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403590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211001161.3
申请日:2022-08-19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C07D493/14 , A61P3/10 , A61P5/50 , C12P17/18 , C12R1/6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口山酮类化合物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该口山酮类化合物是从内生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中分离得到。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法和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对该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得到1个口山酮类化合物1,通过NMR、MS、X‑ray等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经检索为新化合物,命名为austocystin R。还分离得到一个已知口山酮类化合物2(austocystin D),2个口山酮类化合物经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1(austocystin R)在浓度为1μg/ml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本发明的化合物制备方法简单,且化合物austocystin R同时具有良好的α ‑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作用,其中对PTP1B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药,可作为抗糖尿病双靶点的先导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372320B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110569216.X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C07D311/76 , C07C49/683 , C07C45/80 , A61P7/02 , C12N1/14 , C12P17/06 , C12P7/26 , C12R1/645
Abstract: 蝗虫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蝗虫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brasiliense来源的萜类化合物及其提取方法和抗血小板聚集中的应用。所述化合物具备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它们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1.51%和15.91%,其中一个化合物优于阳性药阿司匹林的抑制率14.73%,可用于开发为治疗血小板聚集药物。因此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3599379A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2110814358.8
申请日:2021-09-22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A61K31/403 , A61K31/437 , A61P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来源的5个化合物抗凝血方面的应用。其中4个化合物对抗凝血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它们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11μg/ml、13.11μg/ml、13.59μg/ml和2.23μg/ml,明显优于阳性药水蛭素,可用于开发为治疗凝血药物。因此本发明提供的4个化合物具有抗凝血活性的临床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4409521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06976.4
申请日:2022-01-05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C07C49/733 , C07D311/76 , C07D209/18 , A61P7/02 , C07C45/80 , C07C45/79 , C12P7/26 , C12P17/06 , C12P17/10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共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提取的化合物及其应用,将所述的共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接种于适宜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的步骤,所述的发酵培养基为PDA固体培养基,得到种子块,种子块接入PDB培养基培养,得到种子液,将种子液接入PDB培养基中摇床培养。对所述发酵产物进行分离提取步骤,将发酵产物过滤得到菌丝体和发酵液,其中发酵液萃取、浓缩;菌丝体干燥、萃取、浓缩,合并萃取产物,再经过层析制备分离得到所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和4具备一定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且这2个化合物能明显提高小鼠血浆内cAMP的含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103161A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1434646.1
申请日:2022-11-16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C12N1/14 , C12P17/04 , C07D307/79 , A61K31/343 , A61P3/10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生真菌Septoriella phragmitis及其应用,该菌株能够在液体发酵的情况下生产泽兰素。该菌株于2022年9月13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221413。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应用所述的保藏菌株制备泽兰素的方法,菌体的培养及发酵;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柱层析纯化。本发明为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泽兰素提供了新的菌种,通过该菌株发酵生产泽兰素的周期短,其摇瓶发酵的泽兰素的产量可达159.6μg/L。本菌种所产的泽兰素经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活性测试,在浓度为5μg/ml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22.34%和51.32%。泽兰素同时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作用,可作为抗糖尿病双靶点的先导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14409521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210006976.4
申请日:2022-01-05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C07C49/733 , C07D311/76 , C07D209/18 , A61P7/02 , C07C45/80 , C07C45/79 , C12P7/26 , C12P17/06 , C12P17/10 , C12R1/645
Abstract: 本 发 明 提 供 一 种 共 生 真 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提取的化合物及其应用,将所述的共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接种于适宜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的步骤,所述的发酵培养基为PDA固体培养基,得到种子块,种子块接入PDB培养基培养,得到种子液,将种子液接入PDB培养基中摇床培养。对所述发酵产物进行分离提取步骤,将发酵产物过滤得到菌丝体和发酵液,其中发酵液萃取、浓缩;菌丝体干燥、萃取、浓缩,合并萃取产物,再经过层析制备分离得到所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和4具备一定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且这2
-
公开(公告)号:CN115403590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211001161.3
申请日:2022-08-19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C07D493/14 , A61P3/10 , A61P5/50 , C12P17/18 , C12R1/6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口山酮类化合物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该口山酮类化合物是从内生真菌Aspergillus puniceus中分离得到。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法和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对该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得到1个口山酮类化合物1,通过NMR、MS、X‑ray等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经检索为新化合物,命名为austocystin R。还分离得到一个已知口山酮类化合物2(austocystin D),2个口山酮类化合物经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1(austocystin R)在浓度为1μg/ml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本发明的化合物制备方法简单,且化合物austocystin R同时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作用,其中对PTP1B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药,可作为抗糖尿病双靶点的先导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372320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569216.X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C07D311/76 , C07C49/683 , C07C45/80 , A61P7/02 , C12N1/14 , C12P17/06 , C12P7/26 , C12R1/645
Abstract: 蝗虫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蝗虫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brasiliense来源的萜类化合物及其提取方法和抗血小板聚集中的应用。所述化合物具备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它们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1.51%和15.91%,其中一个化合物优于阳性药阿司匹林的抑制率14.73%,可用于开发为治疗血小板聚集药物。因此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517492A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2010373437.5
申请日:2020-05-06
Applicant: 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 三峡大学
IPC: C02F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氧装置,设置于水体中用于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增氧装置包括水车、围设于水车之外的第一固定部、浮于水体表面上的螺旋桨,以及分别传动连接水车及螺旋桨的传动机构,第一固定部高度不小于水体最大水位高度,且第一固定部开设有与水体连通的缺口。当水体因降雨、排洪或水量调控等因素导致水位变化时,使得第一固定部内外出现水位差,水流通过缺口流入第一固定部或流出第一固定部的同时会对第一固定部内的水车进行冲刷,从而迫使水车转动,水车进一步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漂浮于水体表面的螺旋桨转动,利于空气中氧气进入水体中,从而增加了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上述增氧装置在增氧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减少了增氧成本。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