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烟气脱碳组合工艺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260943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379115.X

    申请日:2024-03-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烟气脱碳组合工艺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烟气脱碳组合工艺,建立各工艺中的设备单元模型,并建立稳态工艺模型;根据烟气脱碳组合工艺类型选取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基于稳态工艺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试验,然后分别在各因素最佳水平附近选取三水平进行计算,将性能指标、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水平作为变量,设计正交试验矩阵,通过模拟获得正交试验结果;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标准化后试验数据的综合得分;对标准化后试验数据的综合得分进行极差分析,获得最佳的影响因素组合。本发明为各类脱碳组合工艺的参数优化提供了参考,有利于推动组合工艺在脱碳技术商业化进程中的应用。

    一种基于氨氢转换的离网式电动车充电桩

    公开(公告)号:CN117124905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107529.9

    申请日:2023-08-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动车充电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氨氢转换的离网式电动车充电桩,包括氨分解制氢系统、氢燃料发电系统、电动车充电系统,本发明利用氨分解制氢法供给燃料电池的燃料,具有成本低、运输技术成熟的特点;利用氢燃料电池发电供给充电桩系统电能,具有零污染、零碳排放的特点;使得在较偏远地区或者电网不易到达地区电动车充电不再受到电网覆盖的限制,避免了因充电不便对电动汽车的整体推广普及的影响;同时本发明从根源上避免了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及碳排放。

    一种基于微通道液滴的连续循环光合制氢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855358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825335.6

    申请日:2023-07-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通道液滴的连续循环光合制氢装置,包括S型微通道液滴循环管路,S型微通道液滴循环管路的上游接有六边形腔结构和循环泵,下游接有储氢罐;S型微通道液滴循环管路处于恒温水槽中,恒温水槽与换热器相连通;储氢罐设置有气体吹扫进口管、气体吹扫出口管和气液分离管路;气液分离管路位于S型微通道液滴循环管路下游,与S型微通道液滴循环管路串联连接,用于分离出液滴中所产生的氢气;六边形腔结构的上游设置有注射泵。本发明巧妙地将体积小、比表面积大、速度快、通量高、大小均匀、体系封闭、内部稳定的微通道液滴应用到光合制氢装置上,从而解决了光合细菌与有机物养料的接触流程短、反应液与光接触不足等问题。

    一种油气井压裂用低成本纳米颗粒增强型氟碳助排剂

    公开(公告)号:CN113717708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110826120.7

    申请日:2021-07-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气井压裂用低成本纳米颗粒增强型氟碳助排剂,属于油气田化学助排技术领域。该助排剂由质量含量为0.05%~0.1%的非离子氟碳型表面活性剂、0.02%~0.04%的疏水型SiO2纳米颗粒及余量去离子水复配组成。通过低成本的疏水型纳米颗粒的加入,使成本较高的氟碳型表面活性剂用量显著减少,同时获得更佳的表界面特性、改善界面润湿性。本发明所述的压裂用助排剂与压裂液具有良好的配伍性能,复配后不会影响压裂液自身性能,压裂液破胶液的表面张力小于24.4mN/m,压裂液破胶液与煤油的界面张力小于1.90mN/m。此外,纳米颗粒的存在可强化压裂液自身的减阻性能,起到双效作用。

    一种基于风力资源全天候调度的制氢发电联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75021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00941.5

    申请日:2022-1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力资源全天候调度的制氢发电联用系统,具体包括有塔架、叶轮、智能控制器、风力电机、主传动轴、绝热制热器、夹层光热制氢反应器等核心构件。旨在实现在我国偏远地区风力资源的全天候分时段有序调度、分配以及提升终端能源的整体转化效率。系统将部分风能转化为热能实现光热协同制氢反应,增大了单位风能的转化增益,且剩余风能在夜晚可转化为电能供给就近居民日常利用。系统终端选择性以氢能作为载能形式大大降低了传统电力输运基建成本及能量损耗。本发明系统具有集成度好,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单、高效等特点。

    一种聚光太阳能连续流气相水分解制氢反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751371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429251.6

