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574830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210254864.7

    申请日:2012-0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该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当空调器开启睡眠控制模式且运行在制冷(制热)模式时检测风机的运行状态;当风机的运行状态为高风档、中风档或自动风速时,在空调器开启睡眠控制模式第一预设时间后,控制风机运行于低风挡;在开启睡眠控制模式第二预设时间后,判断空调器的运行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温度阈值;当运行温度小于(大于)温度阈值时,将运行温度提高(降低)预设温度;以及否则退出睡眠控制模式。通过本发明,空调器在进入睡眠模式时,风机延时一段时间后转换至低风挡运行,避免风速骤降,通过控制室内环境温度在预定范围内,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

    换热器和空调
    7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676956B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1710931612.6

    申请日:2017-1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空调,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第一三通阀和支管,所述换热管的管路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制冷剂出口和支管接口,所述支管接口设置在所述制冷剂入口与所述制冷剂出口之间;所述第一三通阀的入口与制冷剂管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所述换热管的制冷剂入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出口通过所述支管与所述支管接口连通,所述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制冷剂管连通。本发明通过在现有换热器基础上增加一组分路控制,实现两套分路共用一套换热器,从而达到换热量范围可变的目的,同时结合档位风量控制一起即可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

    空调末端水流控制装置、空调末端的控制方法及空调

    公开(公告)号:CN115751654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566819.5

    申请日:2022-12-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末端水流控制装置、空调末端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包括:第一阀门,其接口连接进水管、出水管,以及空调末端的辐射换热器和对流换热器;第二阀门,其接口连接第一阀门、辐射换热器和对流换热器;控制器,根据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进行切换调整水流流经辐射换热器和对流换热器的顺序或者只流经一个换热器。本发明应用于空调末端设备,可以根据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来确定工作模式,切换水流经过强制对流换热器及辐射换热器的顺序或者是只单独经过一个换热器,来提高换热器与实际环境温度的匹配程度,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蜗壳结构、风机、新风机组及蜗壳线型的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90584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110384976.3

    申请日:2021-04-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蜗壳结构、风机、新风机组及蜗壳线型的确定方法,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解决了兼顾大风量需求时,蜗壳内易存在风场异响、噪音较大的技术问题。该蜗壳结构包括用于安装叶轮的蜗壳,蜗壳型线包括与蜗舌直接连接的起始线段,起始线段和型线上其余弧线段位于不同阿基米德螺旋线上,且起始线段的位置使起始线段与叶轮外缘之间构造出径向间隙d,径向间隙d满足:0.01D≤d≤0.2D,D为叶轮直径;本发明调节起始线段的位置,使该起始线段与型线上的其余线段位于不同的阿基米德螺旋线上,且在起始线段和叶轮外缘之间形成上述设定大小的径向间隙d,能够使得蜗壳内气流顺利流出保证流量的同时,降低了异响噪音,达到大风量和低噪音的平衡。

    新风机风道结构及新风机
    7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074414A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110497044.X

    申请日:2021-05-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风机风道结构及新风机,包括:壳体,连通壳体室内侧与室外侧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壳体室内侧和/或室外侧的新风口和排风口分别设有进出风方向相反的风机组件。本发明通过在新风机的同一侧同时设置进出风方向相反的风机组件,且可以采用相同或不相同的风机结构,实现双级增压提高进风和排风静压的目的。不需要采用增压风机,使风机最大限度运行在高能效区域,提高了电机效率,减小了风机旋转振动的影响。并通过调节风机电机转速和气流流速以及气流方向,实现了进出口静压的自动调节,提高了系统的舒适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