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电池片生产过程中氮氧化物尾气的处理工艺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258780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331602.5

    申请日:2024-0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电池片生产过程中氮氧化物尾气的处理工艺及系统,该系统包括:反应器,其具有进气布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布气口上设置有进气风扇;两块间隔设置在所述反应器内的催化板,所述催化板内部中空、外壁透明且具有多孔结构,所述催化板内部填充有Fe改性TiO2催化剂,两块催化板与反应器内壁之间围绕形成光照催化室;光源,其为紫外灯或可见光灯,设置在所述光照催化室内。本发明以单室光催化反应器为核心联合Fe改性TiO2催化剂的工艺,可以实现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高效去除,且整体工艺简单、易于操作、运行成本低、节能环保,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一种深度处理高浓度含氟废水的工艺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240986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544374.X

    申请日:2024-10-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度处理高浓度含氟废水的工艺及系统,该工艺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级除氟反应工艺段、第二级除氟反应工艺段和第三级除氟反应工艺段;第一级除氟反应工艺段采用化学沉淀法进行一级除氟,第二级除氟反应工艺段采用混凝沉淀法进行二级除氟,第三级除氟反应工艺段段采用电絮凝法进行三级除氟。本发明中利用化学沉淀法进行一级除氟使高含氟废水变成低浓度含氟废水,然后利用混凝沉淀法进一步对氟离子进行去除,最后利用电絮凝法进行深度除氟,能够解决现有高含氟废水处理后出水氟离子浓度难以达到1.5mg/L以下的问题。本发明中的电絮凝法产生的污泥量相对较少,且不需要额外添加助凝剂,可以明显减少出水中的Al离子含量。

    一种基于吸附还原的工业废气一体化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130158B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111268065.0

    申请日:2021-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吸附还原的工业废气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吸附件,吸附件包括吸附箱、吸附导向管和吸附罐,吸附导向管设置在吸附箱上,吸附罐设置在吸附导向管内;吸附收集件;还原件,还原件用于对吸附罐进行还原处理;吸附装配件,吸附装配件包括吸附分发件和装填件,吸附分发件和装填件均设置在吸附箱上;其中:吸附饱和的吸附罐被装填件从吸附导向管一端推出,吸附收集件将被推出的吸附罐推移至还原件内做还原处理,吸附分发件将还原处理后的吸附罐放置在装填件上,待装填件将还原后的吸附罐推入吸附导向管另一端。本发明设计思路新颖、结构简洁、自动化程度高、废气吸附效率高,能够有效降低维修保养次数和费用。

    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450686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010240609.1

    申请日:2020-03-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包括:脱硫脱硝部,脱硫脱硝部包括支撑座、壳体和脱硫脱硝件,壳体设置在支撑座上,脱硫脱硝件设置在壳体上;脱硫脱硝件包括上侧固定板、废气分流管、下侧固定板和脱硫脱硝液管,上侧固定板和下侧固定板均设置在壳体上,废气分流管设置在上侧固定板和下侧固定板上,脱硫脱硝液管设置在废气分流管上;除尘部,除尘部设置在脱硫脱硝部上,除尘部包括旋风筒体、旋转动力件和集尘件,旋风筒体设置在上侧固定板和下侧固定板上,旋转动力件设置在壳体上,集尘件设置在旋风筒体上。本发明结构简单、结构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使用范围广、操作流程简单和废气净化效率高。

    一种高活性稳定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4671495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210293208.1

    申请日:2022-03-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活性稳定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阳极基体预处理;2)配制涂层溶液,该涂层溶液中包括Sb离子、Sn离子以及羟基咪唑类离子液体;3)将配制的涂层溶液均匀涂刷在预处理后的阳极基体表面,加热使表面溶剂挥发,然后在300~400℃进行热氧化,冷却后得到高活性稳定阳极材料。本发明基于涂覆热分解法,通过高性能离子液体改性SnO2电极制备了一种高活性稳定阳极材料,采用Sb和咪唑类离子液体对进行掺杂改性,获得的阳极电极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较高的•OH自由基生成能力,将其应用于焦化

    一种钢渣捕碳资源化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10106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841326.2

