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58434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064707.0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静态场景下细节保持多曝光图像融合算法,首先获取静态场景下的多幅曝光图像;将所述曝光图像按曝光度递增的顺序输入曝光序列;根据所述输入曝光序列中的曝光图像的每个像素的曝光度参数计算曝光图像的绝对曝光权重得到权重分布图;对权重分布图中的像素进行阈值处理,保留适度曝光像素;用多分辨率融合工具对阈值处理后的权重分布图进行平滑处理;本发明基于绝对曝光权值得出权重分布图,经阈值处理和修正后,由图像拉普拉斯金字塔指导融合过程,得出最终的融合结果,保留了绝大部分物体的信息,并呈现出良好的画面表现。
-
公开(公告)号:CN112003281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870954.3
申请日:2020-08-26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动态电压恢复器的优化配置方法、装置和设备,对动态电压恢复器的安装情况、输出补偿电压标幺值分别进行二进制编码、实数编码,得到染色体;生成预置数量个体的初始化种群;计算初始化种群中各个体的适应度值,并基于各个体的适应度值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产生新一代种群;判断迭代次数是否达到预置迭代次数,若是,则输出适应度值最高的个体,若否,则将新一代种群作为初始化种群,重复前述步骤;对适应度值最高的个体进行解码得到动态电压恢复器的最优配置方案。解决了现有的动态电压恢复器采用传统的遗传算法进行优化配置求解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使得求解精度不高以及寻优结果存在一定的波动性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965868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443978.3
申请日:2025-04-10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配用电系统分布式用能优化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方法包括:获取电力系统的电力供需数据;根据电力供需数据,分析获得用户侧的至少一类负荷的用电行为特性;根据至少一类负荷的用电行为特性,确定各类负荷的负荷曲线;构建用户侧与电网侧之间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模型;将负荷峰谷差最小化和用电成本最小化作为约束条件,对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模型进行优化;获取实时电价数据和电力系统状态数据;利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模型,根据实时电价数据和电力系统状态数据,优化各类负荷的负荷曲线。采用本方法能够优化电力系统的多类型负荷曲线,实现削峰填谷的目标,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944785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438310.X
申请日:2025-04-09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低碳的配用电光储系统容量配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配用电的拓扑结构和配用电的系统参数,基于拓扑结构和系统参数,生成目标日内源荷数据;基于目标日内源荷数据,建立光储系统的经济性模型和碳排放量模型;基于经济性模型和碳排放量模型,确定目标函数,目标函数的优化目标为最小化所述平准化电碳成本、所述平均年平准净千瓦时电碳成本和所述电压问题的惩罚成本;建立光储系统的容量优化约束;根据容量优化约束和所述目标函数,构建光储系统的容量优化模型;求解容量优化模型,得到光储系统的容量配置。采用本方法能够全面的优化光储系统的储能配置的容量和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959924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443731.3
申请日:2024-10-16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nventor: 刘艳萍 , 卢有飞 , 黄文栋 , 童家鹏 , 郭霖徽 , 黄晨辉 , 赖单宏 , 董选昌 , 王嘉延 , 张雨 , 邹时容 , 赵志轩 , 罗林欢 , 陆宏治 , 王德辉 , 陈怡 , 许卓佳 , 阮启洋 , 邓仁杰
IPC: G06Q10/063 , G06Q10/04 , G06Q10/0639 , G06Q50/06 , G06N3/006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能互补系统的评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涉及新能源发电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针对待评价多能互补系统的多个目标评价指标;获取各目标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值;根据主观权重值,构建待评价多能互补系统的投影指标函数;利用投影指标函数和粒子群算法,获取各目标评价指标的最优客观权重值;根据最优客观权重值和主观权重值,得到待评价多能互补系统的系统评估结果。该方法,可以提高系统评估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6344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435188.2
申请日:2024-10-1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材料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城市各类型管廊、窨井的井盖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原料包括:丙二醇富马酸树脂、玻璃纤维、聚苯乙烯、苯乙烯等。其制备方法通过将上述原料形成的混合物料涂敷在尼龙承载薄膜上,形成涂料层后,在涂料层上铺设玻璃纤维,形成纤维层;再将至少两片具有涂料层和纤维层的薄膜叠放后,进行连续碾压,形成具有交替夹心结构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该材料需具备低碳排放、高强度、轻质化、超强韧性、耐极端温度以及良好透波性能等多重优势,能够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8505036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514310.9
申请日:2024-04-26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IPC: G06Q10/0639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提出一种面向台区拓扑更动识别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台区量测点的电压数据和电流数据;根据预设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量测点的电压数据和电流数据进行台区拓扑更动识别分析,量化各项评价指标对台区拓扑更动识别结果的影响程度,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值,并更新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各项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值和权重输入预设的数据质量评估模型,得到数据质量评估结果。电网运维人员可根据数据质量评估结果确定当前台区拓扑更动识别结果的可信度,有效提高运维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43357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883405.8
申请日:2024-07-03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扩展的电力柜测温装置及在线温度监测方法,装置包括:合路器、第一天线、第二天线、RG136馈线、RG136低损耗射频线;RG136馈线,用于传输测温平台中测温阅读器的指令至合路器;合路器,用于响应指令后发出电磁波并分为两路电磁波信号,分别通过对应的RG136低损耗射频线向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传输;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用于响应电磁波信号后向空间辐射能量,使得设置于电力柜中的温度传感器的获得电磁波能量并转换成电源用于对设置点测温;还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的天线发送的测温数据,并通过发送至合路器,使得合路器对测温数据信号进行合成后发送至测温平台。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操作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433575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866915.4
申请日:2024-07-01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腔体射频赋能及温度信号转换器及测温系统,包括:若干个单腔体射频赋能及温度信号转换器、合路器;其中,合路器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合路器通过输入端和输出端对各单腔体射频赋能及温度信号转换器进行连接,从而合成为多腔体射频赋能及温度信号转换器;多腔体射频赋能及温度信号转换器的一端与馈线连接,用于接收电信号并转换为电磁波,另一端将电磁波的能量通过空对空的方式传输至设置于电力柜的若干个温度传感器,使得温度传感器获得能量进行测温;还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上传的测温数据并通过馈线向上一级传输。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测温工作量大、精确性差且测温点覆盖率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42454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883415.1
申请日:2024-07-03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压测量传感器及测量系统,气压测量传感器包括:气压传感器、RFID转换电路、匹配电路、第一馈线;其中,气压传感器天线,用于接收具有射频能量的电磁波,并通过第一馈线传输至匹配电路后,传输至RFID转换电路以及气压传感器,使得气压传感器接收能量处于工作状态;还用于接收测气压指令,再依次通过匹配电路和RFID转换电路传输至气压传感器,使得气压传感器进行测压得到气压数据;RFID转换电路,用于将气压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匹配电路进行匹配后传输至气压传感器天线。从而解决了现有测压技术测量成本高、操作复杂且不能进行实时测量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