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975852A
公开(公告)日:2015-10-14
申请号:CN201510358887.6
申请日:2015-06-2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段压裂水平井产油(气)位置的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测量多段压裂水平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内的井底压力,得到井底压力差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根据测井和完井资料确定压力监测解释模型的初始参数;判断变化关系与预设关系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进行下一步骤,若不相等,则修正预设关系对应的压力计算参数,直至相等,得到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实际压力计算参数,以控制油气藏的开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诊断系统,包括多段压裂水平井压力测量单元、判断单元、压力计算参数处理单元、压力监测控制单元、测井和完井资料处理单元以及存储单元。该方法和系统考虑了各条裂缝产油或产气不均匀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增产措施。
-
公开(公告)号:CN101446196B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0910002380.1
申请日:2009-01-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重介质油藏分支水平井的试井分析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采集三重介质油藏分支水平井的井底压力值;根据井底压力值及其对应的采集时间,计算实际井底压力变化关系值;根据三重介质油藏分支水平井的井底压力表达式和模拟参数值,计算模拟井底压力变化关系值;其中,井底压力表达式与分支水平井的井身长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根据实际井底压力变化关系值,修正模拟井底压力变化关系值对应的模拟参数值,根据模拟井底压力变化关系值对应的模拟参数值获取三重介质油藏分支水平井的试井解释参数值。本发明实施例可提高三重介质油藏分支水平井的试井解释的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673101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110949690.5
申请日:2021-08-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IPC: G06F30/2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珠状缝洞体溶洞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处理器,该计算方法包括:获取串珠状缝洞体内部的实际压力数据、串珠状缝洞体溶洞储集系数的第一初始值以及第一缝洞体井底压力解模型;将第一初始值输入到第一缝洞体井底压力解模型中,以获取第一井底压力解,将第一井底压力解输入到所述第二缝洞体井底压力解模型中,以获取串珠状缝洞体的理论压力数据;根据实际压力数据和理论压力数据确定串珠状缝洞体溶洞储集系数的求取值;根据求取值确定串珠状缝洞体中的溶洞体积,具有简明易懂,操作简单,使得串珠状缝洞体溶洞体积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优点,对制定合理的油田开发方案及调整措施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669045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1150456.2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IPC: E21B43/26 , E21B43/11 , E21B43/295 , E21B43/28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技术,公开了一种煤层水平井同井段间原位转化的方法及处理器。水平井中设置油管,方法包括:对水平井井筒进行分段压裂,形成多条垂直于水平井井筒的压裂裂缝,并在油管上对应的每个裂缝处射孔,裂缝包括采出缝和注入缝,采出缝离井口的距离均小于注入缝离井口的距离,采出缝的长度均大于注入缝的长度;在油管上对应的两条采出缝处安装分隔装置;通过热电阻和/或电磁感应线圈,实现对采出缝对应的煤层加热;通过分隔装置中的导流管将生物液体注入至注入缝中;生物液体的溶解方向由注入缝向采出缝的方向移动,生物液体对未热解的煤层区域进行分解;气体从采出缝处的射孔进入油管后被采出。这样来减少开发井数且提高开发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006933B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911215681.2
申请日:2019-12-0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确定通过萃取实验萃取出的油量的方法和装置,属于油藏开采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岩心的初始重量、岩心重量停止变化后的第一重量、用于进行萃取实验的实验气体在岩心重量停止变化时的密度、萃取实验的环境温度、岩心所饱和油液的油液密度,确定通过萃取实验萃取出的油量体积,其中,在实验气体的状态达到超临界状态时,通过计算法确定实验气体的密度;以及在实验气体的状态为气态时,通过测定法确定实验气体的密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实验气体的状态选择合适的气体密度确定方法,能够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度。