    申请日:2023-12-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渣捕碳资源化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其中处理装置包括:上料机构,用于提升输送钢渣微粉;活性改性机构,和上料机构的出口连接,用于对钢渣进行表面活化及活性组分负载;固碳反应机构,和活性改性机构的出口连接,用于使活化的钢渣微粉发生固碳反应;回收输送机构,其进口和固碳反应机构的回收口连接,其出口和上料机构的进口连接;其中,发生固碳反应和未发生固碳反应的混合物的目数大于预设目数进入卸料口,发生固碳反应和未发生固碳反应的混合物的目数小于预设目数通过回收口经回收输送机构进入上料机构继续循环固碳。本发明优化捕碳工艺,提高钢渣的反应效率,提高钢渣反应活性。

    一种工业废气一体化除尘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111366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010053488.X

    申请日:2020-0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废气一体化除尘装置,包括:旋风除尘部,旋风除尘部包括旋风直筒、支撑柱、旋风锥筒和排尘件,旋风直筒设置在支撑柱上,旋风锥筒设置在旋风直筒上,排尘件设置在旋风锥筒上;排尘件包括排尘管、蝶阀和粉尘收集箱,排尘管设置在旋风锥筒上,蝶阀和粉尘收集箱均设置在排尘管上;旋风直筒呈筒状,旋风直筒一端侧壁固定贯通设置有废气入风管,废气入风管与旋风直筒相切;袋式除尘部,袋式除尘部包括布袋笼、刮尘件和防尘摩擦件,布袋笼设置在旋风直筒上,刮尘件和防尘摩擦件均设置在布袋笼上;防尘摩擦件受高速旋风作用将沿周向旋转。本发明结构简洁、结构设计紧凑、空间利用率高、除尘和排尘效率高。

    工厂烟气脱硫脱硝装置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841427B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1911331661.1

    申请日:2019-12-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厂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进气风机、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过滤装置;第一壳体内沿水平方向可转动设置有转轴,转轴上固接有至少一个吸收盘,第一壳体内盛装有吸收液,吸收盘的一部分浸入吸收液中;第二壳体内可转动设置有与吸收盘共轴的驱动叶轮。本发明通过吸收盘转动,利用其多孔结构不停的浸入吸收液中,为吸收盘补充新的吸收液,烟气透过吸收盘时,与吸收盘内部的吸收液充分反应,能改善烟气与吸收液的接触效果,提高脱硫脱硝效果;本发明利用第一壳体排出的气体的动力来带动所述驱动叶轮转动,从而带动吸收盘转动,通过自身的排气作为动力源,减少了一个驱动电机,降低了能耗。

    一种基于排放浓度监测的双层式废气处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368797B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1910799554.5

    申请日:2019-08-28

    Abstract: 一种基于排放浓度监测的双层式废气处理系统,处理装置高度中心横向设置一分层隔断,将处理装置划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喷淋塔贯穿分层隔断并与处理装置的上下两端连接,第一塔体贴合在第一阻隔板上,第一阻隔板上贯穿开设有第一连通口,第一连通口与第一出气口处于同一轴向高度;第二塔体贴合在第二阻隔板上,第二阻隔板上贯穿开设有第二连通口,第二连通口与第二出气口处于同一轴向高度;喷淋装置,其设置在喷淋塔顶部;排气口出设置一浓度检测装置,分层隔断第一端贯穿开口有贯通口,喷淋塔沿轴向转动在处理装置中,喷淋塔的转动速度与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浓度成反比。本发明降低吸收液的使用量,并提高对废气的吸收率。

    复合材料套筒型填料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115912B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1910369779.7

    申请日:2019-05-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套筒型填料,包括外环体、设置在所述的外环体内部的内芯体、连接在所述的外环体、内芯体之间的连接件,所述的外环体、内芯体之间形成第一烟气通道。本发明克服了目前市面上填料在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成反比这方面的不足,在制造上方便实施,有着较大比表面积和较大孔隙率的优点,其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之间的关系成正比,比表面积增大的同时,孔隙率也有所增大;当套筒结构内外使用两种材料时,内部的聚乙烯塑料满足生物膜附着性且耐腐蚀性较好,外部的不锈钢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较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