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非跟踪的复合平面型双侧聚光光伏光热组件

    公开(公告)号:CN209844900U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20671743.X

    申请日:2019-05-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用非跟踪的复合平面型双侧聚光光伏光热组件,属于建筑节能技术与能源应用技术领域。复合平面型双侧聚光光伏光热组件主要由反射板、冷却水管、保温构件、光伏板和吸热板组成,为利用反射板提高到达光伏板的太阳辐射强度,进而达到提高光伏板输出功率的目的,冷却水管对光伏板进行冷却,达到提高光伏板效率的目的,同时将热量收集到冷却水管的水中,采用保温构件减小了热量的散失。通过上下双侧光伏板与聚光器的设计,增大了接收太阳辐射面积,改善现有非跟踪型聚光光伏光热系统全年输出波动较大问题,实现全年输出较高且稳定。同时其结构与建筑围护结构相似,易于实现建筑一体化。(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增强换热式辐射对流冷热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207635582U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721718653.9

    申请日:2017-12-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增强换热式辐射对流冷热交换器,属于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装置领域。包括上部集管、下部集管、换热管、凝水槽、小型风扇、带侧送风口的垂直风管、软连接、风扇的焊接钢板、垂直送风管的焊接钢板和风扇入口钢丝网。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大换热排管外部气流扰动的方式实现显著增强该装置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的能力。该末端装置可以实现在不同室内冷热负荷情况下,通过调节风扇档位改变出风速度,进而调节该末端装置换热量大小,达到控制室内温度的目的。风扇档位分高中低三档;装置下部的凝水槽收集供冷时设备表面的凝结水,承担室内的湿负荷。本实用新型安装使用灵活,工作时噪音、能耗均较低,且能较好地满足人体热舒适需求。(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柴灶内部节能水环
    4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478165U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520070679.1

    申请日:2015-0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40/16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柴灶内部节能水环,整个节能水环由圆形钢管煨弯焊接而成,在水环的上侧面,有一个双层套管,套管内管是烟通道,烟通道直通室内火炕的内部,在排烟的同时利用烟气加热火炕;套管夹层用于水循环并连接供暖进水管,使循环水进一步吸收烟气热量。水环下部连接供暖回水管,供暖回水管和供暖进水管与室内的供暖设施相连使整个水环组成热水循环供暖系统。将该节能水环放在柴灶的内部,在烧水做饭的同时加热水环内部的水,排烟的同时用于烧炕,使柴灶达到集做饭、采暖、烧炕与一体,方便、多用、节能。该柴灶内部节能水环,具有抗烧能力强,不易出现长期使用出现的裂缝漏水,制作工艺简单、省材料、成本低、适应锅型多、方便改造等优点。

    热水采暖火墙
    4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521998U

    公开(公告)日:2010-07-07

    申请号:CN200920310619.7

    申请日:2009-09-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自然循环热水采暖系统的火墙。将火墙与火炕和自然循环的热水采暖系统有机结合,主要包括火墙、火炕、集热器、膨胀水箱、散热器和泄水阀等。将火墙设置在火炕的一侧,火墙高度低于炕面,拥有独立的燃烧室,其排烟口与火炕相连,也可直接连接烟囱;集热器设置在火墙燃烧室内部,在使用火墙时直接被加热,以集热器作为热源形成暖气系统。本实用新型提高了采暖系统的热效率;能够快速而持续地保证室内温度,提高了火炕的舒适性;使用灵活,火墙和火炕可以联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可以为无炕和无火墙的房间供暖;可使用作物秸秆、玉米芯、柴草、锯末、碎木头等所有生物质燃料。易于建造,填补了村镇居住建筑采暖形式中的一项空白。

    一种非跟踪非对称复合平面型最大反射聚光器

    公开(公告)号:CN207283492U

    公开(公告)日:2018-04-27

    申请号:CN201721308698.9

    申请日:2017-10-12

    Inventor: 端木琳 王哲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跟踪非对称复合平面型最大反射聚光器,属于非跟踪低倍率反射聚光的太阳能应用技术领域。该聚光器由反射面、平板状吸收体、玻璃盖板以及附属支架组成,针对目前抛物面聚光器存在的制造精度要求高,聚光不均匀,需要跟踪的缺点,该聚光器反射面由连续相接的平面镜组成,不仅结构简单,加工精度要求低,光学效率高且能在受光面上形成均匀的光照分布,其可接收的太阳入射角范围广泛,不同的地区具有通用性。主要可应用于太阳能光热、光伏或光伏光热一体化等方面,其扁平的结构便于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水平或竖直安装均能表现出优异的光学性能。(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强化辐射供冷/供热顶板换热的吊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6073254U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620384651.X

