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人工降雨装置
    7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1726236U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922188024.5

    申请日:2019-12-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人工降雨装置,包括下端立柱和上端立柱,所述的下端立柱固定在地面上,并且内部设置有内孔,内孔的底部还连接有一横向设置的进水接头,该进水接头可相应连接到外设的水泵。本装置整体框架通过上端立柱和下端立柱支撑,下端立柱通过安装板固定安装,上端立柱的上端设置有一较大的布雨盘,而布雨盘的外侧则铰接安装有布雨杆,将上下端立柱竖直安装放置,将布雨杆横向安装放置就构成了模拟降雨的整体框架,拆卸的时候布雨杆铰接,可回缩到布雨盘的下方,而上端立柱相应与下端立柱折放,这样整体结构占用的面积较小,运输携带的时候非常的方便,并且打开后安装以及完成工作后拆卸都是非常的方便。

    改进型根系拉力测定装置的连接夹具

    公开(公告)号:CN209992093U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921134274.4

    申请日:2019-07-19

    Inventor: 庄家尧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型根系拉力测定装置的连接夹具,包括钳座,所述钳座上铰接有一对钳臂,两个所述钳臂的前端各自安装有夹头,两个所述夹头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根系的钳口,两个所述钳臂的后端之间设有一个楔块,所述钳座上设有用于带动所述楔块移动、使所述钳口趋向闭合的动力装置,两个所述钳臂之间设有使所述钳口趋向张开的弹性件,所述钳座上还设有拉耳。本实用新型夹头之间的夹持力通过楔块与动力装置来实现,解决了夹持力受拉紧力限制的问题,而动力装置本身能很方便的实现夹持力的调节,防止破坏根系的完整度,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后,即可保证植物拉力测定顺利、精确的进行。

    一种水土保持用生态护坡
    7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622080U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22370563.2

    申请日:2022-09-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土保持用生态护坡,涉及到水土保持的技术领域,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种植框。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加强板、连接片、插柱、固定爪、螺纹杆和加强爪,在遇到雨水天气时,雨水会落入种植框中,然后通过流水口依次流入到其他的种植框内部,然后再从最后一个种植框上的流水口中流出,在雨水冲刷时,会产生较大的拉力,会拉着种植框向下移动,加强爪会抓配合固定爪抓紧更多的泥土,然后加强板上笔直向下的插柱也会起更好到抓地效果,不同角度的抓地使其抓地效果更加牢固,并且多个种植框通过连接片和插柱连接在一起,会一起受到拉力,从而增强受力效果,不会被冲走,固定效果更强。

    一种宽度流域流速流量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2807119U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21531502.4

    申请日:2020-07-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宽度流域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包括一个设置有上、下侧板以及前、后侧板的框体结构,前、后侧板之间相应安装有过水筒体,并且设置过水筒体的前后筒口均为开口式结构,所述的过水筒体设置在前后侧板的两侧部位处,并且所述的过水筒体内还相应安装有流速测量装置以及流量测量装置。本装置中过水筒体的前后端的筒口均是开口设置的,每一过水筒体内均安装有流速测量装置以及流量测量装置,将整体装置放置在河流之后,可以较宽幅度的测量水体的流量以及流速,适合宽度水域,本装置放置在水体的时候通过设置的下放杆设置,下放杆可以固定在船体上或者浮桥等浮力装置上,固定位置,从而进行测量,十分的方便。

    一种大型蒸发器
    7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1987122U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922201794.9

    申请日:2019-12-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型蒸发器,包括底框以及设置在底框上方的箱体框;所述的底框上前侧框边与后侧框边的两侧还分别安装有一向上凸起的刀环,并且前侧框边与后侧框边的上方还分别设置有一左一右的两个横向力臂,而相应横向力臂的下端则设置有与刀环对应的刀环槽,该下端面的刀环槽与底框上的刀环位置对应安装。本装置中各力臂设置较为合理,纵向力臂上的重量压力可直接传递至力感应器上,而四角处的重量压力先通过竖向力臂,再通过横向力臂的杠杆作用以及刀环和刀环槽的配合传递至中间力臂,中间力臂与纵向力臂汇合后,传递至力感应器上,使得蒸发箱的重量测量数据更加的准确。(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大型升降式模拟降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1329907U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1922200738.3

