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296604B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110157137.4
申请日:2011-06-13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E21D2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恒阻大变形缆索及其恒阻装置,该恒阻大变形缆索包括缆索、锚具、承载板和夹片,所述缆索的上端通过夹片固定于所述锚具和承载板,其还包括恒阻装置,所述恒阻装置包括套管和恒阻体,所述套管呈直管结构,所述恒阻体呈锥台结构,且所述恒阻体的下端端面的直径大于其上端端面的直径;所述套管的内径小于所述恒阻体的下端端面的直径,所述套管内壁的下部设有楔形部,所述恒阻体设于所述楔形部;所述恒阻体的强度大于所述套管的强度以使所述恒阻体在所述套管内移动时所述恒阻体形状不变而所述套管发生塑性变形;所述缆索的下端固定于所述恒阻体上。本发明具有恒阻防断的特性,可对滑坡和发震断层活动性全过程进行监测和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01887624B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1010231920.6
申请日:2010-07-21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地震灾害超前预警预报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在地震带断层中设置监测缆索和力学传感器以探测地震带断层面剪切力,所述力学传感器和所述监测缆索连接以感测所述监测缆索的拉张力;根据下述公式计算地震带断层面剪切力:其中,P为地震带断层面剪切力,M为监测缆索的拉张力,α为监测缆索的拉张力的加固角,θ为地震带断层面与水平面夹角,Φ为断层破碎带各土层内摩擦角的加权平均值,C为断层破碎带各土层内粘聚力的加权平均值;当地震带断层面剪切力大于一预警值时,发出地震预警预报。本发明在地震断层移动前后均可发出地震预警预报信号,真正实现了地震灾害的超前、实时预警预报。
-
公开(公告)号:CN101887624A
公开(公告)日:2010-11-17
申请号:CN201010231920.6
申请日:2010-07-21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地震灾害超前预警预报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在地震带断层中设置监测缆索和力学传感器以探测地震带断层面剪切力,所述力学传感器和所述监测缆索连接以感测所述监测缆索的拉张力;根据下述公式计算地震带断层面剪切力:其中,P为地震带断层面剪切力,M为监测缆索的拉张力,α为监测缆索的拉张力的加固角,θ为地震带断层面与水平面夹角,Φ为断层破碎带各土层内摩擦角的加权平均值,C为断层破碎带各土层内粘聚力的加权平均值;当地震带断层面剪切力大于一预警值时,发出地震预警预报。本发明在地震断层移动前后均可发出地震预警预报信号,真正实现了地震灾害的超前、实时预警预报。
-
公开(公告)号:CN11989793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510154690.4
申请日:2025-02-12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模型试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模型箱试验的防黏脱模处理方法,在试验前的准备阶段和试验后的脱模阶段对模型箱进行处理,包括以下步骤:试验前的准备阶段:清理模型箱内表面并在模型箱内表面黏结防黏内衬板,防黏内衬板的内表面均匀喷涂脱模剂,并每个板孔处设置真空吸盘;试验后的脱模阶段:开启真空泵使得真空吸盘紧密地贴合在板孔处模型箱的外侧,抽取模型箱与防黏内衬板的气体,使得防黏内衬板紧贴在模型箱内表面。本发明全方位地考虑了模型箱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采用多种措施保证防黏脱模,避免容错率低/成功富裕度低的防黏手段导致模型箱变形或损,最大程度地提升模型箱的重复利用率和耐久性,精确的制作出统一的试块。
-
公开(公告)号:CN119777857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706881.9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E21B49/00 , E21B47/00 , E21B47/002 , G01N29/06 , G01N21/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应力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水压致裂法的地应力测量与可移动的成像集成装置,所述基于水压致裂法的地应力测量与可移动的成像集成装置包括封隔器、压裂组件和收集组件,封隔器包括间隔布置形成封隔空间的第一封隔器和第二封隔器,压裂组件包括具有压裂腔和连通压裂腔与封隔空间的压裂孔的压裂管,收集组件包括收集筒和成像部件,收集筒与压裂组件和第二封隔器相连,且收集筒相对于压裂组件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和可绕上下方向转动,成像部件设在收集筒内用于实时获取诱发裂缝的痕迹,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水压致裂法的地应力测量与可移动的成像集成装置,可以获取清晰的诱发裂隙痕迹,提高地应力测量