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59535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11551171.8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化钼/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钼源、铜源和沉淀剂溶于水中,混合,得到混合物,而后将得到的混合物进行水热反应,得到前驱体;(2)将步骤(1)得到的前驱体在乙炔气体或乙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中进行热处理,得到Mo2C/Cu/C复合材料;(3)将步骤(2)得到的Mo2C/Cu/C复合材料置于FeCl3水溶液中,除去铜,得到所述碳化钼/碳复合材料;碳化钼/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在作为电极材料时具有高比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长循环寿命;碳化钼/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价格低廉、易于实现,有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
公开(公告)号:CN109647436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910117691.6
申请日:2019-02-15
Applicant: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过渡金属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将失活催化剂在含氧气体中焙烧处理;(2)采用保护性气体吹扫,置换含氧气体;(3)通入还原性气体,发生还原反应,得到再生催化剂。本发明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及控制还原的策略不仅能够消除积碳,实现积碳失活催化剂的再生,同时能够使团聚的金属纳米颗粒再次分散,实现金属烧结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所述方法操作简便,再生效率高,催化剂可以反复再生,并且提高了再生后催化剂抗积碳和抗烧结性能,延长了再生催化剂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9638282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556958.3
申请日:2018-12-19
Applicant: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25 , H01M4/6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覆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两种不同的碳源分两步原位包覆制备得到了包覆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同时利用掺杂含氧化合物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进行离子掺杂,有效提升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使其具有高倍率性能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5C倍率时该包覆型正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142mAh/g,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大于90%。此外,本发明制得的包覆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振实密度更高,产品粒径更小并且均一,且整个制备过程采用一步法完成,适用于大规模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09607543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910117766.0
申请日:2019-02-15
Applicant: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1B33/021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所述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铜基催化剂与硅进行预热处理,得到触体;(2)将步骤(1)得到的触体与氯化氢原位催化反应,得到反应产物;(3)分离步骤(2)得到的反应产物,得到硅纳米颗粒。本发明提供的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制备过程清洁,制得硅纳米颗粒的同时能副产高价值的三氯氢硅化学品,有望实现硅纳米颗粒与三氯氢硅生产双赢的目的;同时,制得的硅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可调,形貌可控,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硅纳米颗粒制备的关键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411738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1315151.0
申请日:2018-11-06
Applicant: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掺杂FeF3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复合材料为Mg2+、Sb3+掺杂FeF3以及氮掺杂石墨烯的复合,分子式为Fe1-x-yMg1.5xSbyF3/N-graphene,其中x=0.01-0.1,y=0.01-0.1。本发明充分利用了Mg2+和Sb3+二者之间的配合作用,以及氮掺杂石墨烯的优异性能,共同实现了对FeF3性能的提升,提高了材料的电子电导,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得复合材料在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优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862377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982348.3
申请日:2018-08-27
Applicant: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Ti4O7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Ti4O7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纳米二氧化钛为钛源,无机碳源及有机碳源共同作为还原剂,经研磨和热处理后获得Ti4O7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通过利用无机碳源与有机碳源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了产品纳米颗粒粒径和纯度的可控制备。该制备方法的工艺流程简单,成本较低,获得的Ti4O7纳米材料纯度和电导率高,粒径小,可用作催化材料和电极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8832096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609506.0
申请日:2018-06-13
Applicant: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505 , H01M4/48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掺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所述正极材料的化学式为Li2Mn0.75M0.25O2F,其中M为+6价金属,Mn为+2价。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保护气氛下,对锂源、锰源、M金属源和氟源进行研磨,得到所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中,锰源中锰的化合价为+2价,M金属源中M金属的化合价为+6价。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双掺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同时引入高价阳离子和阴离子,降低材料中Mn的价态,降低氧的反应活性,从而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并且具有电压高、可逆比容量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172794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11447318.4
申请日:2017-12-27
Applicant: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电化学电源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复合正极材料为核壳结构,内核为掺杂有金属氧化物并包覆了复合碳材料的磷酸锰铁锂,外壳为掺杂有金属氧化物和包覆了复合碳材料的磷酸钒铁锂。本发明的复合正极材料不仅具有出色的循环寿命、高倍率放电、低温性能和安全性能外,还具有的突出优点是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该复合正极材料0.5C倍率时,扣式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大于155mAh/g,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大于95%。
-
公开(公告)号:CN113903930A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0292437.7
申请日:2021-03-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锰掺杂聚苯胺基碳纳米纤维作为载体负载铂基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如下步骤:1)通过冰浴、水热反应完成锰掺杂聚苯胺基碳纳米纤维前体的制备;2)将步骤1)所得的锰掺杂聚苯胺基碳纳米纤维前体在保护气氛下高温碳化(一系列不同温度);3)将步骤2)所得的锰掺杂聚苯胺基碳纳米纤维在酸性溶液中加热搅拌,然后离心、洗涤、烘干;4)再将步骤3)所得的锰掺杂聚苯胺基碳纳米纤维载体在保护气氛下高温碳化(对应2中一系列不同温度),所得载体留作后续使用;5)将铂前驱体、碳载体分别加入有机溶剂中超声分散均匀;6)将步骤5)所得溶液混合,油浴加热反应,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并离心烘干;得到的黑色粉末即为锰掺杂聚苯胺基碳纳米纤维作为载体负载铂基催化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锰掺杂聚苯胺基碳纳米纤维作为载体负载铂基催化剂的方法,相较于其他聚合物负载铂基催化剂,不仅实现了催化剂低成本高效的合成,而且通过调节反应比例、温度、时间等因素得到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优异催化剂。
-
公开(公告)号:CN110970668B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1911338498.1
申请日:2019-12-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IPC: H01M10/058 , H01M4/62 , H01M4/131 , H01M4/1391 , H01M10/0525 , H01M10/05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固态电池复合结构、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全固态电池复合结构包括正极材料层和依次设置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表面的氟化铝过渡层和固态电解质层。针对现有技术中氧化物电解质难成型、致密度难提升、导率低,且高温成型过程中,正极材料与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界面化学反应的问题。本发明所述全固态电池结构提高了离子电导率和材料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有效促进界面的烧结,提升界面结合力,降低材料孔隙率,提高正极片和固态电解质的致密度,能够很好的解决正极片和电解质层之间发生不良反应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