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22065916U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323531052.5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站房候车空间吊顶立体复合吸音降噪构造,包括波浪形单元吊顶,波浪形单元吊顶包括铝圆管管帘吊顶、水平龙骨、弹性吊杆龙骨和安装于弹性吊杆龙骨上的整体式多层复合吸音构造,铝圆管管帘吊顶通过连接螺栓安装在弹性吊杆龙骨的底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计吊顶表面形状和空间结构,把大型扁平矩形空间划分为小尺寸的聚合式声学空间,可以实现声波的多次散射,从而进一步提高声音的吸收效果;通过吊顶微孔铝圆管特殊的表面性能和空隙吸收声波能量,减少声音的反射,降低噪音传播和影响;通过吊顶表面材料和顶部承轨层结构形成的空间吸声体,有效减少声波的吸收、散射和透射,提高室内声音的清晰度和舒适度。
-
公开(公告)号:CN219045167U
公开(公告)日:2023-05-19
申请号:CN202222569556.5
申请日:2022-09-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液化天然气项目经理部 ,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潜水地下水排水系统,属于排水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围护结构,其设置于结构墙外侧,且其内置有排水管;结构底板,其设置于结构墙间的地面上;位于结构底板下方开设有板下排水盲沟,靠近结构墙处开设有与板下排水盲沟相连通的墙边汇水沟;排水管与墙边汇水沟相连通;板下排水盲沟自中部向四周形成中部高四周低的排水坡度,以使地下水流向墙边汇水沟;板下排水盲沟和墙边汇水沟内均填充有透水材料。本发明能够有效解决地下结构在施工阶段和永久使用阶段的疏排水和抗浮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2406223U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2020346612.7
申请日:2020-03-18
Applicant: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既有保留建筑的承载传力结构,包括:承载梁,位于既有保留建筑下方并承担所述既有保留建筑的载荷;竖向承载力构件,围绕所述既有保留建筑设于土层内;转换梁,用于连接所述承载梁和所述竖向承载力构件,从而将承载梁承担的载荷传递至竖向承载力构件。本实用新型既有保留建筑下方的承载梁可承载荷载,受力体系由所述承载梁通过转换梁传递至所述竖向承载力构件,最终由竖向承载力构件承载既有保留建筑整体的重量并将载荷向地下传递。本实用新型不会对既有保留建筑造成损伤,且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保护;可直接在既有保留建筑的下方施工基坑,对于作业场地面积的要求不高。
-
公开(公告)号:CN210636441U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1920995459.8
申请日:2019-06-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向隔墙。导向隔墙位于地下结构之中,包括两面相对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墙,两面所述钢筋混凝土墙之间的空间用于设置基坑围护结构;所述钢筋混凝土墙从所述地下结构的顶板向下延伸到所述地下结构的底板,每一面所述钢筋混凝土墙内设置有钢筋组件,所述钢筋组件的下端植入所述地下结构的底板内。本实用新型将基坑围护结构的作业区与地下结构的其他区域进行了分隔,一方面可以避免地下水涌入其他非作业区;另一方面能够形成足够的护壁泥浆液面高度,避免土壁坍塌;导向隔墙还起到对既有地下结构进行加固补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向隔墙,针对既有地下结构这一特定条件,避免了施工过程安全风险大,施工周期长,经济性差等缺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22908882U
公开(公告)日:2025-05-27
申请号:CN202421011872.3
申请日:2024-05-10
Applicant: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工程建设指挥部 ,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45 , E02D17/04 , E02D33/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基基础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逆作传力结构,包括钢托箱、围护墙、逆作结构、补强型钢梁、传力件和顶力控制装置;所述锚固端板通过锚筋固定安装在围护墙上,所述底托板位于锚固端板、竖肋板和锚筋的底部,所述竖肋板放置于底托板上并与锚固端板形成千斤顶隔仓、电源隔仓和监控传感器隔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逆作传力结构,该结构中设计有逆作传力结构,该结构中监控传感器采用红外线测距传感器实时量测边梁与围护墙的相对水平变形,同时将数据传递给主动控制系统,并通过千斤顶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该逆作支护结构能够主动调控变形,不会因为基坑变形导致特殊环境设施的保护要求。(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6156580U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121631397.6