-
公开(公告)号:CN107725035B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1710720472.8
申请日:2017-08-2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种用于非均匀产液水平井判别来水方向的压力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监测非均匀产液水平井井底压力变化数据;考虑周围注水井工作制度的变化,设计注水井与非均匀产液水平井之间的干扰试井;建立注水井干扰下的非均匀产液水平井井底压力分析图版;利用得到的非均匀产液水平井井底压力分析图版对测得的井底压力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不同注水井改变注水量下的储层参数,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注水井工作制度下拟合得到的参数,判别来水方向。本发明由于考虑了注水井注水量的变化,能够准确地判别非均匀产液水平井来水方向,同时利用该方法进行非均匀产液水平井监测压力解释更符合实际情况,提高了压力监测解释的精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343421B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1810032101.5
申请日:2018-01-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平井井下气液分离井上回注采油系统,包括分离系统和回注系统,所述分离系统设置在水平井井下的油套环形空间内,所述回注系统设置在水平井井上的地面空间内,在水平井的井口处设置气体收集器;所述分离系统由重力分离区和旋流分离区组成,所述重力分离区和所述旋流分离区均与水平面平行。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水平井井下气液分离井上回注采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出液在重力分离区经过重力分离;采出液在旋流分离区利用离心力进一步分离;分离出的气体经过涡轮压缩机增加后回注至地层,分离出的液体采出至地面。采用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能够将地层压力维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的80%,均匀地补充了地层压力,加强渗吸,采油产量至少提高20%。
-
公开(公告)号:CN107916915B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711046782.2
申请日:2017-10-3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IPC: E21B43/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高压条件下碳化水的驱替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注入系统、驱替系统、模型系统和计量系统,所述驱替系统包括并联在所述注入系统和所述模型系统之间的水驱替系统、油驱替系统和碳化水驱替系统,所述碳化水为溶有CO2的水溶液。与该驱替系统相对应的驱替步骤包括:建立岩心的初始含油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对天然岩心进行水驱替,得到岩心的水驱采收率;对天然岩心进行碳化水驱替,得到水驱后岩心的碳化水驱采收率。本发明采用碳化水作为油藏的驱替流体,用于油藏水驱结束后高含水阶段提高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措施,有助于解决油藏注水开采后期剩余油残存,无法采出导致油藏采收率低和油藏经济效益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837290B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710078827.8
申请日:2017-02-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称式布缝的分组异井异步注CO2采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水平井Ⅰ中,开启偶数级裂缝对应的注入控制装置Ⅰ,向注入油管Ⅰ中注入CO2,CO2进入偶数级裂缝,在水平井Ⅱ中,开启奇数级裂缝对应的注入控制装置Ⅱ,向注入油管Ⅱ中注入CO2,CO2进入奇数级裂缝;在水平井Ⅰ中,开启奇数级裂缝对应的采油控制装置Ⅰ,原油从奇数级裂缝采出,并进入采油油管Ⅰ中,在水平井Ⅱ中,开启偶数级裂缝对应的采油控制装置Ⅱ,原油从偶数级裂缝采出,并进入采油油管Ⅱ中;在两口水平井之间的区域,部分原油进入天然裂缝,并通过水平井Ⅰ的奇数级裂缝和水平井Ⅱ的偶数级裂缝采出。该注采方法利用了天然裂缝的高渗流能力,防止水窜和水淹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761612B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710078828.2
申请日:2017-02-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式布缝的双压裂水平井异井异步注水采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生产初期,利用天然能量对两口水平井同时开采一段时间;取出两口水平井的油管,分别在特定位置安装配注阀和注采分隔装置;关闭水平井Ⅰ的井口采油阀,开启配注阀,向油套环形空间内注水,注入水进入奇数级裂缝;关闭水平井Ⅰ的井口焖井,原油与注入水进行渗吸置换;打开水平井Ⅱ的井口采油;关闭水平井Ⅱ的井口采油阀,开启配注阀,向油套环形空间内注水,注入水进入偶数级裂缝;关闭水平井Ⅱ的井口焖井,原油与注入水进行渗吸置换;打开水平井Ⅰ的井口采油。该异井异步注采方法通过拉链式布缝,能够有效的驱替井间、缝间及死油区中的残余油,提高了波及体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