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06244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449842.5
申请日:2021-04-25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H01M4/58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10/36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锂/锌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氮化钒@氮掺杂碳的制备方法,属于电化学和新能源材料领域。本发明所述方法采取原位制备的方法将尿素或三聚氰胺、偏钒酸铵和葡萄糖通过固相混合方法混合后得到反应物原料,将反应物原料转移到瓷舟中在保护气氛下于管式炉中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得到的黑色粉体即为氮化钒@氮掺杂碳复合材料。其形貌为玫瑰花状片层,氮化钒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7nm,且该粒子均匀的分布在氮掺杂碳载体上。氮掺杂碳载体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并为氮化钒纳米粒子提供协同作用。所述复合材料在储能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锂/锌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表现出了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200126A
公开(公告)日:2020-05-26
申请号:CN202010051130.3
申请日:2020-01-17
Applicant: 三峡大学 , 湖北江为新能源有限公司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7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晶态锡/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电化学和新能源材料领域。该非晶态锡/碳材料是直接以淀粉为碳源与五水合二氯化锡混合后经烧结得到锡/碳材料,再经高能球磨处理得到了非晶态锡/碳材料。本发明制备的非晶态锡/碳材料(a-Sn@C)与晶态锡/碳材料(c-Sn@C)相比,能够提供更多的嵌锂空间以及缓解锡基材料的体积膨胀,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时表现出了更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此外,本发明的研究思路可以扩展到制造应用于能量存储和转换的其它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4744148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338756.1
申请日:2022-04-01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H01M4/133 , H01M4/139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倍率性能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首先,利用1,3,5‑苯三甲酸与金属阳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得到具有一定孔结构的配位聚合物,然后经过低温碳化和酸洗过程得到具有高度无序和多孔结构的硬碳负极材料。本发明通过配位聚合和低温碳化的方法不仅使材料保留有均匀的适于离子传输的多孔结构,增加了电解质溶液与负极材料的接触面积,提供了更多的储钠活性位点,缩短了钠离子的扩散距离,而且也使材料保留了部分1,3,5‑苯三甲酸中利于Na+快速存储的含氧官能团,这对增加倾斜容量和降低平台容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制备得到的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363465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523947.0
申请日:2021-05-13
Applicant: 三峡大学
IPC: H01M4/583 , H01M4/62 , H01M4/04 , H01M4/133 , H01M10/0525 , H01M10/054 ,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将块状无烟煤粉碎得到无烟煤粉末,将无烟煤粉末置于保护气氛中,通过热处理得到无烟煤热解碳负极材料。本发明所获得的锂离子电池无烟煤热解碳负极材料在1 A g‑1电流密度下500次循环后仍表现出62.0 mAh g‑1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达69.3%,而商用石墨负极表现出24.4 mAh g‑1的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仅为28.4%。所制备的无烟煤热解碳在钾离子半电池中也表现出较石墨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且经过N或P等元素掺杂可以有效提升无烟煤热解碳材料的储钾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