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间距多层脉冲电场流动处理室

    公开(公告)号:CN102351281A

    公开(公告)日:2012-02-15

    申请号:CN201110195886.6

    申请日:2011-07-1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微间距多层脉冲电场流动处理室,它包括由多块金属平板电极和绝缘薄层组成的多个并联层状处理室腔室,绝缘薄层设于两金属平板电极之间,绝缘薄层需要特殊剪裁,使两金属平板电极中间形成流线型处理腔体,绝缘薄层厚度即电极距离,金属平板电极错开放置,两端分别由金属螺杆连接,起固定和导通作用,这样只需两末端的金属板与脉冲电源两极连接,采用多层微间距平板电极,可以减小脉冲电源制作成本,即不需要高压就可达到较高的场强,而且,电场分布均匀,减小了边缘效应,便于液体流通;该装置体积小,有利于脉冲电场处理技术进入民用领域。

    一种用于简单光刻及软光刻的小型恒温自控实验台

    公开(公告)号:CN101221377A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810069250.5

    申请日:2008-01-1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简单光刻及软光刻的小型恒温自控实验台。该实验台由一个梯形密闭箱,一个单片机控制器,一台真空泵组成。密闭箱体是由不锈钢板组成,前斜面是无色透明有机玻璃面板,面板上方为不透明盖板,在光刻实验时可以盖上,以避免外界光线的干扰。箱体内顶部悬挂照明用的日光灯,加热用的碘钨灯和起光刻和固化作用的紫外灯,它们都可以通过控制台进行控制。密闭箱两侧有两个圆孔,在不破坏密闭环境情况下,通过与圆孔相连的手套对样品进行操作加工。本实验台能实现温度测定,温度设定以及自动保持等基本功能,还可以将照明系统,加热系统,紫外光照装置及真空泵全部进行开关控制。

    一种基于小鼠内嗅皮层的电刺激仿真参数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48198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210177258.3

    申请日:2022-02-2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小鼠内嗅皮层的电刺激仿真参数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内嗅皮层DBS电场模型;2)建立内嗅皮层的神经元模型;3)设置电刺激参数,利用刺激电极对内嗅皮层的神经元模型进行电刺激仿真,得到内嗅皮层DBS电场分布情况;4)根据内嗅皮层DBS电场分布情况对电刺激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电刺激参数。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小鼠内嗅皮层的电刺激仿真参数优化方法,采用该方法建立的电场和神经元模型用以研究不同刺激条件下的电刺激对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从而为实验选择刺激参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使用微流控芯片进行细胞全息重建观测的流路结构去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64266B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1810136170.0

    申请日:2018-02-0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微流控芯片进行细胞全息重建观测的流路结构去除方法,属于数字全息成像技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对包含有微流控芯片流路及内含细胞的目标区域进行全息成像,使用滑动窗进行半窗长滑动,并加以卷积重建,对于交叠部分中像素灰度取平均,整合得到整幅重建图。然后对于整幅重建图再次分块,使用最大类间方差设置灰度阈值得到块内物体可能存在区域。接着通过形态学滤波去除可能是细胞的微小区域,将保留下来区域内的物体信息反衍射出对应衍射环。最终与原始全息衍射环抵消后进行二次重建,得到单纯的细胞重建图像。本发明实现了微流控芯片内细胞实时追踪,简化观察步骤,提高了实验人员观察分析效率。

    一种主动离轴平行式立体成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20544B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310147948.5

    申请日:2013-04-2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离轴平行式立体成像方法,属于三维立体成像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三维显示系统的零视差面进行初始化;步骤二:新目标点选取及相应的变焦和自动对焦;步骤三:计算新目标点视差值,并根据视差值计算该目标点实际空间深度;步骤四:根据该目标点实际空间深度,计算为保证该目标点为零视差点而应该调整的偏移量;步骤五:根据计算所得的偏移量值对用于显示的左右视图位置进行调整。本方法不仅实现了正、负及零视差的共存,同时还能根据观看者的要求,对焦平面进行动态跟踪并及时调整零视差面使其与焦平面一致,以此达到三维效果的最优化设计。

