:2009-07-08

    申请号:CN200510081492.2

    申请日:2005-06-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热交换装置及冷冻装置。作为在制冷运转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3a、3b)中将热交换后紧接着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27a、27b)和热源侧热交换器(3a、3b)之间冷却的热交换器,使用具备了冷却塔的水冷却装置(28a、28b)或冰蓄热槽。因此,即使在外界温度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提高制冷性能,或者即使在外界温度低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提高制暖性能。

    空调设备的制冷机油回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608A

    公开(公告)日:1998-07-15

    申请号:CN97125457.5

    申请日:1997-12-11

    Abstract: 一种空调设备的制冷机油回收方法,空调设备是利用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若干个使用侧热交换器构成循环制冷剂及制冷机油的混合体的制冷循环,把构成该制冷循环的机器分成热源侧单元和若干个使用侧单元,其特征在于:把预定的上述若干个使用侧单元分成若干个组,每当上述空调设备达到预设的条件状态时,便分别逐组地、顺序地对包含于各组的使用侧单元进行回收制冷机油的运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