    申请日:2022-04-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光太阳能连续流气相水分解制氢反应系统,主要包括有储料罐、微量循环泵、气化管、反应管、线性抛物聚光器和二次线性反光抛面等构件,旨在为太阳能到氢能的高效清洁转化过程提供一种新颖的工程利用方式。系统主要工作过程包括液料的气化、输运、光能梯级有序分配收集以及光线的捕捉及多反射利用等,整个转化过程无需考虑催化剂颗粒的团聚以及悬浮液对于有效光线传播的阻挡损耗作用,本发明基于传统液料制氢过程,渗透了液料赋存形态、多级转化、能量合理分配和高效传热界面传质过程的创新逻辑,大大提升了终端氢能的产出率。本发明装置具有环保、高效、紧凑、易于操作等优点。

    一种基于严苛条件下热自持式聚光光伏电解制氢反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059079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11387525.1

    申请日:2021-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严苛条件下热自持式聚光光伏电解制氢反应系统,包括聚光菲涅尔透镜、聚光光伏、换热器、循环泵和电路切换元件等部件,旨在为新疆或西藏等地区冬季寒冷严苛条件下的电解水制氢提供温和反应工况,保证其效率。同时,可形成电/热/氢联供的能源供给模式。本发明装置主要分为电解水、换热热传递及换热冷端吸热部分等部分,既能减弱聚光光伏表面局部过热导致的效率骤降等问题,也能将纳米换热工质携带的热量用于对电解池提供保温措施,实现了在无外热能输入的系统热自持供给。本发明装置具有集成度好,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

    一种基于多功能MOF材料的智能集/取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012273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010760653.5

    申请日:2020-07-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功能MOF材料的智能集/取水装置,包括半球形上盖、石墨烯涂层、半导体冷凝器、铜金属板、电风扇以及温度和水位监测系统等,旨在为像在沙漠、高原等干旱特殊极端条件下收集和提取水提供智能便捷的装置。该装置功能主要分为集水和取水过程,前者是利用MOF材料自身优异性质暴露在空气中,通过电风扇的强制对流和产生的压差效应将湿空气聚集在MOF材料的表面,便于吸收;后者是利用石墨烯涂层汲取太阳能中的热量后将MOF材料中的水分蒸发出来,再经过半导体冷凝器的作用后将蒸汽液化后储存在储水罐中。整个过程中温度和收集水的水位都能智能监控,装置具有简单方便,实用性高,便于携带,无污染且工作稳定的特点。

    相变储热式界面光热蒸发海水淡化装置及海水淡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44899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333876.8

    申请日:2021-03-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相变储热式界面光热蒸发海水淡化装置及海水淡化方法,装置包括透明罩、相变储热单元、界面光热蒸发单元和装置底座;透明罩和装置底座连接形成封闭空间,相变储热单元和界面光热蒸发单元均设置在封闭空间内;界面光热蒸发单元包括吸水柱和安装座,吸水柱通过安装座设置在所述装置底座上,安装座的内孔与海水注入口连通;吸水柱顶部具有太阳蒸发表面;相变储热单元包括相变储热装置和支柱,相变储热装置通过支柱设置在所述装置底座上,相变储热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相变储热材料,所述壳体至少包括一吸热面和一导热面。本发明用多种手段提升对太阳光的利用,延长海水淡化的时间,进而大大地提高了海水淡化的效率。

    一种连续流蛇形微通道聚光光热耦合催化制氢反应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697654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1083334.9

    申请日:2019-11-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流蛇形微通道聚光光热耦合催化制氢反应装置,主要包括微型蛇形流道反应模块,流量计,加热器,气体吹扫装置,循环泵,换热器等,旨在为新型的光热耦合催化制氢催化剂提供一个有效可持续的微型反应装置。装置的实现过程主要包括通过热电偶反应液的温度,反应前反应液使用惰性气体排除反应液中的氧气,继而打开循环泵将流体送入蛇形流道反应装置,在氙灯等模拟光源的聚光照射下实现微流道中的光热催化产氢过程,产生的气体在流体压力的驱动下进入到储液瓶液体上方部分,采气对其进行分析。管路中流量和流体的温度分别由流量计和换热器精准控制。本发明通过器件串联实现了在光热耦合条件下的连续式产氢,操作方便,节能环保。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