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车轮轴旋转弯曲疲劳的比例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103056A

    公开(公告)日:2011-06-22

    申请号:CN201110065980.X

    申请日:2011-03-18

    Abstract: 一种火车轮轴旋转弯曲疲劳的比例试验装置,其组成是:机座上安装有受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控制的电主轴、电主轴经联轴器、充有冷却油的轴箱与弹簧夹头相连;弹簧夹头夹持轮轴试样的轴;联轴器旁有转速传感器和转数传感器;轮轴试样的轮与下方的从动轮接触,从动轮的轴安装在从动轮支架上,从动轮支架的导套套合在传感器座的导柱上;传感器座的压力传感器的螺纹孔与调节立柱相连,调节立柱上端部与从动轮支架的底板下表面接触,调节立柱的中部设有自锁螺纹环。该试验装置能方便地模拟火车轮轴在承受复杂交变载荷作用下的旋转弯曲疲劳损伤,从而为提高轮轴的抗疲劳损伤性能,更好地进行轮轴防护,提供更可靠更准确的试验依据。

    一种双向微动试验夹具及其双向微动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08986A

    公开(公告)日:2009-12-23

    申请号:CN200910059909.3

    申请日:2009-07-06

    Abstract: 一种双向微动试验夹具及其双向微动试验方法,夹具的主要结构是:平面试件夹具(2)呈“人”字型,下部左右两侧的相对面均开有与平面试件(13)相适配的凹槽(4),凹槽(4)壁上设有顶紧螺钉(3);球试件夹具(8)开有与球试件(5)相适配的球试件腔(7),球试件腔(7)的壁上设有顶紧球螺钉(6);球试件腔(7)、活塞(9)及平面试件夹具(2)三者的竖轴线重合。平面试件夹具(2)的上部的一侧连有上垂向螺杆(10)、球试件夹具(8)上则连有下垂向螺杆(12),上下垂向螺杆(12)间连有位移传感器。该实验夹具能在现有的液压伺服微动实验台上,有效地模拟球/面接触条件下的双向微动磨损,测试出其摩擦学性能,以及评估涂层在球/面接触双向微动条件下的接触疲劳寿命。

    一种恒温扭动腐蚀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98660A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910059910.6

    申请日:2009-07-06

    Abstract: 一种恒温扭动腐蚀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试验装置的下夹具的周沿设有高出球试件的介质腔,腔内盛有试验介质;腔壁为夹层结构,夹层下部设有入水口、上部设有出水口,入水口通过微型水泵与恒温水浴锅相连,出水口则直接与恒温水浴锅相连,形成恒温循环水系统;辅助电极、参比电极浸入介质腔的试验介质中;辅助电极、参比电极及上试件上端面分别通过导线与微机控制的电化学工作站的相应端口连接,形成电化学腐蚀测量系统。该试验装置及其方法能方便地使材料在恒温试验介质中发生扭动腐蚀磨损,从而更真实准确的测试出特定腐蚀介质下材料的扭动腐蚀磨损性能;为相关设计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试验依据,以提高装备与器械的性能与寿命。

    一种基于摩擦诱导构造单晶硅表面纳米凸起结构的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49853A

    公开(公告)日:2009-10-07

    申请号:CN200910059272.8

    申请日:2009-05-13

    Abstract: 一种基于摩擦诱导构造单晶硅纳米凸起结构的加工方法,在扫描探针显微镜上采用尖端部为球冠状的金刚石针尖为加工工具,对单晶硅材料表面进行扫描;金刚石针尖上施加的载荷为单晶硅材料表面发生破坏的临界理论载荷的0.02-1倍,即可在单晶硅材料表面加工形成线状或面状及其他复杂形状的凸起结构。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需要外加电场,不需要对材料表面进行任何化学处理,对环境无污染;只要通过针尖对材料表面施加一定载荷,就可以在表面加工出纳米级凸起结构;加工过程简单;加工重复性好;凸起结构的机械稳定性好。加工中使用大曲率半径的针尖,并且所用的载荷小,针尖的使用寿命长。

    一种测试纳米厚度薄膜疲劳特性的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51456A

    公开(公告)日:2008-08-27

    申请号:CN200810045100.0

    申请日:2008-04-01

    Abstract: 一种测试纳米厚度薄膜疲劳特性的试验方法,其作法主要是利用压痕设备在疲劳试验中连续记录纳米厚度薄膜的载荷F和位移ht数据,并分析得到每次加卸载循环中的接触刚度数值,当接触刚度出现连续性的急剧下降时,判定对应的循环次数即为薄膜的疲劳寿命次数。该种试验方法操作简单,试验结果准确、可靠,适用性广,能够实现对各种超薄薄膜的疲劳特性的研究,达到宏观测试所不能达到测试效果和精度,为纳米厚度薄膜疲劳性能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球形压头测量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特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26692A