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43563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458421.9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F16G1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钢索末端的防脱组件,属于钢索固定组件技术领域;该防脱组件包括防脱本体与锁定单元,所述防脱本体具有多个用于供钢索末端弯曲延伸穿过的通道,每个所述通道均具有锥形区段,任意相邻的两个通道的锥形区段锥度相反设置;所述锁定单元为由多个弧形瓣围合而成锥形筒结构,锥形筒结构中部具有供钢索穿过的通孔,锥形筒结构设置在锥形区段内且与锥形区段同向滑动设置,每个锁定单元沿通道向径向缩小的方向移动以使锥形区段的内侧壁压紧弧形瓣用于锁紧钢索;用于解决现有的钢索防护结构末端固定方式容易松动造成钢索末端滑脱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026377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496941.9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三维岩石强度理论的参数估值方法、系统、介质和设备,属于涉及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技术领域。首先根据侧限压缩实验、侧限拉伸实验确定实验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该相关关系选定岩石三维强度理论,然后将三维强度理论退化到二维形式,利用两种退化形式对同一最小主应力下两种边界应力状态的岩石强度进行初步预测,并判断预测得到的两个岩石强度之间大小关系,将该大小关系与侧限压缩实验、侧限拉伸实验得到的岩石强度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择两组实验数据中的一组展开三维参数估算。该方法通过合理利用实验数据,仅需简单的计算工具,即可实现可靠的岩石三维强度理论参数估算。
-
公开(公告)号:CN11937354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325761.4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美亚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锚固用中空内注式锚杆及锚固施工方法,锚杆包括中空杆体,中空杆体的侧壁上设有流出孔,中空杆体内设有树脂锚固剂,树脂锚固剂的封装膜前端开有连接孔,树脂锚固剂的后侧设有与中空杆体滑动配合的活塞,活塞的前端设有割破封装膜的切割部,中空杆体的前侧连接有钻头,钻头的前端设有封装盖,钻头内布置有与封装盖同轴连接的发条轴,发条轴和钻头之间安装有发条弹簧,发条轴的后端连接有收集轮,收集轮内设有连接绳,连接绳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孔与树脂锚固剂的封装膜连接;初始状态时,为发条弹簧储能使连接绳能够拉紧树脂锚固剂的封装膜。施工时使用活塞割破封装膜,通过收集轮将封装膜扯下,提高后续树脂锚固剂的反应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58783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382928.6
申请日:2023-10-24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边坡加固系统及施工方法,属于公路边坡的加固及监测技术领域;该边坡加固系统包括用于覆盖在边坡外表面的防滑坡加固层;所述防滑坡加固层上设置有多个穿过所述防滑坡加固层延伸至边坡内部的条状锚固件,至少三分之一的条状锚固件处于防滑坡加固层外侧的一端上设置有吸能监测单元,用于吸收边坡的变形能量同时监测边坡内部的变形情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边坡加固装置不能有效吸能、不能及时监测及预警边坡真实状态造成安全性能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328857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182695.5
申请日:2023-09-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E21B47/017 , E21B47/0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钻孔成像探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钻孔成像仪探头成像保护装置及探测方法;所述装置包括一种钻孔成像仪探头成像保护装置,包括用于在钻孔内推送时罩在探头外的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的远端设置有小套筒,所述保护罩近端沿周向均匀固定有若干簧片卡腿;所述探测方法在推送时保持探头关闭,将保护罩罩在探头前端,再从里往外抽拉推送杆,探头逐渐离开保护罩,并开始从里往外进行成像探测;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在钻孔内推进探头时保持探头表面干净;本发明的方法改变传统的由外往里的探测方法,改为从里往外进行成像探测,保证探头成像清晰,探测准确,解决了由于反复清洗探头而造成的探测过程不连续、效率低下等技术难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