申请日:2021-07-19
Applicant: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土岩组合地质的桩墙组合式支护结构,包括地下连续墙和下伸灌注桩,所述的地下连续墙内设有第一钢筋笼,所述的下伸灌注桩内设有第二钢筋笼,所述的地下连续墙位于下伸灌注桩上方,所述的第一钢筋笼通过转换钢组件与第二钢筋笼连接,所述的地下连续墙内设有注浆管,所述的注浆管端部靠近下伸灌注桩上端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既能保证支护结构在上部土体地层中的支护刚度,又可以减少支护结构在下部岩体地层中的施工难度、造价和工期,适用于上部为土体、下部为岩体的组合地质。
-
公开(公告)号:CN215857743U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21654653.3
申请日:2021-07-20
Applicant: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普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IPC: E02D17/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调控变形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混凝土支撑、凹槽式混凝土围檩和液压千斤顶,凹槽式混凝土围檩的内侧与混凝土支撑刚性连接,凹槽式混凝土围檩的外侧朝向基坑围护墙,且凹槽式混凝土围檩的外侧沿周向方向设有多个凹槽,液压千斤顶设置于凹槽内,两端分别抵在基坑围护墙和凹槽式混凝土围檩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基坑施工期间根据变形监测动态调控混凝土支撑的轴力,能主动对围护墙提供可靠的反力控制变形,又能补偿混凝土徐变收缩、温度收缩等产生的水平变形,有利于减少对基坑周边环境的扰动。
-
公开(公告)号:CN212477759U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21593275.8
申请日:2020-08-04
Applicant: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2D17/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坡面层,所述护坡面层包括:面层主体,铺设在一边坡上,包括从内到外依次堆叠的防水层、防护层及承载层,所述面层主体上预设有若干锚固孔,所述锚固孔贯穿所述防水层、防护层及所述承载层;若干锚钉,顺次贯穿所述承载层、所述防护层及所述防水层上对应的锚固孔并延伸至所述边坡的土体中。通过将所述护坡面层设置成具有防水、防护及加固功能为一体的叠层结构,能够更好地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基坑工程的顺利施工。并且,通过在面层主体上设置用于固定面层主体的锚固孔,可以显著提高护坡面层的施工效率,且不容易对面层主体造成损坏,便于回收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2954367U
公开(公告)日:2013-05-29
申请号:CN201220682598.3
申请日:2012-12-11
Applicant: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2D17/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区卸荷控制深大基坑变形的系统,包括深大基坑围护结构和一临时分隔墙,深大基坑邻近保护对象侧的坑内设置临时分隔墙,所述临时分隔墙将深大基坑分成远离保护对象的大基坑和邻近保护对象的窄条基坑两个区域。采用临时分隔墙将深大基坑分成远离保护对象的大基坑和邻近保护对象的窄条基坑两个区域分区卸荷,从而使深大基坑相对远离保护对象,先开挖远离保护对象的大基坑,通过快速施工完成大基坑底板浇筑,控制大坑卸荷产生的坑内隆起和坑外沉降,在窄条坑开挖时,可以通过重点控制窄条基坑的侧向变形以控制保护紧邻窄条基坑的保护对象,从而达到减小和控制深大基坑开挖对保护对象变形影响的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202298630U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120395615.0
申请日:2011-10-17
Applicant: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树根桩及桩侧挤密注浆的系统,能有效减小基坑开挖对相邻周边建筑的扰动,控制周边建筑沉降。将树根桩设置于基坑和周边建筑之间,一方面树根桩穿过基坑和周边建筑之间的土体滑动区并嵌入土体滑动区下部的土体,当土体产生滑移变形时,树根桩通过提高滑移面的抗剪能力以及桩身提供的桩侧阻力和刚度以限制桩后土体的变形发展,减小桩后建筑的沉降和变形;另一方面,当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形较大时,通过桩侧挤密注浆的方法,能有效控制树根桩侧向变形,减缓周边建筑的变形发展速率;再一方面,树根桩密贴排列,能将注浆压力均匀扩散至被保护建筑设施下的地基土中,可避免直接在地基中注浆造成的建筑设施不均匀上抬隆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