    申请日:2019-12-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型升降式模拟降雨装置,包括两侧的固定框架以及设置在两侧固定框架之间的降雨框架;所述的降雨框架左右侧各通过滑轮支架安装有向上伸出的动滑轮;而固定框架的上端则通过滑轮支架安装有向内侧横向伸出的定滑轮;降雨框架上两侧的动滑轮的位置与固定框架上两侧定滑轮的位置对应;所述降雨框架左侧动滑轮上安装有钢丝,该钢丝的端部相应固定,钢丝延伸缠绕在左侧动滑轮上,并向右侧延伸缠绕在右侧动滑轮上。本实用新型通过钢丝以及动滑轮和定滑轮的配合,升降过程较为简单平稳;而且升降过程中,雨流顺畅,不会有进水管弯曲堵塞的问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可移动变坡径流组分测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0376352U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921128208.6

    申请日:2019-07-18

    Inventor: 庄家尧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变坡径流组分测定装置,涉及坡面径流测量技术领域,包括槽体,槽体的上方设置有自记雨量计,槽体的底部设有控制其旋转的控制机构,槽体内设置有承载实验土的支承板,支承板上设有通孔并包覆有渗水土工布,支承板与槽体的底部之间形成一集水槽,支承板内为中空结构,支承板内设置有加强部,连接板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与槽体连通的坡面径流导流管、土壤中层导流管以及土壤下层导流管。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变坡径流组分测定装置在承载实验土的支承板内设置有加强层,提高了支承板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强度,可有效防止土壤压坏支承板。

    一种根系拉力测定用柔性连接夹具

    公开(公告)号:CN208297022U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820775232.8

    申请日:2018-05-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根系拉力测定用柔性连接夹具,包括一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夹臂槽,而所述的夹臂槽内则铰接安装有与固定板垂直放置的夹臂;并且两个夹臂的同一端部还安装有相对应的夹具头。本装置在使用时柔性连接头往后拉,带动曲柄夹板向外侧翻转,从而使夹臂整体产生杠杆运动,曲柄前端的夹具头夹紧根系,而弹簧件相应被拉伸对拉套产生拉紧力,从而使曲柄前端的夹具头柔性夹紧根系而不是在拉力测定之前就直接将根系固定在夹具上,能更好的保护根系的完成度以及得到更准确的拉力测定的结果。(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3427493U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021530023.0

    申请日:2020-07-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装置,包括位于上方的上层悬空滴灌装置和位于下方的下层填埋灌溉装置;上层悬空滴灌装置包括两侧的支撑支架以及安装在支撑支架上横向设置的若干个滴灌管;所述的滴灌管上相应设置有滴灌头,并且所有的滴灌管平行设置。本装置中在上方通过支撑支架安装滴灌管,在滴灌管上安装滴灌头,滴灌管和主灌溉管上均设置有电磁阀,总管上连接安装有水泵以及总管分支连接到清水池和水肥池中,通过水泵和两个电磁阀的选择控制,将水肥或者清水注入到上方的滴灌管或者是下方的主灌溉管中,由上方的滴灌管滴灌进行施肥或者是泥土中的主灌溉管渗透进行施肥,两种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也可结合进行施肥,施肥保肥效果非常的好。

    一种原位微型蒸渗仪
    8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807934U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21457687.9

    申请日:2020-07-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原位微型蒸渗仪,包括一蒸渗仪支架和配合使用的蒸渗箱体;所述蒸渗仪支架的内部设置有支架凹槽,支架凹槽外一圈设置有侧壁;所述的支架凹槽内设置有称重装置,该称重装置内设置有称重传感器,并且称重装置的上端面还设置有称重平台,而该称重平台上则相应设置有若干个支脚凹槽,所述支脚凹槽内还设置有向上凸起的锥形体。本装置当蒸渗箱体放置的时候,是锥形体的顶端顶在锥形凹槽的槽顶处,并且在多组锥形体和锥形凹槽的配合下可以固定放置在称重平台上,这样就传统技术上面接触的称重方式变为点接触,这样重量变化的传递更加敏锐,测得的数据也更加的精确,再配合高精度的传感器,即使较小的重量变化也可以方便的测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