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423760B
公开(公告)日:2011-11-09
申请号:CN200710134534.3
申请日:2007-10-31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C09K11/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阴极化碲电极制备高荧光效率碲化镉量子点的方法。特征是①以稳定的碲棒为碲电极,在-0.95~-1.2V(相对于Ag|AgCl|KCI(sat.)电极)电位下,用碲电极为碲源阴极化制备碲化镉前驱体溶液,取代了易被空气氧化的碲氢化钠或碲化氢碲源,或易吸水的碲化铝碲源,因而量子点的制备可在敞开体系中进行,不需要特定的保护气氛;②以巯基化合物为稳定剂,可制得表面不同修饰基团的碲化镉量子点;③制备过程在70~100℃的水相中完成,可制得水溶性量子点,用于生物标记和检测;④控制加热时间可以调整碲化镉量子点的粒径和最大发光波长。本发明合成的碲化镉量子点粒径为2.0-5.0nm、最大发射波长为500-650nm,发射谱半峰宽为40-55nm、荧光量子产率为60-78%。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绿色、重现性好和成本低等特点,为合成高质量碲化镉量子点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将在纳米器件、光电子学及生物传感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1021530B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0710021074.3
申请日:2007-03-2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33/543 , G01N21/76 , G01N35/00
Abstract: 一种自动化通道分辨化学发光多组分免疫检测系统及分析方法,该检测系统中温育系统的试管(6)中放置磁珠(7)和搅拌子(8),并置于磁力搅拌器(9)上;溶液传输系统由蠕动泵(11)、连接管(10)和多位阀(5)组成;信号分辨采集系统由检测通导(12)、光门(13)、磁铁(14)和化学发光检测器(15)组成;该分析方法是在功能化的磁珠表面固定多种组分的包被抗体,和待检测物与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示踪抗体反应形成夹心免疫复合物;用缓冲液洗净未结合的过量酶标抗体后通入化学发光底物液,以光门遮蔽检测通道,分别检测不同通道中组分的浓度,检测完成后冲出磁珠进入下一分析流程。该方法速度快、成本低、重现性好、灵敏度高,适合于环境监测、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908663B
公开(公告)日:2011-01-12
申请号:CN200610041334.9
申请日:2006-08-1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底物区带分辨化学发光的多组分免疫分析新方法与检测系统,包括溶液传输系统、免疫反应器、化学发光检测器和计算机;其中传输系统由多通道蠕动泵(6)、连接管(7)和多位选向阀(8)组成。该方法是在免疫反应器中固定多种组分的包被抗体,往免疫反应器中通入样品和酶标抗体后,如两组分分别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标记,形成两种夹心免疫复合物。洗净未结合的过量抗体后,依次通入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化学发光底物区带、冲洗缓冲液区带和碱性磷酸酶的化学发光底物区带,由信号强度确定组分浓度。检测完成后可再生反应器进入下一分析流程。该方法速度快、成本低、重现性好、灵敏度高,适合于环境监测、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1423760A
公开(公告)日:2009-05-06
申请号:CN200710134534.3
申请日:2007-10-31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C09K11/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阴极化碲电极制备高荧光效率碲化镉量子点的方法。特征是①以稳定的碲棒为碲电极,在-0.95~-1.2V(相对于Ag|AgCl|KCl(sat.)电极)电位下,用碲电极为碲源阴极化制备碲化镉前驱体溶液,取代了易被空气氧化的碲氢化钠或碲化氢碲源,或易吸水的碲化铝碲源,因而量子点的制备可在敞开体系中进行,不需要特定的保护气氛;②以巯基化合物为稳定剂,可制得表面不同修饰基团的碲化镉量子点;③制备过程在70~100℃的水相中完成,可制得水溶性量子点,用于生物标记和检测;④控制加热时间可以调整碲化镉量子点的粒径和最大发光波长。本发明合成的碲化镉量子点粒径为2.0-5.0nm、最大发射波长为500-650nm,发射谱半峰宽为40-55nm、荧光量子产率为60-78%。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绿色、重现性好和成本低等特点,为合成高质量碲化镉量子点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将在纳米器件、光电子学及生物传感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0357727C
公开(公告)日:2007-12-26
申请号:CN200410041175.3
申请日:2004-07-05
IPC: G01N27/403 , G01N27/327 , G01N33/53
Abstract: 肿瘤标志物的芯片电化学免疫测定方法:(1)通过化学修饰将电子传递媒介体固定在环形碳电极内表面,将该媒介体修饰的环形电极的内腔直接作为微反应池。参比电极和对电极置于反应池上方,反应池底部固定的抗原分子功能化膜;(2)当溶液中只存在适量辣根过氧化酶标记肿瘤标志物抗体时,温育后酶标抗体与反应池底部固定的抗原分子功能化膜上的抗原分子发生免疫反应使其连接在反应池底部。(3)当待测抗原溶液中含有HRP标记抗体和时,游离的免疫结合物可接触到反应室内壁固定的电子媒介体,从而可以在工作电极上获得催化H2O2氧化的催化电流,该催化电流与溶液中待测抗原含量成正比。本发明公开了相配合的微体积免疫测定芯片。
