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68091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71781.6
申请日:2023-06-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6F30/20 , G06T17/00 , E21B43/24 , G06F119/14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一种评价原位加热开采页岩油时储层压力场的方法,应用于石油开发领域。该方法步骤为:①构建2口水平井井间页岩油储层三维网格模型;②依据原位加热页岩油储层的温度场、孔隙度和储层骨架体积热膨胀系数,评价各储层网格单元被压缩后的孔隙度;③依据储层温度场、各流体饱和度、各流体热膨胀系数和天然气在油中溶解度特征,评价各储层网格单元中各流体在孔隙流体压力不变情况下的体积;④依据各流体在相应温度下的压缩系数,结合孔隙度减小量和各流体热膨胀后体积,评价各储层网格单元中孔隙流体压力,获得页岩油储层的压力场。
-
公开(公告)号:CN114201934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111529967.5
申请日:2021-12-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6F30/28 , E21B43/24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评价低频电场加热页岩油储层时温度场的方法,应用于石油开发领域。该方法步骤:①构建2口水平井井间页岩油储层三维网格模型;②依据泥页岩储层电阻率、加载的电场电压,建立低频电场加热页岩油储层的电场模型,获得电焦耳热模型;③建立一个单位时间内各个储层网格单元岩石骨架热能、流体热能、排出流体热能、热传导热能和电焦耳热能的变化量模型,构建它们之间的能量守恒模型;④确定在一个单位时间结束时各个储层网格单元的温度,以及其它参数值;⑤依据低频电场加热页岩油储层能量守恒模型,循环重复步骤②‑④计算页岩油储层温度场随时间变化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2326710B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011242806.3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1N24/08
Abstract: 一种泥页岩饱和水后各离心状态核磁共振T2谱校正方法,属于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该方法校正泥页岩饱和水后各离心状态核磁共振T2谱,步骤为:①通过核磁共振实验获得单位质量同一泥页岩样品在饱和水和各离心状态核磁共振T2谱;②确定单位质量该泥页岩样品饱和水状态与各离心状态核磁共振T2谱响应信号幅度差;③按照饱和水状态与各离心状态核磁共振T2谱左侧响应信号幅度差符合正态分布进行校正;④由低离心转速向高离心转速,依次利用两个相邻核磁共振T2谱响应信号幅度差极值比值确定校正系数,校正饱和水状态与各离心状态核磁共振T2谱响应信号幅度差;⑤结合幅度差校正结果,确定泥页岩样品各离心状态核磁共振T2谱校正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04978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374626.9
申请日:2021-04-0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一种评价泥页岩储层各组分赋存吸附态甲烷量方法,属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该方法评价各温度、压力条件下泥页岩储层各组分赋存吸附态甲烷量。方法步骤:①对同一块岩心样品制备储层样品、富集干酪根、除去有机质、提纯黏土矿物、除去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等子样品;②对制备子样品开展TOC含量、干酪根碳元素含量、X‑衍射全岩、黏土矿物相对量和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分析,确定单位质量样品中各组分质量;③构建不同温度、各压力下各组分赋存吸附气量评价模型;④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目标函数求解不同温度、各压力下各组分赋存吸附甲烷量,确定各组分Langmuir体积和压力;⑤评价目的层段泥页岩储层各组分在不同温度、各压力下赋存吸附态甲烷量。
-
公开(公告)号:CN112364518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305227.9
申请日:2020-11-2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6F30/20 , G06F17/15 , E21B43/16 , G06F111/06
Abstract: 非常规油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运筹学优化定量决策方法,属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该方法用于非常规油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最优化决策。步骤为:①确定研究区目的层段地质条件特征,包括构造、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地层压力、地应力、储层厚度、天然裂缝等;②建立单井产出油气量与地质条件和工程参数关系;③建立单井钻井、压裂、采油气工程成本与工程参数、地质条件关系;④确定区块收益和区块钻井、压裂、采油气工程成本,建立区块开采非常规油气效益函数,区块效益等于区块总收益减总成本;⑤利用运筹学优化理论、技术优化求解效益函数的极值,获得研究区目的层段开采非常规油气效益最大时相应最优工程施工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0763732A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911068644.3