    用于稳定肌电假肢手力量输出的电刺激诱发肌电反馈控制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398326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10758634.3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稳定肌电假肢手力量输出的电刺激诱发肌电反馈控制方法及装置,属于肌电假肢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实时检测假肢手使用者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2)对检测到的电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判断残肢肌肉收缩形成的肌电信号是否出现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等因素引起的肌电活动水平下降;3)如果出现肌电活动水平下降,则启动电刺激装置刺激目标肌肉,使其收缩增强进而诱发更大的肌电信号,增强肌电活动水平;4)反复比较并调节电刺激的强度,直到目标肌肉肌电活动水平达到初始状态水平,从而确保假肢手收缩力量保持原有的水平。该方法既保证了用户具有较强参与感,又降低了对使用者注意力的要求从而减缓疲劳发生。

    基于微流控液滴生成技术的PVA微球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73294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10420589.0

    申请日:2014-08-2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流控液滴生成技术的PVA微球制备方法,步骤如下:1)制作一个芯片,在芯片内设置一个Y型夹流通道、一个蛇形通道和一个光滑的椭圆形小室;2)使蛇形通道的一侧处于20℃的温度区,另一侧处于-20℃的温度区;3)装载了疫苗的纳米纤维将被分散在一种PVA水溶液中,微球形成过程中水相与油相先后通入芯片,并配合温控装置对芯片温度的控制确保胶原微球的形态及固化。该方法使用微流体技术来生产装载偶联了疫苗的纳米纤维微球,因为它能持续生产均一性好的微球,控制尺寸过大和控制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缩微成像将通过在微加工模板上使用一种反向三维图像印刻微流体使用通道来完成。

    多通道微流控血流变分析芯片及其分析系统和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54094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210381464.2

    申请日:2012-10-1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通道微流控血流变分析芯片,包括芯片本体,所述芯片本体上设有血样出口、至少一个血样入口和与血样入口一一对应设置的缓冲液入口,所述血样入口与缓冲液入口之间通过缓冲液通道相连,所述血样入口上设有与其连通的观察通道,所述血样出口上设有与其连通的排液通道,所述观察通道与所述排液通道相连;所述缓冲液通道上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缓冲液通道的阀门机构I,所述血样入口上设有防止液体溢出的阀门机构II。本发明还基于该多通道微流控血流变分析芯片公开了一种多通道微流控血流变分析系统和一种多通道微流控血流变分析方法。

    基于离散式侧壁微电极阵列的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及加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2517207B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110395164.5

    申请日:2011-12-0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M35/02

    Abstract: 一种基于离散式侧壁微电极阵列的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由细胞电融合芯片和流路控制层组成。细胞电融合芯片具有硅基底层,在硅基底层上有二氧化硅绝缘层,在二氧化硅绝缘层上有顶层低阻硅层,在顶层低阻硅层中有微通道,微通道以二氧化硅绝缘层为底,微通道的两侧相对为齿状侧壁微电极,在相邻的齿状侧壁微电极之间采用绝缘隔离结构隔离低阻硅与齿状侧壁微电极,被隔离的低阻硅的端面与齿状侧壁微电极的端面齐平,使微通道为光滑的通道。本芯片既保证了齿状微电极阵列在微通道内部形成非均匀电场,又形成光滑的直线型微通道侧壁,可避免传统的齿状微电极结构带来的细胞堵塞问题。

    透射式多通道近红外光脉冲耳蜗神经刺激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405291A

    公开(公告)日:2013-11-27

    申请号:CN201310373603.1

    申请日:2013-08-2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射式多通道近红外光脉冲耳蜗神经刺激装置,包括:可紧贴耳蜗螺旋管外壁的多通道近红外光刺激装置、多通道近红外光脉冲控制电路、语音信号采集装置、语音信号处理与编码装置;它采集语音信号后编码为近红外光刺激信号,通过紧贴植入耳蜗螺旋管外壁的多通道近红外光脉冲输出端口输出近红外脉冲,近红外脉冲穿透耳蜗螺旋管骨组织刺激耳蜗内神经组织而引起神经兴奋。透射式多通道近红外光脉冲耳蜗神经刺激装置利用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的穿透特性,使近红外能量透过耳蜗螺旋管外壁刺激耳蜗内神经,降低了将刺激装置植入耳蜗内引起淋巴液漏和感染的手术风险,也降低了手术难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