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制冷却垫片
    7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031021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739689.4

    申请日:2022-06-28

    Inventor: 项文武 黄国婵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冷却垫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强制冷却垫片,包括垫片,垫片为橡胶材质,垫片的内部设有空腔层,空腔层的内部填充有空心金属环;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回流管道和散热罐、抽吸泵,回流管道从垫片的侧面贯穿,与空心金属环连通设置,散热罐和抽吸泵均嵌合于回流管道上并与之连通设置。优点在于:本发明针对传统的橡胶性质,采用了内外结合的冷却方式来对其进行冷却,使其在高温中可以连续的长时间使用,从而达到高效的耐高温性的效果。

    基于冷渣机使用的刮渣机构及其刮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83446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210041175.1

    申请日:2022-0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冷渣机使用的刮渣机构及其刮渣方法,包括机构主体,所述机构主体的外侧开设有若干镂空槽,所述镂空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圆环,所述圆环的内侧开设有一号圆环滑轨,所述机构主体的内部开设有传送腔,所述机构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渣端盘,所述出渣端盘的内侧开设有二号圆环滑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冷渣机使用的刮渣机构及其刮渣方法,通过增加弧型刮渣组件,便于快速去除刮渣机内壁的残渣,将残渣向刮渣机构内腔输送,通过增加刮渣输送组件,能够将刮出残渣向输出端输送,降低了人工清渣成本,提高了清渣效率,通过增加动力衔动组件,能够提高刮渣机构的传动效率,为各部件提供高效动力。

    一种四分仓空气换热器
    7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110645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261139.8

    申请日:2021-10-28

    Applicant: 曾吉武

    Inventor: 曾吉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四分仓空气换热器,包括固定支撑轴,所述固定支撑轴的中部活动套接有有换热箱,所述换热箱的内部均匀开设有四个换热室,所述换热室的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换热箱中且位于换热室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活动轴,相邻两个所述活动轴之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通过换热室和换热板的设置,使得分别利用高温烟气与低温空气在换热换热过程中压力推动换热箱旋转,避免外加动力源的能源消耗,同时有效提高两种气体与换热板的接触时间和压力,一方面增加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增加换热时换热室中的气体压力,提高高温烟气的温度,继而增加活动轴的受热温度,提高换热效果。

    增强传质换热的方法以及使用其的换热构件

    公开(公告)号:CN113503755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1054798.4

    申请日:2021-09-09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增强传质换热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换热构件。该方法包括:将第一换热工质注入第一固定柱状外壳内壁和同轴套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柱状外壳内的用于传热的第三柱状壳体的外壁之间第一换热工质容纳腔,从而第一换热工质在换热工质容纳腔中形成位于中间的第一主流区和贴附所述第三柱状壳体的外壁的第一层流区;以及驱动所述第三柱状壳体旋转,使得贴附在所述第三柱状壳体的外壁上的第一换热工质的第一贴壁微团由于所述第三柱状壳体的旋转而产生离心运动而被从所述第三柱状壳体的外壁附近的第一层流区抛射到第一主流区,由此使得第一层流区的第一贴壁微团受迫翻滚,从而削弱第一层流区对热量传导到所述第三柱状壳体的外壁的阻隔。

    一种用于电石余热回收的高效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179183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010859538.3

    申请日:2020-08-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石余热回收的高效冷却装置,通过设置内换热筒和外隔热筒,在内换热筒和外隔热筒之间设置环形流道,内换热筒的内外壁充当主要的换热界面,在冷却电石时,内换热筒内部设置扇叶阵列和若干冷却水喷嘴,冷却水喷嘴将主水管中的冷却水喷射至内换热筒的内壁上,与环形流道中的电石进行换热;外隔热筒能够相对于内换热筒进行旋转,配合第一刮片,不仅能够实现对电石的引流,同时能够对内换热筒的外壁面进行清理。对于48MVA量级以下的电石炉,本发明能够将刚出炉的2000℃的熔融态电石在30min内冷却至1400℃左右;且在出口段能够实现电石固体的粒化,实现电石的高效生产。

    一种转底炉成品冷却系统
    7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551546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792168.0

    申请日:2021-07-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底炉成品冷却系统,包括供水单元、冷却单元、回水单元以及控制单元,供水单元、冷却单元和回水单元依次顺序连接,且供水单元还与回水单元连接,控制单元与冷却单元以及供水单元分别连接;冷却单元包括冷却筒和喷射单元,冷却筒用于容置所述转底炉成品,喷射单元用于对冷却筒进行冷却处理;回水单元用于将冷却单元产生的废水抽送至供水单元;供水单元用于对废水进行预设的处理后提供给冷却单元;控制单元用于对冷却单元进行调节,以使转底炉成品达到预期的冷却效果。本发明公开的转底炉成品冷却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转底炉成品经冷却后存在的内部结构损伤以及冷却过程中耗水量巨大的技术问题。

    一种密封结构及回转式换热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3310341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010125403.4

    申请日:2020-02-27

    Applicant: 王键

    Inventor: 王键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密封结构及包含该密封结构的回转式换热设备,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静子与转子连接部位的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的部分密封材料还环绕静子端部外壁布置;回转式换热设备采用前述密封结构。本发明的密封性能非常优异,无论是因设备运行导致密封环磨损或是因转子发生变形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密封性能,即使在设备长期运行过程中也能始终保持微漏风量甚至不漏风。

    费托合成—渣蜡热解析设备及其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2961696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108866.4

    申请日:2021-01-27

    Inventor: 王建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费托合成—渣蜡热解析设备及其工艺,涉及费托合成废渣处理领域,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的端部连接有排料机构,所述冷却机构远离排料机构的一端连接有进料机构,所述冷却机构的外壁安装有入水机构。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冷却机构以及排料机构,使第一刮板对密封板外壁进行刮除,使附着在密封板外壁的杂质刮除,完成对密封板的清除,且此时液封腔内的高压水泄压,弹性绳索拉动折叠板回位,折叠板的外壁开设的有多组第二刮板,在折叠板折叠回收时,第二刮板能够对折叠板外壁进行刮除,从而完成对折叠板的清理,能够有效的对冷渣机内壁残留的残渣进行清除,有效解决了渣蜡易附着在冷渣机内壁的问题。

    一种低阻燃气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回收节能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2304132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11117589.5

    申请日:2020-10-19

    Applicant: 丁文双

    Inventor: 丁文双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低阻燃气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回收节能设备,包括安装孔,所述回收槽,所述回收槽内部活动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外部活动连接有转动风叶,所述转动风叶外部活动连接有转动座,所述转动座外部活动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顶部活动连接有伸展座,所述伸展座底部活动连接有限位槽,所述伸展座顶部活动连接有吸热铜片,通过将该设备安装至锅炉排气孔处,此时锅炉燃烧产生的热气经安装孔流入至回收槽内,从而带动转动风叶围绕旋转轴转动,进而推动伸展座沿着限位槽的方向运动,进而带动吸热铜片运动,从而使得吸热铜片伸展开,从而达到了根据烟气的排量自调节余热回收面积的效果。

    吸收式热泵装置
    8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603703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780009345.5

    申请日:2017-01-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式热泵装置,其具备热交换部(33)、旋转体(35)和涂布部件(39),上述热交换部(33)在内部流通有热交换流体,上述旋转体(35)包含具有第1内部流路(36a)的中空的旋转轴部件(36),并形成为可通过离心力放出第1内部流路(36a)内的溶液,上述涂布部件(39)通过随着旋转体(35)的旋转进行移动,从而将流通于第1内部流路(36a)并被放出的溶液沿着热交换部(33)的导热面(32b)进行涂布。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