    公开(公告)日:2008-02-20

    申请号:CN200710050040.7

    申请日:2007-0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球形压头测量形状记忆合金(SMAs)相变特性的方法。它是利用球形压头压入形状记忆合金材料表面,使其发生应力诱发的相变,并通过传感器同时检测加卸载过程中的载荷和位移信号,得到载荷F-位移ht曲线,然后根据分析将试验获取的载荷-位移曲线转化为对应的名义应力σm-名义应变εm曲线,进而得到SMAs的相变应力和弹性模量等性能。该测试方法简单易行,可基本实现对材料的无损测量,不仅广泛适用于各种超弹和形状记忆SMAs相变特性的测量,而且特别适用于厚度低至数微米的SMAs薄膜或典型结构尺寸在微米量级的SMAs微器件相变特性的测试,测量值准确,精度高,能为SMAs在微机电系统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相变特性测试依据。

    小载荷冲击磨损试验机
    5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021461A

    公开(公告)日:2007-08-22

    申请号:CN200710048612.8

    申请日:2007-03-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载荷冲击磨损试验机,其底座(1)的后部固定有立板(2),顶杆向下的激振器(3)安装在立板(2)上部前面,激振器(3)顶杆的末端依次连接压电式阻抗传感器(4)和上试样夹持装置(5);底座(1)上位于上试样夹持装置(5)下方的位置,固定有下试样夹持装置(6)。该试验机适用于小载荷的冲击磨损试验,自动化程度高,工作载荷稳定,持久工作能力好、精度高,试验数据的重现性好。

    一种用于核燃料棒插入核燃料组件的润滑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964851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150105.3

    申请日:2025-02-11

    Abstract: 一种用于核燃料棒插入核燃料组件的润滑装置,涉及核工程技术领域,包括预装盒、插入平台、拉棒机,其中,预装盒内部设置有装载核燃料棒的预装架和能够在核燃料棒表面喷射低温流体的制冷器,预装盒与拉棒机之间的插入平台上设置有格架栅元,拉棒机能够将核燃料棒拉至格架栅元的固定单元中完成固定,拉棒杆上靠近核燃料棒的一侧套设有带有多组降温喷头的降温环,降温喷头与外部供冷组件相连;本发明通过制冷器向核燃料棒表面喷射低温水雾以形成冰晶,实现在拉棒过程中的冰润滑,极大减小了核燃料棒在拉棒时的摩擦损伤,且拉棒杆上套设有能够喷射低温水雾的降温环,可在拉棒过程中在格架栅元的框架单元上产生冰晶,进一步提高针对核燃料棒的润滑效果。

    一种适用于光滑和粗糙面的强摩擦仿生表面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13778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794147.2

    申请日:2024-12-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光滑和粗糙面的强摩擦仿生表面及制备方法,包括可变刚度的环氧基形状记忆聚合物,可变刚度的环氧基形状记忆聚合物结构分为三层,从下到上分别是背衬层、倾斜微圆柱阵列和更小尺寸的二级微柱阵列,背衬层便于固定在加热基底上并传递热量,倾斜微圆柱阵列在法向接触阶段,橡胶态圆柱模量低,可以更好与对偶面产生共形接触;滑动摩擦前,切换为玻璃态圆柱模量高,变形小,能有效增加抗剪切作用,不易因为大变形而破坏;二级微柱阵列与光滑表面或粗糙表面接触时具有较低的接触刚度,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大小的粗糙度平面,与粗糙峰嵌合,以增加接触面积。

    钢轨表面疲劳裂纹与钢轨白层的一体化激光重熔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68203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0563087.7

    申请日:2024-05-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激光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钢轨表面疲劳裂纹与钢轨白层的一体化激光重熔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损伤钢轨进行探伤,确定服役钢轨表面的损伤类型与损伤区域,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对应的权重系数,确定第一道激光重熔工艺参数;安装一体化激光重熔修复装置;根据不同损伤类型确定一体化激光重熔修复工艺;开启一体化激光重熔修复装置,对钢轨损伤区域进行多道多次梯度激光重熔处理;并实时判断修复效果与评价。本发明采用一体化激光重熔技术修复钢轨表面疲劳裂纹与钢轨白层,使修复前处理、激光重熔修复与修复效果评估同步进行,在保证修复区质量的前提下,消除了钢轨表面疲劳裂纹与钢轨白层,工艺简单、成本低且修复效率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