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换热器的法兰密封结构及液体处理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5289894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0793104.7

    申请日:2022-07-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法兰密封结构及液体处理设备,包括法兰盘和密封垫,法兰盘用于与换热器固定,法兰盘设有进液腔,进液腔用于与换热器相通并朝换热器内输入换热介质,法兰盘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位于法兰盘的朝向换热器的一侧,密封垫用于设在法兰盘和换热器之间,密封垫设有与进液腔相匹配的第一通孔,以使进液腔与换热器相通,密封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设在密封垫的朝向法兰盘的一侧,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一一对应并限位配合。利用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的限位配合将密封垫预先配合到法兰盘上,然后再与换热器进行固定,以解决因密封垫薄且柔软而导致装配不便的问题。

    一种环形散热器进排气接口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461035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011387034.2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环形散热器进排气接口装置,包括:由进气内筒和进气外筒构成的进气接口组件;以及由排气内筒和排气外筒构成的排气接口组件;环形散热器设置在进气接口组件和排气结构组件之间,进气接口组件和排气接口组件通过定位连杆固定。本申请所提供的环形散热器进排气接口装置可使环形散热器进行快速换装,有效缩短了试验环境组建周期,且结构简单,性能可靠,采用活动接口,可重复利用,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了环形散热器的试验需求。

    集流体及换热器
    5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143833A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210770305.5

    申请日:2022-06-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热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流体及换热器。所述一种集流体,包括:内集流管道、外集流管道和连接组件;内集流管道位于外集流管道内;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锁紧螺座、连接座和连接螺母,锁紧螺座上设有穿孔,锁紧螺座包括相互连接的螺杆部和抵接部,连接座上设有连通流道,连接管的一端穿过穿孔伸入连通流道内;内集流管道上设有连通口,连接座与内集流管道连接固定,且连通流道与连通口连通,外集流管道上设有安装口,抵接部与外集流管道的内壁抵接,螺杆部由安装口伸出外集流管道外,连接螺母套设在螺杆部外;连接管用于流通第一介质,外集流管道上设有第二介质流通口。

    一种密封性强的自动化集成石墨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5014096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943354.4

    申请日:2022-08-08

    Inventor: 王峰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石墨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密封性强的自动化集成石墨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段,所述换热器主段和进料段与换热器主段和出料段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密封组件,所述换热器主段和进料段与换热器主段和出料段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二密封组件,所述换热器主段的外表面设置有换热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密封组件,需将第一密封卡接块固定卡接到第一固定卡接槽的内部,然后将第二密封卡接块固定卡接到第二固定卡接槽的内部,最后将插接块对准第二密封卡接块顶面开设的插接槽并且将插接块插接到插接槽的内部,从而实现了对多段的换热器主段或者换热器主段与进料段和换热器主段与出料段之间能够有效的密封连接的目的。

    一种油加热器
    5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839825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1710205843.9

    申请日:2017-03-31

    Inventor: 吴飞 胡章来 周锐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加热器。本发明的一种油加热器,包括:炉体、进气口、出气口、进气管、出气管、进油管、油泵、加热油管、出油管、导流板以及隔板;可利用粗酐高温反应气对导热油加热,反应气气温高达350℃‑400℃,可充分加热导热油,既充分利用反应热能,提高热效率,又不产生废渣废气。

    一种可变板翅式换热器结构
    5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39211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441336.6

    申请日:2022-04-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板翅式换热器结构,其包括散热芯体,散热芯体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前后贯穿散热芯体,通孔上安装有套筒,套筒封堵在通孔的孔壁上,套筒上设有前后贯穿的避让孔,套筒包括外筒,外筒贴合通孔布置,外筒中嵌套有内筒,内筒和外筒相互间隔,内筒和外筒的间隔空间为介质流道,外筒和内筒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封板,封板封闭介质流道的前后开口,外筒的上部设有导流口,外筒的下部设有疏流口,导流口和疏流口均与介质流道连通。该换热器在散热芯体上开设通孔,在通孔上安装套筒,套筒上设置有避让孔,设备上传动轴、力臂杆等传动装置以及管线可通过避让孔穿过换热器,从而使换热器安装位置更加灵活。

    一种改进型热交换器
    5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19636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210491717.5

    申请日:2022-05-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热交换器,包括壳体、管板、管束、封头与连接管。本发明通过除杂机构带动下折流板进行左右移动,从而对散热管表面的污垢杂质进行清理,而清理之后的污垢杂质在环形刮板的阻挡限位作用下进入排屑槽,从而避免了刮除的污垢四处散落导致其再次粘附在散热管表面,导致散热管表面的清理效果不佳的问题,而壳体与其两端的封头则是通过连接机构连接,连接机构可同时将多个螺杆转入螺帽内锁紧连接,避免了传统的热交换器两端的封头在连接时通过螺杆与螺帽一个一个的连接,导致热交换器组装效率低的问题,提高了封头组装的便捷性,也方便了热交换器的拆卸检修。

    一种焊接式宽流道板式换热器
    5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05068A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210387407.9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杨玉峰

    Inventor: 杨玉峰 范文杰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板式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焊接式宽流道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和导杆,还包括:防漏单元,所述防漏单元与导杆卡接,用于对换热器本体的焊缝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保护其内流体密封完好不泄漏;在换热器工作前将防漏单元与换热器本体贴合,对换热器本体焊缝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在换热器工作过程中,防漏单元吸收换热器产生的部分热量,并利用其对换热器进行更加紧密的贴合,使焊缝连接处被防漏单元紧密覆盖,改善了因焊缝处裂缝带来的流体泄露问题,减少了因流体泄露导致换热器受腐蚀的情况,提高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增强了换热器板片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一种换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5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688902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110140587.6

    申请日:2021-02-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膨胀阀,膨胀阀包括外阀体和内阀体,换热器与外阀体固定连接,外阀体与内阀体可拆卸连接,换热器内形成不直接连通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外阀体包括第一接口部、第二接口部,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分别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膨胀阀具有与第一接口位置相对应并配合连通的第一内接口;外阀体具有容纳腔,内阀体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内,第一接口与第一换热通道连通,第二接口与第一换热通道连通,膨胀阀还包括节流部,节流部具有阀口,流体从第一内接口流入节流部,经节流后流入换热器;内阀体可以实现标准化,而外阀体可以根据系统需求作调整以实现配合,有利于生产管理。

    一种火电厂无水低热排放循环水系统的凝汽器

    公开(公告)号:CN112944937B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110202425.0

    申请日:2021-02-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电厂无水低热排放循环水系统的凝汽器,包括外壳和链条,所述外壳一侧连接有排气口,其中,所述外壳两端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外壳一端设置有第一水室,所述外壳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水室,所述第二水室一侧连接有冷却水进口。该火电厂无水低热排放循环水系统的凝汽器设置有电机工作可以带动第二齿轮进行转动,以便第二齿轮转动时可以带动链条与第一齿轮进行转动,第一齿轮转动时可以带动螺纹杆进行转动,螺纹杆转动时可以带动推动筒进行螺纹滑动,推动筒螺纹滑动时可以带动导向块与导向槽进行滑动,推动筒螺纹滑动的同时推动冷却装置进行移动,方便需要检修时将冷却装置推出外壳。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