申请日:2019-11-0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1N27/04
Abstract: 一种测量不同温度、压力和流体条件下泥页岩样品电阻率的方法,应用于石油勘探领域。该方法可以测量不同温度、压力和流体条件下泥页岩样品电阻率。该方法的步骤为:测量2.5cm直径柱状泥页岩样品长度;将泥页岩柱状样品放入样品室,并对样品室进行抽真空处理;流体注入泵对样品室充注流体,并将样品室加压至设定压力;保持油浴恒温箱温度为设定温度;⑤利用压力控制阀门控制样品室压力为设定压力;⑥在设定的温度、压力和注入流体的条件下,利用电阻测量仪测量泥页岩样品电阻值;⑦结合泥页岩样品的长度和截面积,确定泥页岩样品电阻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593835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952701.8
申请日:2019-10-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E21B43/24
Abstract: 一种利用电场加热页岩油储层原位改质开采页岩油的方法,应用于石油开发领域。该方法利用电场加热页岩油储层原位开采页岩油。该方法的步骤为:①选取厚度较大、有机质成熟度适中、丰度高、类型偏向生油的页岩油储层;②针对页岩油储层钻探一系列适当井距的直井或水平井;③页岩油储层内金属套管与非页岩油储层金属套管间加渡绝缘层套管,沿井口下放电缆线并连接页岩油储层内金属套管;④对这些井口电缆线接通电源,保证页岩油储层内接通电源正极与负极的金属套管相邻;⑤将页岩油储层作为电阻元素,利用电场加热页岩油储层,突破页岩油开采技术瓶颈实现页岩油原位改质开采。
-
公开(公告)号:CN107422100B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710788371.4
申请日:2017-09-0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1N33/24
Abstract: 一种计算页岩气储层赋存吸附气含量的方法,属于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该方法可以计算各温度、压力条件下页岩气储层赋存吸附气含量。该方法步骤为:对同一套页岩气储层3个以上样品进行TOC、全岩分析和等温吸附实验;根据页岩气储层样品的TOC、粘土矿物、其它矿物含量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建立各温度、压力条件下TOC、粘土矿物和其它矿物赋存吸附气含量评价模型;计算各温度、压力条件下页岩气储层中TOC、粘土矿物和其它矿物赋存吸附气含量,建立TOC、粘土矿物和其它矿物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根据同一套页岩气储层中TOC、粘土矿物和其它矿物含量计算各温度、压力条件下其赋存吸附气含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940279B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710350135.4
申请日:2017-05-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1N7/04
Abstract: 一种评价泥页岩储层赋存吸附气量的方法,属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领域。该方法可以评价不同温度、压力下泥页岩储层赋存吸附态页岩气量,弥补目前现场岩心解析和等温吸附实验费用昂贵的问题。该方法的步骤为:1)通过多尺度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成像方法分析单位质量泥页岩样品中不同孔径孔隙内各组分所覆盖面积;2)分子模拟构建一系列不同孔径的各种组分覆盖孔隙内表面的单孔隙模型;3)分子模拟计算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各种矿物单孔隙模型内表面吸附态甲烷的厚度和密度;4)结合泥页岩样品中不同孔径孔隙内各组分所覆盖表面积和不同温度、压力下各种矿物单孔隙模型内表面吸附态甲烷厚度、密度,计算相应温度、压力条件下泥页岩储层赋存吸附气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032470B
公开(公告)日:2017-11-28
申请号:CN201510890275.1
申请日:2015-12-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工生物油的焦化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新鲜的焦化原料进入分馏塔中,来自分馏塔底的分馏产物进入加热炉加热;(2)有机溶剂与生物油进行混合,所得混合物与加热后的分馏产物混合,得到分散的混合原料并进入焦炭塔进行焦化反应;(3)步骤(2)生成的焦炭沉积在焦炭塔内,所生成的焦化油气由焦炭塔顶部排出,然后进入分馏塔,进行分馏得到气体、粗汽油、柴油和蜡油。该方法在溶剂、生物油和重油的混合物进行焦化反应时,抑制焦炭塔泡沫层起沫,降低泡沫层高度,提高焦炭塔处理能力,并且由于改善了原料物性,在反应中促进了重油向轻质油的深度转化,降低焦化产物的干气收率,提高液收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