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位置捕捉功能的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697710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010532481.6

    申请日:2020-06-11

    Abstract: 一种具有位置捕捉功能的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属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现有无线电能传输中,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会随着二者之间的位置偏移发生改变,影响电能传输效率的问题。包括:全桥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与输入电源连接,全桥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经原边补偿拓扑与松耦合变压器的原边线圈连接,松耦合变压器的副边线圈经副边补偿拓扑与整流与滤波电路连接,整流与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无人机充电负载;电流采样电路用于采集全桥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电流并传递至DSP控制器;DSP控制器为全桥逆变电路提供驱动信号并控制原边线圈的开关切换。本发明用于无人机负载充电。

    基于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电极混合粉制备高效电解水电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25318A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11041661.X

    申请日:2022-08-29

    Abstract: 基于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电极混合粉制备高效电解水电极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回收锂电池的工艺比较复杂,环境污染和回收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制备高效电解水电极的方法:一、对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进行机械破碎,将收集的正极和负极混合粉体材料与粘结剂搅拌混合均匀,得到电极浆料;二、准备电极集流体;三、将电极浆料涂覆在电极集流体上,然后进行烘干处理;四、将步骤三得到的复合电极直接作为电解水制氢高效析氧电极。本发明实现了废旧电池中电极混合粉的合理使用,正极和负极功效互补。其中锂离废旧电池中回收的正极三元粉体作为电极中的催化剂物质,负极中的石墨可作为电极中导电网络,二者的复合形成了高效的析氧电极。

    一种易回收可循环使用的聚苯胺负载聚氨酯海绵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48875B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510551055.6

    申请日:2015-09-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易回收可循环使用的聚苯胺负载聚氨酯海绵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商品化的聚氨酯海绵为载体,首先将载体浸于碳纳米管与水的混合溶液中超声处理,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聚氨酯海绵,再通过苯胺单体在聚氨酯海绵骨架上的原位聚合,得到了聚苯胺负载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本发明以聚氨酯海绵为载体,通过苯胺单体在碳纳米管改性的聚氨酯海绵骨架上的原位聚合,一步反应得到了聚苯胺负载聚氨酯海绵,制备方法简便,成本低。本发明制备的聚苯胺负载聚氨酯海绵具有三维孔状结构,比表面积大,同时兼具载体的弹性、轻质易分离的特性,对有机染料有良好的吸附效果,通过外力挤压材料的方式可实现吸附质与吸附剂充分的分离以及材料的循环利用。

    一种易回收可循环使用的聚苯胺负载聚氨酯海绵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48875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10551055.6

    申请日:2015-09-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易回收可循环使用的聚苯胺负载聚氨酯海绵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商品化的聚氨酯海绵为载体,首先将载体浸于碳纳米管与水的混合溶液中超声处理,得到碳纳米管改性的聚氨酯海绵,再通过苯胺单体在聚氨酯海绵骨架上的原位聚合,得到了聚苯胺负载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本发明以聚氨酯海绵为载体,通过苯胺单体在碳纳米管改性的聚氨酯海绵骨架上的原位聚合,一步反应得到了聚苯胺负载聚氨酯海绵,制备方法简便,成本低。本发明制备的聚苯胺负载聚氨酯海绵具有三维孔状结构,比表面积大,同时兼具载体的弹性、轻质易分离的特性,对有机染料有良好的吸附效果,通过外力挤压材料的方式可实现吸附质与吸附剂充分的分离以及材料的循环利用。

    丙酸氧化产氢产乙酸优势菌群的分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68562A

    公开(公告)日:2010-07-07

    申请号:CN200910312919.3

    申请日:2009-12-31

    Abstract: 丙酸氧化产氢产乙酸优势菌群的分离方法,它涉及一种产氢产乙酸菌的分离方法。它解决了现有分离方法存在分离困难及培养出的产氢产乙酸菌产氢率低的问题。分离方法:一、对厌氧活性污泥进行初步驯化;二、制菌悬液A;三、富集后菌悬液;四、将富集后菌悬液再次富集培养;五、制丙酸氧化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的复合菌群;六、制丙酸氧化产氢产乙酸菌群;七、将丙酸氧化产氢产乙酸菌群转接丙酸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八、重复步骤七4~8次,即可分离。本发明方法分离容易,操作简单,分离出优势菌群的产氢率约为现有产氢菌产氢率的6~8倍。本发明优势菌群既可降解较高浓度丙酸,也可有效提高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