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333127A
公开(公告)日:2015-02-04
申请号:CN201410332531.0
申请日:2014-07-11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723 , Y04S1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分布式无源光网络的输配电调控一体化通信网络系统,属于电力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在智能变电站主控制机房内设置光线路终端OLT以及在各出线间隔设置相应的光网络单元ONU,各光网络单元ONU通过无源器件ODN与光线路终端OLT连接,光线路终端OLT将信息通过网线传送至公共交互平台。通过上述设置,本发明能够将所有智能设备都接入同一个网络,使过程层数据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同时利用无源光网络自身具备的一对多分光、动态带宽分配、反向供电能力,大大提高了网络容量和光缆纤芯资源的利用率,显著减少光缆及设备的投资,简化了网络结构,降低了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300646A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410599856.5
申请日:2014-10-31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持车联网的多频段智能充电桩系统,其特点是在通信模块中嵌入DSRC射频芯片,支持5.9GHz的IEEE802.11p数据包收发,与4G/3G/GPRS通信模块、Zigbee射频芯片协同构成多频段无线通信接入模式;具备车联网内通信基础设施RSU的通信中继和核心网接入功能,可与搭载DSRC射频芯片的电动汽车交互状态数据和兴趣信息,上行链路支持电池余量,车辆运行等状态数据采集功能,下行链路支持充电优惠、充电调度引导、设备故障预警等兴趣信息发布功能;支持基于移动公网、车载自组网、车载无线传感网以及混合式网络的多种车联网组建模式;具备2个USB预留接口,可支持未来其它新兴无线通信技术的扩展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243290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524055.2
申请日:2014-10-08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即时消息的调度台通信方法,通过将SIP协议的即时消息(Message方法)引入调度通信系统来实现调度台和调度服务器之间的实时通信,在消息体中采用XML编码的即时消息传送调度业务命令的请求、响应以及事件消息,即时消息内容传送的即时性能够满足系统的实时性要求。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调度台通信协议私有封闭、业务扩展困难的问题,从而增加系统的标准化、开放性,提升新业务的扩展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3944172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310368408.X
申请日:2013-08-22
Applicant: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IPC: H02J3/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63 , Y02E4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电站无功电压控制方法,属于电力系统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光伏电站无功电压控制方法,根据光伏电站无功设定值、光伏电站并网点母线电压,给出光伏电站的无功分配方法。本发明能够兼顾到充分利用光伏逆变器无功能力和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调节的快速性,真正实现光伏逆变器和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快速连续无功协调控制,从而能够满足电网对光伏电站的无功电压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3490412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310411760.7
申请日:2013-09-11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配用电及微网技术,具体地说是涉及微网系统中分布式电源选址与保护配置方法。本发明一种针对微网系统中分布式电源选址与保护配置方法包括微网系统中分布式电源选址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确定、分布式电源选址目标函数修正以及微网与系统接入点的保护配置原则和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微网系统中分布式电源选址步骤;二、微网与系统接入点的保护配置步骤。本发明一种微网系统中分布式电源选址及保护配置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方法可针对微网系统中分布式电源选址和保护配置进行应用,确保微网规划建设的有序开展,本发明方法可应用于微网接入系统规划及保护配置的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6487093B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610925615.4
申请日:2016-10-24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南京南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63 , Y02E40/72 , Y02E60/725 , Y04S10/123 , Y04S1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配电网侧分布式光伏集成运行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层、接入层和终端层,各层之间通过通信网络连接;终端层包括分布式光伏控制器和各种配电终端;接入层包括并网接口设备和数据采集装置;控制层包括各种业务系统;分布式光伏控制器将发电数据上传至并网接口设备,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各配电终端的相关数据信息,并网接口设备再将发电数据上传至控制层,数据采集装置再将各配电终端相关数据上传至控制层;控制层的各业务系统通过通信网络获取到发电数据以及配电终端的相关数据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进行集成控制以及运行状态进行监测,本发明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友好接入电网提供了支撑,提高我国配电网接纳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9959562A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711336518.2
申请日:2017-12-14
Applicant: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 内蒙古大学 , 国家电网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精度冻土各向等压试验方法,包括:第一步:试验设备制作;第二步:根据理论偏应力为0的事实,通过围压的加载计算实际偏应力σ1‑σ3/MPa并绘制与围压σ3/MPa的关系曲线。第三步:加载采用分级加卸载模式,控制轴向位移保持不变,设置预压初始值σa0,待试样稳定后开始加卸载试验。首次加载由初始值σa0加载至σa1,而后开始第一次卸载;设定应力间隔Δσa,第二次加载由初始值σa0加载至σa2,而后开始第二次卸载至σa0;依此类推进行N次循环。第四步:试验结束后,绘制体积应变εv/%与围压σ3/MPa关系曲线。
-
公开(公告)号:CN104978613B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510451016.9
申请日:2015-07-28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武汉大学
IPC: G06F1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出力短期预测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考虑组件温度的光伏出力短期预测方法。本发明将直接影响光伏出力因素之一的组件温度作为重要考虑要素对出力进行预测。本发明寻找出影响组件温度的因素主要有辐照强度、环境温度、风和湿度。为了精准的对光伏输出功率预测,本发明运用GDPSO‑LSSVM对光伏组件温度进行预测。运用熵权法对相似日进行选取,并用熵权法分析不同光伏特征指标也输出功率影响中变异程度,结合所求信息熵和GDPSO‑LSSVM算法对光伏输出功率进行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08171369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11392267.X
申请日:2017-12-21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客户用电差异化特性的短期负荷组合预测方法,包括分析用电客户差异化特性,建立基于客户画像技术的用电客户综合评价体系,提出基于模糊聚类的用电客户的分类方法;结合不同类型客户用电受到政策、经济、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的不同的特点,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短期负荷的组合预测方法;结合实例证明,本发明提出的预测方法精度可靠,同时客户的不同分类及其电负荷预测值也为供电服务的转型及升级提供了技术数据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5337304B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510674639.2
申请日:2015-10-19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2J3/3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38 , Y02E10/5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数据获取方法,属于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基于发电单元的现场测试数据,建立光伏电站的详细模型,从而获取光伏电站的低电压穿越数据,建立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数据库。该方法结合了现场试验和模型仿真的优点,既解决了难以对光伏电站直接进行低电压穿越试验的现实难题,又提高了仿真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