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520509A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1110402683.X
申请日:2011-12-07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子晶体光纤熔接成像系统,包括第一成像单元和第二成像单元,分别用于获取正对放置的被熔接的两根光子晶体光纤的端面图像;第一成像单元包括:光源模块,设置在被熔接的第一光子晶体光纤端面一侧,将发出的光线照射在端面上;显微成像模块,位于光源模块所在的一侧,用于接收端面反射的光线,并获取端面图像;第二成像单元的结构与第一成像单元的结构相同,其包括的各模块相对于被熔接的第二光子晶体光纤端面的设置位置与第一成像单元各模块相对于第一光子晶体光纤端面的设置位置相同。本发明充分考虑了杂散光、反射光、相干光等因素的影响,设计了转折光路,同时获取两被熔光纤的端面图像,结构简单,图像清晰,满足熔接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2419462A
公开(公告)日:2012-04-18
申请号:CN201110404723.4
申请日:2011-12-08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2B6/25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光纤熔接点加热装置,包括:激光器,用于输出激光光束;调制器,与所述激光器连接,用于调制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光束能量;光纤耦合器,其输入端通过传能光纤与所述激光器连接,接收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光束并将其分为能量相等的两束激光束;第一光纤聚焦透镜和第二光纤聚焦透镜,对称设置在两根待熔光纤熔接点两侧,分别通过传能光纤与所述光纤耦合器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所述光纤耦合器输出的激光束会聚至两根待熔光纤熔接点。本发明装置稳定性好,精度高,熔接点温度易于控制;整个装置结构简洁易行,可操作性强;无复杂的光学系统,成本低,可用于光子晶体光纤、双包层光纤、空芯光纤等熔接点的加热。
-
公开(公告)号:CN102385216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315854.5
申请日:2011-10-18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保偏光纤模间干涉的布拉格光纤光栅解调方法,其主要是由宽带光源发出的光经2X2耦合器分成两路,一路进入单模光纤做为参考光路,另一路进入光纤光栅后再经2X2耦合器返回并通过光纤偏振器进入保偏光纤做为解调光路;进入解调光路的反射光经模间干涉输出边瓣提取器后由光探测器探测光强;两路信号进入信号处理系统中通过AD转换器将两个光探测器输出的模拟电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信号处理系统部分给出解调信息到显示设备和PC设备。本发明能够实现用一小段保偏光纤完成布拉格光纤光栅的解调,从而大幅降低系统复杂度和成本,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布拉格光纤光栅反射光波长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1251623A
公开(公告)日:2008-08-27
申请号:CN200810054622.7
申请日:2008-03-22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子晶体光纤的熔接装置及其方法。所述熔接装置的处理控制单元(9)和调制二氧化碳激光器单元(8)的频率控制器(13)、应力传感器解调单元(11)、三维对准控制器及夹具控制单元(10)连接;下、上三维运动V型槽装置(2,5)的机械传动机构与三维对准控制器及夹具控制单元(10)的三维对准控制器连接;调制二氧化碳激光器单元(8)通过传能光纤(16)将激光传送到光纤输出点(4)对被熔光纤(3)进行熔接。所述方法的步骤:1)以光纤结构信息选择熔接参数;2)利用光纤结构信息调整V型槽夹具的夹持力;3)对两个待熔光纤进行三维对准;4)用设定频率的频率调制器调制二氧化碳激光器,使激光通过传能光纤传输到被熔光纤处进行熔接。本发明结构简单、抗振动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制造容易,适用于不同规格光子晶体光纤之间及光子晶体光纤与常规光纤之间的熔接。
-
公开(公告)号:CN114972879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210672078.2
申请日:2022-06-14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30 , G06V10/25 , G06N2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绿潮面积遥感监测方法,包括:使用搭载高光谱成像仪的无人机在实验海域进行航拍;对航拍图像进行图像裁剪、反射率校正、平滑降噪、光谱增强的预处理工作;基于光谱特征,进行波段选择提炼光谱信息并减少分类计算量;利用投票分类器对航拍图像进行分类预测,计算绿潮覆盖面积;本发明基于实地航拍高光谱图像采集到的光谱特征信息构建了以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法为三输入的投票分类器模型,通过对实验区高光谱图像的预测应用,证明了该模型在预测大数据时仍保持较高准确率,且在混合像元区也能给出定义,证明了该方法的在绿潮遥感监测领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58240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110624711.6