-
公开(公告)号:CN101021529A
公开(公告)日:2007-08-22
申请号:CN200710021073.9
申请日:2007-03-2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33/53 , G01N27/416 , G01N27/27 , G01N35/00
Abstract: 一种多分析物同时检测的高通量检测系统及电化学免疫分析方法。利用媒介体修饰的功能化壳聚糖膜固定抗原分子,结合竞争免疫分析方法,电极表面的抗原分子与样品中的抗原分子竞争温育溶液中的酶标抗体,使部分酶标抗体连接到电极表面,催化H2O2与电极表面共价固定的甲苯胺兰的反应,通过H2O2氧化的催化电流大小,间接获得溶液中待测抗原的含量。电子媒介体在电极表面的固定避免了由扩散引起的信号交叉,构造了无干扰免疫传感器阵列。并且通过与流动注射技术结合,实现了自动化的高通量检测输出。该传感器阵列制备简单、成本低、分析时间短、重现性好、灵敏度高、易于微型化和自动化,对生命分析化学、免疫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323296C
公开(公告)日:2007-06-27
申请号:CN200410041176.8
申请日:2004-07-05
IPC: G01N33/552 , G01N33/52 , G01N21/76
Abstract: 硅烷交联壳聚糖膜基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池:将该传感器与化学发光流动池结合,制备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池;化学发光流动池是由上层的塑料板、下层透明板和硅橡胶垫圈构成;在上层的塑料板开有二个通道,作为液体传输的进口和出口;在其内侧刻有一凹槽,用来嵌入免疫传感器;下层板为透光性较好玻璃或有机玻璃板,并直接放置在光电倍增管上方;中间采用硅橡胶垫圈形成反应池,免疫反应和发光检测均在此反应池中发生;免疫传感器的构造为在硅烷化载体表面制备壳聚糖膜,固定抗原分子,构造新型免疫传感器。本发明分析速度更快速,适用于临床在线快速检测;重现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96932C
公开(公告)日:2005-04-13
申请号:CN03113053.4
申请日:2003-03-26
IPC: G01N27/26 , G01N33/53 , G01N33/5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试剂安培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其制备步骤是将待测抗原溶解在缓冲溶液中,对载体表面进行预处理并在其表面滴涂上述溶液,悬于金属烷氧基化合物的液面上方,密闭此体系恒温水浴可获得免疫传感器。对待测抗原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可得到待测抗原的测定标准曲线,以及通过电化学信号的降低,在测定标准曲线上可查出相应浓度。此方法无需向待测样品溶液中加入媒介体或其它试剂,避免了媒介体等对电极的污染,简化了分析体系,分析反应也可一步完成,具有很好的精确性、重复复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588078A
公开(公告)日:2005-03-02
申请号:CN200410064732.3
申请日:2004-09-2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33/554 , G01N33/535 , G01N27/404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建立了一种肿瘤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原位电化学免疫检测新方法。通过化学修饰技术成功地将肿瘤细胞固定在金胶-壳聚糖膜仿生界面。本发明利用电化学技术简便、易行、价廉的特点,结合免疫分析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方法,通过固定化肿瘤细胞表面结合的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产生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分子,实现了肿瘤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原位安培检测。该方法将制备和检测集于一电极表面,细胞所需量及其它试剂的耗量少,温育时间短,测定成本低,检测速度和效率高。由于电化学仪器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分析速度快,可望实现临床肿瘤细胞表面各种抗原表达水平的快速测定,为肿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5975623B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111219329.3
申请日:2021-10-1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可视化误导细胞内唾液酸化的介孔硅探针。它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载体,表面同时修饰了半乳糖,叶酸和修饰有被黑洞猝灭剂1(BHQ1)猝灭的羧基荧光素(FAM)的功能双链DNA分子,内部装载有两端分别有苯硼酸和花菁5荧光素(Cy5)的功能单链DNA分子。当介孔硅探针通过其表面的叶酸介导的细胞内吞进入细胞内后,细胞内的唾液酸转移酶会以介孔硅探针表面的半乳糖为基底在连接上唾液酸,从介孔硅内部释放出来的功能单链DNA分子一端的Cy5的荧光用于示踪,另一端的苯硼酸会与连接的唾液酸特异性结合,并引发邻位链取代作用取代下功能双链DNA分子中修饰有BHQ1的单链,恢复FAM的荧光,实现细胞内唾液酸化的可视化误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