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21133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1131353.6
申请日:2022-09-16
Applicant: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12N15/74 , C12N15/53 , C12N15/54 , C12N15/60 , C12N15/61 , C12N9/02 , C12N9/04 , C12N9/10 , C12N9/12 , C12N9/88 , C12N9/90 , C12N1/21 , C12P5/00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成柠檬烯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本发明公开的合成柠檬烯的工程菌的构建方法是以钩虫贪铜菌H16为出发菌株,将hmgs、hmgr和mvaK基因整合在基因组上并替换原有的phaC基因,得到H16‑1菌株;将mvaK2、mvaD以及FNI基因整合在基因组上并替换原有的LDH基因,得到H16‑2菌株;敲除lpdA基因,得到H16‑3菌株;最后将包含CrtE基因以及LS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H16‑3菌株以表达这两种基因,得到H16‑4菌株。本发明提供的工程菌H16‑4在250mL摇瓶中利用果糖生产柠檬烯的产量可达186mg/L。本发明对于柠檬烯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7402862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210830722.4
申请日:2022-07-15
Applicant: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来源于Klebsiella grimontii的L‑赖氨酸脱羧酶及其应用。本发明公开的L‑赖氨酸脱羧酶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其突变体具有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发明提供的L‑赖氨酸脱羧酶及其突变体可以高效催化1,5‑戊二胺的合成。
-
公开(公告)号:CN11740284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210830742.1
申请日:2022-07-15
Applicant: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4‑氨基丁酸转氨酶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公开的4‑氨基丁酸转氨酶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其突变体具有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发明提供的4‑氨基丁酸转氨酶可以高效催化戊二酸合成。
-
公开(公告)号:CN118147025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211563608.6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合成番茄红素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构建方法包括:以大肠杆菌为出发菌,将mvaE、mvaS、mvaK1、mvaK2、mvd1基因整合在大肠杆菌基因组上,以及可选地,将fabD、accAB基因整合在大肠杆菌基因组上,再导入番茄红素合成途径的idsA、crtE、crtI基因,即得到所述的合成番茄红素的工程菌。本发明的菌株能够提高番茄红素的产量,推动了番茄红素的工业化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18048378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211424116.9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12N15/74 , C12N15/53 , C12N15/54 , C12N15/61 , C12N1/21 , C12P23/00 , C12N9/02 , C12N9/10 , C12N9/90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合成β‑胡萝卜素的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合成β‑胡萝卜素的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包括:(1)以钩虫贪铜菌H16为出发菌株,将来源于异常球菌DSM 21211的dxs基因以及来源于的农研丝杆菌GR20‑10的idi基因整合在钩虫贪铜菌基因组上,并替换钩虫贪铜菌基因组的phaCAB基因,得到H16‑1菌株;(2)敲除H16‑1菌株基因组上的lpdA基因和LDH基因,得到H16‑3菌株;(3)将GGPP合成酶、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以及番茄红素β‑环化酶的基因转入H16‑3菌株,得到H16‑4菌株,即为合成β‑胡萝卜素的工程菌。本发明的工程菌在250ml发酵罐中利用二氧化碳生产β‑胡萝卜素的产量可达128.5mg/L,对于二氧化碳的利用以及β‑胡萝卜素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7535280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210913355.4
申请日:2022-08-01
Applicant: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12N11/12 , C12N11/084 , C12N11/089 , C12N11/10 , C12N11/14 , C12P7/46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固定化微生物菌种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方法,包括秸秆的预处理与变性、变性秸秆吸附菌体、固定化菌种细胞微球的制备、固定化微球的改性、固定化发酵的步骤。本发明制备的固定化微球通过表面活性剂进行微球表面变性处理,使得载体的通透性增强,便于CO2进入固定化微球内,传质效果好,机械能力强,且包埋的菌体不渗漏,提高了丁二酸发酵产量,由游离细胞发酵产酸的50g/L提高至90g/L左右,产酸速率由0.8g/L/h提高至1.5g/L/h,转化率由75%提高至最高95%,可反复发酵至少15个批次,仍能保持高效的生产效率,且连续多批次发酵使用后的固定化载体还可以继续回收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402904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210830738.5
申请日:2022-07-15
Applicant: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12N15/74 , C12N15/53 , C12N15/54 , C12N15/60 , C12N9/88 , C12N9/02 , C12N9/10 , C12N9/12 , C12N1/21 , C12P7/625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合成PHA的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本发明首先将来源于索氏甲烷丝菌GP6的Rubisco基因整合在基因组上,并将原有的启动子进行替换;再进一步将来源于杨氏柠檬酸杆菌ATCC 29220的氢化酶基因整合在基因组在上,为了进一步提高PHA产量将竞争途径乳酸脱氢酶基因进行敲除,同时过表达PHA合成基因。本发明提供的工程菌株采用高密度发酵培养方法,在5L发酵罐中PHA的产量可达细胞干重的83.5%,且细胞干重达到22.14g/L。本发明对于PHA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53107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10139735.1
申请日:2023-02-21
Applicant: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象草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方法,主要包括象草预处理、水解制糖、菌种活化、丁二酸发酵等步骤。本发明通过在发酵过程中的象草水解糖中复合添加一定比例的山梨醇或粗甘油并结合调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组成等手段调控氧化还原电位,增强丁二酸合成路径中所需的还原力供给,进一步提升了利用象草发酵所得的丁二酸产量和转化率,由初始的40g/L提高至80g/L,产酸速率由0.56g/L/h提高至1.11g/L/h,转化率由初始50%提高至98%,解决了直接利用象草水解糖发酵生产丁二酸产量低和乙酸生成多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利用象草发酵生产丁二酸的可行性,扩大了丁二酸发酵的原料选择,并为利用象草生产其它生物基化学品的利用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7721132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1127343.5
申请日:2022-09-16
Applicant: 万华化学(四川)有限公司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12N15/74 , C12N1/21 , C12N15/31 , A62D3/02 , A62D101/22 , A62D101/28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降解2,4,6‑三氯苯酚的菌株及其构建方法。本发明公开的菌株是是以钩虫贪铜菌JMP134(Cupriavidus necator JMP134)为出发菌株,将外源TcpA基因、TcpC基因以及TcpD基因整合在phaC基因之前,得到JMP134‑1菌株;在JMP134‑1菌株中过表达来源于其自身的PcaI基因、PcaJ基因和PcaF基因,得到JMP134‑2菌株。与出发菌株JMP134相比,改造后的工程菌株JMP134‑2,在含有2,4,6‑三氯苯酚作为唯一碳源的MM培养基上OD600可以达到0.63,提高了1.625倍,并且2,4,6‑TCP的降解能力是其2.19倍。
-
公开(公告)号:CN117402861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210830390.X
申请日:2022-07-15
Applicant: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来源于Pseudomonas mendocina的L‑赖氨酸脱羧酶及其应用。本发明公开的L‑赖氨酸脱羧酶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其突变体具有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发明提供的L‑赖氨酸脱羧酶及其突变体可以高效催化1,5‑戊二胺的合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