    申请日:2016-04-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强化辐射供冷/供热顶板换热的吊顶装置,主要包括风机加压装置、室内空气进风通道及正压送风通道,风机加压装置设置于室内空气进风通道顶端,正压送风通道位于室内空气进风通道的外侧,正压送风通道通过风机加压装置与室内空气进风通道连通;正压送风通道包括导流叶片,导流叶片设置在吊顶装置底端的边缘,且导流叶片末端呈水平角度,导流叶片的出风端紧邻辐射顶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辐射供冷/供热顶板单位面积的供冷/供热量较小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洁、安装方便、能耗小且效果显著的强化辐射供冷/供热顶板换热的吊顶装置,同时该装置还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是消除辐射供冷表面容易结露的难题。

    跨季节储存太阳能的建筑地面

    公开(公告)号:CN204611907U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520269361.6

    申请日:2015-04-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10/20 Y02E10/44

    Abstract: 一种跨季节储存太阳能的建筑地面,属于建筑节能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将太阳能与建筑地面构件结合,利用粘土与沙子的蓄热特性,在冬季供热前,将太阳能集热器所集热量有效储存于建筑地面的蓄热层内;随着蓄热量的增加,蓄热层内部温度升高;到供热季开始后,面层的放热量增大;在冬季供热时,白天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的热水向蓄热层继续蓄热,面层同时放热。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和益处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实现了跨季节蓄热,解决了建筑中供暖间歇运行或住房内无人看管短期内不运行带来的防冻问题及建筑中供暖设施选型过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取材方便、成本低、经济性好、对室内的采暖效果好、易与建筑结合,适合大面积推广。

    湿式辐射对流冷热交换器
    4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687177U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20020816.6

    申请日:2014-01-13

    Abstract: 湿式辐射对流冷热交换器,属于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装置领域。主要由水平状态一端开口的上部集管1、水平状态一端开口的下部集管2、连接上部集管1和下部集管2的垂直状态紧密排列的辐射对流换热排管3、以及包裹在下部集管2外侧的凝水槽4组成。本实用新型只用一个终端设备即可实现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当管道外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时,凝结的水流进下部的凝水槽中,并最终从凝水排出管排走。

    工作区壁面贴附射流空调通风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6320891U

    公开(公告)日:2017-07-11

    申请号:CN201621409308.2

    申请日:2016-12-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作区壁面贴附射流空调通风系统,属于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技术领域。工作区壁面贴附射流空调通风系统包括室内送风管、侧送风口、下送风口和回风口。室内送风管紧贴墙面布置,由房间上部靠近侧墙位置伸入室内。在室内送风管底部设置下送风口,在送风管的侧面且在工作区高度内设置双层百叶侧送风口。系统的回风口设置于房间顶部。该空调通风系统能将经空调设备处理的空气直接送入工作区,与传统上送风方式相比,可以明显改善工作区的空气品质,并提高系统的通风效率。此外,该系统能够实现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

    相变蓄放热一体式换热器
    5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027185U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520593276.5

    申请日:2015-08-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45

    Abstract: 一种相变蓄放热一体式换热器,属于能源利用技术领域。相变蓄放热一体式换热器内部有两组盘管,盘管A和盘管B交叉布置,每个盘管有两个接口,接口置于相变蓄放热一体式换热器上部,侧面无开口,盘管A接热源介质,盘管B接冷源介质;盘管由U型弯头焊接直管成蛇形盘管,相变蓄放热一体式换热器内部设金属框架用于支撑盘管;相变蓄放热一体式换热器内添加相变材料,相变材料与盘管直接接触,热流体通过相变材料把携带的热量传递给冷流体;此设计将蓄热管、放热管和相变蓄放热介质三部分隔开设计,实现同时蓄放热的功能;装置蓄热量是同体积水蓄热量的3倍以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加工,适合工业生产。

Patent Agency Ranking