申请日:2021-06-04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1K11/3206 , G01L1/24 , G01L1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DUS‑FBG的大面积柔性智能皮肤的温度及压力传感器,涉及柔性电子技术领域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温敏柔性材料以及由所述温敏柔性材料封装的传感阵列;所述传感阵列为两根中心波长不同的DUS‑FBG交错U型排布阵列;可调谐激光器模块,用于为所述传感阵列提供入射光源;温度和压力检测模块,用于基于两根DUS‑FBG的中心波长漂移量进行温度及压力信号检测和定位。本发明改善了现有方法灵敏度低,材料成型面积小的缺点,实现高灵敏度,大面积可穿戴的柔性智能皮肤的温度及压力传感器。
-
公开(公告)号:CN116215902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138684.0
申请日:2023-02-20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B64U10/14 , B64C39/02 , A01M21/04 , B64U101/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具备视觉识别功能的激光除草无人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机翼,所述机体的底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安装箱与起落架,本发明中第一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柱当夹角变小时,第二滑动块通过第二滑动槽进入环形滑动槽中,进而实现安装板上激光除草结构可以转动方向,实现对地面上不同方向与角度的草进行去除,通过第一伸缩气缸的工作推动第一运动柱向下运动,第一运动柱贯穿通过安装箱的底侧内壁,且通孔为竖直状态,第一运动柱会向下运动,并会通过销轴带动第二运动柱对圆形球进行推动,圆形球活动安装在限位环块中的,这样圆形球会转动并带动监测探头改变监测范围,增加监测角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725331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1910201278.8
申请日:2019-03-18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无人艇避障方法,首先利用激光雷达采集周围环境障碍物点云数据,进行聚类处理,然后对获取的聚类结果进行计算,得到无人艇可安全通过的区域范围边界,然后通过安全通过角度集合、目标航向角和当前航向角来计算无人艇下一时刻的航向角,最后将计算所得的安全通过路径传递至无人艇控制部件,使无人艇按照路径规避障碍物,本发明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通过对激光雷达数据进行聚类处理,大大简化了点云数据量,同时为安全通过角添加了安全偏移量,保证船身可安全通过,通过对无人艇当前航向角、目标航向角和当前可安全通过航向角三个量进行了划分,从而保证了无人艇在可达到目标点的情况下还可以避开障碍物。
-
公开(公告)号:CN115219060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297646.5
申请日:2022-03-24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1K11/3206 , G01L11/02 , G01D5/353 , B63B35/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智能浮力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光纤浮力材料,该浮力材料从实时监测浮力材料健康状况的角度出发,将光纤光栅内嵌分布于浮力材料内部,利用光纤光栅测量浮力材料所处温度以及受到深海环境的压力分布,从监测浮力材料承受压力分布、监测浮力材料健康状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智能光纤浮力材料的设计;将光纤光栅内嵌进浮力材料中,通过光纤光栅反馈浮力材料的温度和应力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13933242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1088509.2
申请日:2021-09-16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光谱总有机碳原位传感器光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海水水质在线监测技术领域,所述光路结构为倒“凹”字型结构,包括光源固定平板、分束镜固定平板、参考光路探测器固定平板、透射测量光路探测器固定平板、90°方向探测器固定平板和水流通路;光源固定平板、分束镜固定平板、参考光路探测器固定平板处于同一平面;水流通路位于90°方向探测器固定平板的正上方;光源固定平板、参考光路探测器固定平板、透射测量光路探测器固定平板和90°方向探测器固定平板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光源和光探测器的若干个通孔。本发明能够增强光学传感器稳定性,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减少浊度对光谱法测量总有机碳的影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